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總有“三綱”,共分三步:首先是了解明德的修養(yǎng),完善自我;然后深入民間做親民的工作為民服務;最后達到圓滿的至善境界。“八目”中格物、致知是求取知識,誠心、正意、修身是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功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事功,做一番事業(yè),為人民立功,實現(xiàn)人生價值,達到人生目標。格物、致知、誠心、正意、修身是明明德的過程,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親民、止于至善的路徑。
從格物到正心屬“內(nèi)明”之學,“內(nèi)明”修養(yǎng)達到了明德的境界,由此“外用”于齊家、治國、平天下。“外用”須從修身做起,故修身是內(nèi)明外用之間關(guān)鍵,其實,八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三目是“修身”的目的,是故《大學》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p>
修身之外,齊家,整治好自己的家庭也極為重要。歷史上即使是開國之君的帝王之家,同樣由于夫妻之情,兒女之愛而每每出事,大權(quán)旁落,甚至亡國亡君,很足以引起我們警覺。千古一帝秦始皇,兒子不肖,二世而亡;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專權(quán),幾乎奪走了劉家的天下;唐高祖李淵三皇子明爭暗斗,導致兄弟相殘玄武門;宋太祖趙匡胤有弟趙光義,是否被他害死,至今是燭光斧影,千古之謎;清朝第一帝康熙皇帝,也有眾阿哥火拼爭皇位之舉。故而修身、齊家實是治國、平天下不可或缺的兩大前提。
“八目”常被簡化為“修齊治平”四字?!靶摭R治平” 乃儒家入世的代表思想,是歷來儒家的人生抱負,終身為之奮斗的目標。
但做到這點絕非易事,即以孔夫子本人而言,他也曾有志仕途,報國為民,54歲前致力于魯國政治而壯志未酬。后遂周游宋、鄭、陳、衛(wèi)、蔡、楚等國,希望以所學匡扶天下?!袄劾廴魡始抑?,“席不暇暖”,屢受侮辱,直至追殺,14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終于道不得行,無功而返??鬃?8歲回歸故里,潛心蓍述,教授門徒,73歲赍志而歿。生前未得志,身后卻獲殊榮,被歷代君王尊為“至圣先師”。他的學識思想流傳至今,歷久彌新。
孔子逝世107年之后,又有一位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世稱為“亞圣”的孟子(名軻)出世。他矢志傳承和積極宣揚“八目”,追求“修齊治平”之道。也像孔子一樣,同游齊、宋、滕、薛、魏列國,宣傳“仁義”思想,推行“仁政”觀念。但在戰(zhàn)國時代,你征我伐,“仁義”何用?“仁政”何為?孟子雖曾一度做過齊宣王的客卿,終不見用,退而依然走了孔子著書立說、教授學生的道路,他和學生把自己的學說整理成書,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孟子》。
而實現(xiàn)了“修齊治平”之道的也不是沒有,在下以為最有代表性的當推漢時張良和晚清曾國藩。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是劉邦創(chuàng)業(yè)的重要謀臣,全殲楚軍,一統(tǒng)天下,基功實為漢初“三杰”之冠。但他能功成身退,不貪名利,無田宅之好,無聲色之嗜,既躲過了劉邦、呂雉殺戳功臣之禍,也免去了蕭何的屈身之辱,潔身遠引,終得善終。
曾國藩少年時期便以聰明、勤奮、好學而享譽地方,23歲進入仕途,一生修身礪志,猶重慎獨,以一介儒生之身,組建湘軍,剿滅了危及清政府的太平天國,出將入相,被譽為大清“中興第一名臣”,官至極品。在滿清一貫排漢的背景下,能做到這點確乎難能可貴。曾國藩深受儒家思想影響,角逐功名,治國平天下。而后他自覺功高震主,決計“辭榮避位”,“功成身退”。曾國藩在“道德、文章、事功”三方面都做得頗為圓滿,故有人推崇他為近代完人,成為許多名人政要乃至平民百姓的學習榜樣。
對于“三綱、八目”,南懷瑾先生另有“四綱、七證、八目”之說。四綱是在“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之前“大學之道”一句的“道”字,“道”是“大道”,應是首綱,合為“四綱”。七證是指“知、止、定、靜、安、慮、得”,是求證大道的七個學養(yǎng)臺階,也可說是七步學養(yǎng)功夫。只有通過這“七證”,才能走向“八目”。
《大學》的“三綱”的實現(xiàn)是以“八目”為步驟的。“八目”的指向包含著“身”、“家”、“國”、“天下”四個層面和“修”、“齊”、“治”、“平”四種相應的行為?!靶奚怼笔恰爸螄教煜隆敝?,而“齊家”則是二者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洞髮W》在整體結(jié)構(gòu)上是分為物、身(個人)、家國天下(社會)三大層次的,上一個層次就是下一層次的本。
修已安人
“修齊治平”以修身為核心,然后順勢外推,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齊家是管理家庭,治國是治理國家,“國治而后天下平”,都屬于管理的范疇,所以“大學之道”,實際上就是“管理之道”,“大學之道”作為“管理之道”,它表達的是“管理的最高原理”,即“管理哲學”。管理涵蓋管理經(jīng)驗(實務)、管理科學(知識)、管理藝術(shù)(靈巧)和管理哲學(智慧)四個方面,而以管理哲學為中心、為統(tǒng)帥。
