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國才有家是人民心中的一個共識,若是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和城邦的建立,那么人民自然也不能夠安居樂業(yè),共享太平的生活。所以說國家對于人民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在外敵入侵的時候,國家就需要出動武裝力量來抵抗外來侵略,在和平時期大家就要萬眾一心,共建國家。
每個國家的稱呼和名號都是特定的,也都是根據(jù)法律和政治上的雙重意義來要求的,那中國為什么叫“中國”?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尚書》作為中國的第一部官方歷史史書,“中國”一詞最早就是出現(xiàn)在這本書中?!渡袝防飳懙剑?strong>“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意思是說中國周朝的統(tǒng)治者是受命于天,是上天的旨意來。讓周朝的統(tǒng)治者來領導四方人民,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國家。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姬旦,也就是著名的周朝攝政王。他輔佐了自己的父親,打下商朝的江山,又輔佐自己的哥哥登上王位,繼而輔佐自己的侄子治理國家。他是一個戰(zhàn)功赫赫的人,并且在修訂史書方面頗有造詣。
就此看來,“中國”這一詞應該最早就出現(xiàn)在周朝時期,并且開始沿用到后世。
從此之后,這句詞匯便開始頻繁地出現(xiàn)在各個朝代的歷史之中。但是此“中國”非彼“中國”,這個地方的“中國”并不像今天“中國”這樣具有法律和政治的雙重意義,而是單指某個地區(qū)。
要知道周朝的國家級制度是分封制,也就是形成了以宗法和血緣為紐帶的家天下。意思就是說,當統(tǒng)治者所在的地方和統(tǒng)治者受到外敵入侵的時候,地方的軍隊和臣民以及親屬就需要集結軍隊來拱衛(wèi)京師。所以此處的“中國”大抵是指的京師之地或京畿地帶。
在這句話中,“中國”二字意味著當時重要的地理位置。但是在尚書的其他地方還解釋為當時周朝統(tǒng)治者所在的地區(qū)就是河洛地帶。這個地方在今天仍然被稱為中原,當然在古代人們也意識到這里土壤肥沃,善于耕種。有利于統(tǒng)治者在這里安營扎寨
所以統(tǒng)治者就認為他們當時是處于城邦的中心乃至世界的中心,這其實是古代中國人狹隘的一種認知。所以說“中國”代指“中原”,這一意識是在古代人心里是根深蒂固的,大約指的是今天河北、華北地區(qū)。
《尚書》出現(xiàn)在西周,是由姬旦所編撰的一個歷史史書。后來在東周“中國”這一詞匯就有了更廣泛的含義,它不僅僅指代的是京畿地區(qū)和統(tǒng)治者所在的位置。它指向了更加寬闊的地理方位,甚至包含著全部疆域的統(tǒng)稱,即東周的全境。
因此“中國”這兩個字在地理位置上便有了更廣闊的延伸,后來在秦朝掃六合一統(tǒng)天下之后,秦始皇嬴政就將“中國”二字作為自己全部疆域的統(tǒng)稱,他稱國家其他周圍的四方鄰居為“四夷”。但是這些都是僅限于在地理位置上面的概括。
隨著秦朝二世而亡,項羽和劉邦的角逐也是在誰先進入關中,誰就可以稱王。后來劉邦奪取天下,漢朝大一統(tǒng)王朝建立,尤其是漢武帝,他促進了民族融合和中華民族文明的融合。所以中國這一詞匯開始有了朦朧的國號意識,具有政治上的色彩。
這時候“中國”就開始具有了雙重意義,但是并不明朗,大家還是愿意將漢人在中原地區(qū)建立起王朝統(tǒng)稱為中國。比如說在唐朝,東邊的日本和高溝麗都稱大唐為“中土大唐”,都是這個原因,畢竟他們所建造王朝的地理位置都是在中原地區(qū)。
而之所以會有這種政治色彩的進一步衰落的變化,是因為當時建立隋唐的統(tǒng)治者都是有鮮卑人的血統(tǒng),他們對于政治上的管控并不是那么明顯。尤其是在隋唐時期,軍事和文化都達到了鼎盛,可是他們的政治意義并不那么明顯,尤其是比不過明清時期。
明朝時期,明太祖建立起了一個大一統(tǒng)及其中央集權非常明顯的王朝。在這個時候,朱元璋認為整個朝野就是他的內(nèi)功,整個疆域就是他的大家庭,所以,姓朱的宗親經(jīng)常對那些來此臣服的外邦稱自己為“中國之人”。
由清朝開始,“中國”二字開始有了政治層面的意義。上至王孫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大家都對于自己的身份有了一個共同的認同,那就是不管自己是曾經(jīng)是胡人還是中原人,統(tǒng)稱自己為一個“中國之人”。這種說法也一直延續(xù)清朝時期,清軍入關的時候,
在前期,清朝統(tǒng)治者將滿洲貴族稱為上等民族。然后普通的滿族人是平民百姓,而漢族就是奴隸一般的下等人。但自從晚清西方列強入侵本國的國土,各個民族都開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大家民族意識不斷覺醒,“中國”二字成了人人心中的共識。
在很多的歷史資料中都可以查到清朝的貴族稱自己為“我滿人”。他們這一叫法一直在近代史被打開的時候被杜絕了。那個時候大一統(tǒng)的國家和各民族的意識開始相互碰撞,人們心中逐漸將“中國”二字成了一個概括國家的總稱。
后來風起云涌的戰(zhàn)爭開始了,中華民國成立,結束了封建帝制在中國幾千年來的表演,這時候中華民國的稱號已經(jīng)問世,大家的共同感和歸屬感加強。所以說中華民國將“中國”這個稱號正式搬上舞臺世界的一個時期。
至此,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都稱自己為中國人,直到新中國的成立,“中國”這一概念被切實地深入到每個人的心中。大家都因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多民族的融合在這時也得到了不斷地加強和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