(1)外植體的選擇。外植體是指從植物體上切取下來,用于組織培養(yǎng)的部分,如頂芽、莖尖、側芽、花器、鱗片等。一般說來帶芽的外植體如莖尖和側芽等,它們產生幼苗的成功率高,而且很少發(fā)生變異,容易保持材料的優(yōu)良特性。由分化組織構成的外植體,如莖段、葉、根、花莖、花瓣、花萼、胚珠、果實、花粉等,它們大多由已分化的細胞組成,由它們再生成幼苗,要有一個從分化狀態(tài)回復到分生組織狀態(tài)的脫分化過程,由這類外植體接種的材料,常常要經過愈傷組織階段再分化出芽或胚狀體而形成幼苗,形成的后代可能有變異。
(2)外植體的滅菌。取得外植體后必須進行嚴格的滅菌,這是因為外植體常常附有多種多樣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一旦被帶進培養(yǎng)基,就會迅速滋生,使組織培養(yǎng)前功盡棄。在將各種微生物殺死或清除的同時,必須保持外植體的生活力。
先用流動的自來水沖洗10~20分鐘,臟的外植體用洗衣粉洗滌,或用毛刷、毛筆輕輕刷洗,去掉污物,沖洗后用濾紙吸干外植體的表面水分。在70%的酒精里浸泡15~30秒鐘,用無菌水沖洗兩次。然后用適當的藥劑消毒,經常使用的滅菌劑有次氯酸鈉、過氧化氫、漂白粉和低濃度的氯化汞等。使用這些滅菌劑,都能起到表面殺菌的作用。具體使用的濃度和浸泡的時間因外植體的種類和藥劑而定。如用2%~10%次氯酸鈉水溶液浸泡3~15分鐘。滅菌后立即用無菌水沖洗3~5次,洗去藥液,用無菌濾紙吸干水分,準備分離。
(3)外植體的分離。在超凈工作臺上進行分離。提前15~20分鐘開機,并用70%的酒精擦拭臺面。點燃酒精燈用于工具的消毒。如果使用的外植體太小操作困難,可在解剖鏡下進行。外植體小的用大頭針將其固定在橡皮塞上,然后在解剖鏡下分離切取。用無菌刀、剪、鑷子等,在無菌的環(huán)境下,剝去芽的鱗片、嫩枝的外皮等,葉片不需剝皮。然后切成0.2~0.5厘米厚的小片,就可以植入培養(yǎng)基了。在操作過程中嚴禁用手觸動材料。
(4)外植體的植入。在超凈工作臺上打開裝有培養(yǎng)基的瓶或試管。在酒精燈的火焰上烤一下瓶口或試管口,再開啟瓶蓋。在無菌環(huán)境下,將切好的外植體立即接在培養(yǎng)基上,組織培養(yǎng)育苗最常用的培養(yǎng)基為MS。每瓶接種4~10個。再在火焰上烤一下瓶和瓶蓋。接種后,立即蓋上瓶蓋,試管用無菌藥棉塞上。及時寫好記錄,貼上標簽。
(5)誘導。消毒后的外植體在誘導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可誘導出叢芽、胚狀體、原球莖、根狀莖,我們將這些培養(yǎng)材料稱為中間繁殖體。外源的生長素類物質對誘導細胞開始分裂效果很好,組織培養(yǎng)育苗是必須使用的。最常用的為6-芐基腺嘌呤,常用濃度為1~2毫克/千克。萘乙酸、吲哚丁酸、吲哚乙酸。后3種藥劑既在配制生根培養(yǎng)基時應用,又常在誘導、增殖和壯苗時使用。
(6)中間繁殖體的增殖。對中間繁殖體進行切割、繼代培養(yǎng)就可以進行中間繁殖體的增殖。中間繁殖體的增殖速度隨花卉的種類、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條件的不同而異,因而對具體花卉需進行試驗,找到合適的繁殖條件。當中間繁殖體增殖到一定數量后快速繁殖進入生芽、壯苗和生根階段。如果是通過叢芽繁殖,則不需經過生芽直接進行壯苗、生根,如果是通過其他途徑則需先將中間繁殖體轉移到生芽培養(yǎng)基上,然后再轉移到壯苗生根培養(yǎng)基上。在壯苗生根培養(yǎng)基上,大多數花卉要分離成單苗。
(7)生根。繼代培養(yǎng)形成的不定芽和側芽等一般沒有根,要促使試管苗生根,必須轉移到生根培養(yǎng)基上,生根培養(yǎng)基常用1/2MS培養(yǎng)基,無機鹽濃度低有利于根的分化。同時,不同花卉誘導生根時所需要的生長素的種類和濃度是不同的,常用生長素萘乙酸、吲哚乙酸、吲哚丁酸。一般在生根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1個月左右即可獲得健壯根系。
(8)試管苗移栽。對已經生根的試管苗及時移栽是組織培養(yǎng)育苗的最后工作。由于組織培養(yǎng)苗是在無菌、有營養(yǎng)供給、適合光照、溫度和100%相對濕度環(huán)境中生長的,因而剛出瓶的試管苗對外界環(huán)境不太適應,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大量死苗。出瓶前1~3天打開瓶蓋,讓幼苗鍛煉,適應外部不良環(huán)境和對病菌的適應能力,但不能太早,以免培養(yǎng)基生長霉菌。對剛出瓶的組織培養(yǎng)苗要細心管理,控制適當的溫度、弱光照、較高的空氣濕度、適宜的基質及對病蟲害的有效控制。
(9)操作過程注意事項。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工作人員必須用肥皂和流動的自來水把手洗干凈,帶上口罩、帽子,穿上工作服,接種前雙手用70%的酒精擦拭,工作時不說話。
(2)外植體的滅菌。取得外植體后必須進行嚴格的滅菌,這是因為外植體常常附有多種多樣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一旦被帶進培養(yǎng)基,就會迅速滋生,使組織培養(yǎng)前功盡棄。在將各種微生物殺死或清除的同時,必須保持外植體的生活力。
先用流動的自來水沖洗10~20分鐘,臟的外植體用洗衣粉洗滌,或用毛刷、毛筆輕輕刷洗,去掉污物,沖洗后用濾紙吸干外植體的表面水分。在70%的酒精里浸泡15~30秒鐘,用無菌水沖洗兩次。然后用適當的藥劑消毒,經常使用的滅菌劑有次氯酸鈉、過氧化氫、漂白粉和低濃度的氯化汞等。使用這些滅菌劑,都能起到表面殺菌的作用。具體使用的濃度和浸泡的時間因外植體的種類和藥劑而定。如用2%~10%次氯酸鈉水溶液浸泡3~15分鐘。滅菌后立即用無菌水沖洗3~5次,洗去藥液,用無菌濾紙吸干水分,準備分離。
(3)外植體的分離。在超凈工作臺上進行分離。提前15~20分鐘開機,并用70%的酒精擦拭臺面。點燃酒精燈用于工具的消毒。如果使用的外植體太小操作困難,可在解剖鏡下進行。外植體小的用大頭針將其固定在橡皮塞上,然后在解剖鏡下分離切取。用無菌刀、剪、鑷子等,在無菌的環(huán)境下,剝去芽的鱗片、嫩枝的外皮等,葉片不需剝皮。然后切成0.2~0.5厘米厚的小片,就可以植入培養(yǎng)基了。在操作過程中嚴禁用手觸動材料。
(4)外植體的植入。在超凈工作臺上打開裝有培養(yǎng)基的瓶或試管。在酒精燈的火焰上烤一下瓶口或試管口,再開啟瓶蓋。在無菌環(huán)境下,將切好的外植體立即接在培養(yǎng)基上,組織培養(yǎng)育苗最常用的培養(yǎng)基為MS。每瓶接種4~10個。再在火焰上烤一下瓶和瓶蓋。接種后,立即蓋上瓶蓋,試管用無菌藥棉塞上。及時寫好記錄,貼上標簽。
(5)誘導。消毒后的外植體在誘導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可誘導出叢芽、胚狀體、原球莖、根狀莖,我們將這些培養(yǎng)材料稱為中間繁殖體。外源的生長素類物質對誘導細胞開始分裂效果很好,組織培養(yǎng)育苗是必須使用的。最常用的為6-芐基腺嘌呤,常用濃度為1~2毫克/千克。萘乙酸、吲哚丁酸、吲哚乙酸。后3種藥劑既在配制生根培養(yǎng)基時應用,又常在誘導、增殖和壯苗時使用。
(6)中間繁殖體的增殖。對中間繁殖體進行切割、繼代培養(yǎng)就可以進行中間繁殖體的增殖。中間繁殖體的增殖速度隨花卉的種類、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條件的不同而異,因而對具體花卉需進行試驗,找到合適的繁殖條件。當中間繁殖體增殖到一定數量后快速繁殖進入生芽、壯苗和生根階段。如果是通過叢芽繁殖,則不需經過生芽直接進行壯苗、生根,如果是通過其他途徑則需先將中間繁殖體轉移到生芽培養(yǎng)基上,然后再轉移到壯苗生根培養(yǎng)基上。在壯苗生根培養(yǎng)基上,大多數花卉要分離成單苗。
(7)生根。繼代培養(yǎng)形成的不定芽和側芽等一般沒有根,要促使試管苗生根,必須轉移到生根培養(yǎng)基上,生根培養(yǎng)基常用1/2MS培養(yǎng)基,無機鹽濃度低有利于根的分化。同時,不同花卉誘導生根時所需要的生長素的種類和濃度是不同的,常用生長素萘乙酸、吲哚乙酸、吲哚丁酸。一般在生根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1個月左右即可獲得健壯根系。
(8)試管苗移栽。對已經生根的試管苗及時移栽是組織培養(yǎng)育苗的最后工作。由于組織培養(yǎng)苗是在無菌、有營養(yǎng)供給、適合光照、溫度和100%相對濕度環(huán)境中生長的,因而剛出瓶的試管苗對外界環(huán)境不太適應,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大量死苗。出瓶前1~3天打開瓶蓋,讓幼苗鍛煉,適應外部不良環(huán)境和對病菌的適應能力,但不能太早,以免培養(yǎng)基生長霉菌。對剛出瓶的組織培養(yǎng)苗要細心管理,控制適當的溫度、弱光照、較高的空氣濕度、適宜的基質及對病蟲害的有效控制。
(9)操作過程注意事項。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工作人員必須用肥皂和流動的自來水把手洗干凈,帶上口罩、帽子,穿上工作服,接種前雙手用70%的酒精擦拭,工作時不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