近代學者梁啟超說得清楚,儒家哲學概括起來,可以《論語》“修己安人”一語括之,可以《莊子》“內(nèi)圣外王”一語括之。《大學》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內(nèi)圣的功夫;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p>
莊子說:“是故內(nèi)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fā)?!?《莊子?天下》)?!皟?nèi)圣外王”,內(nèi)具圣人之德,外行仁政王道。一個人通過修養(yǎng)達到了“內(nèi)圣”的境界,便有可能做出利人利己的“外王”業(yè)績來。因此,《大學》稱管理大道,是萬古帝王師之學,是管理者學習的東方圣經(jīng)、治理寶鑒。
“修己安人”一語出自論語,孔子曰:“修己以安人”?!靶藜阂园舶傩铡?《憲問篇》。修養(yǎng)自己使人安樂,使老百姓安樂。南懷謹先生說:“你自己修養(yǎng)好了(修正自己心里的思想和外表行為)…進一步要利人、利社會…還要利天下、利百姓?!薄耙簧桨病笔钱斀袢藗兤毡樽非蟮睦硐耄畎捕?、安居樂業(yè)、身安心樂,怎一個“安”字了得。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歷程,管理活動始于“修己”的功夫,而終于“安人”的行為?!鞍踩恕笔枪芾斫K極目的,孟子贊美周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修己安人”乃可構(gòu)建和諧社會。
仁政德治
“齊家治國”、“治國平天下”、“平天下在治其國”,人世難得天下平。儒家修身,意在外王,目的在治國,報國為民,止于至善。何以治國?儒家的回答是:仁政德治。
《大學》即有許多論述,所謂絜矩之道。君子必須做到推己及人,在道德上起示范作用,以身作則?!洞髮W傳九》有“一家仁,一國興仁?!薄皥?、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 《大學傳十》還說:“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薄笆枪示酉壬骱醯?,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薄暗抡?,本也;財者,末也。“
子曰:“為政以德”(《論語?為政》)。用道德來治理國家。德即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guī)范。德的基礎(chǔ)是仁。仁者“愛人”(《論語?顏淵》),仁的意思就是愛人。仁是儒家的中心思想,最高的道德標準。以人為本,離開了“愛人”,人將不成其為人,社會也將不成其為社會,仁是道德的義務意識。仁的體現(xiàn)是“忠恕”(《論語?里仁》。“忠”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最終歸宿,是報國恤民,是至高至圣的道德境界。“忠”的底線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恕,寬恕,“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這反映了仁的道德責任意識。
“仁”的實施方式是“克己”,“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禮就是仁?!叭省笔且环N道德的精神境界,又是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基本原則。
仁政德治。德治反映了儒家主張用個人的人格修養(yǎng)來影響別人,并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通過改變社會中的每一個人來改變整個社會。
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這是魯國上卿季康子向孔子詢問為政的答話。當時魯國盜賊猖獗,季康子意欲多殺以止奸,孔子不同意刑殺,認為上若為善,則民亦化之。孔子上述的話是他打的比喻?!邦I(lǐng)導人的作風好比風,老百姓的作風好比草。風向哪邊吹,草便向哪邊倒?!敝祆湟步忉尩溃骸盀檎呙袼曅?,何以殺為?欲善,則民善矣?!薄鞍傩詹恢?,有司之罪也?!鄙闲邢滦?,以德化民,是謂仁政德治。
孔子又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治國者用道德來治理國家,老百姓就會像“群星繞北斗”一樣,緊密地團結(jié)在自己的周圍。此外,孔子還說過:“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政,就是正道。你帶頭走正道,誰敢不走正道呢?“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在上位的人本身正派,不發(fā)命令,人民會遵照去做;他本身不正派,雖然發(fā)布強制性命令,也不會服從?!捌堈渖硪樱稄恼鹾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如果國君能端正自身,對于治理國家有什么困難呢?如果不端正自身,又怎么能端正別人呢?強調(diào)君主治國必須正身以教人,身教重于言教,起表率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中國歷史上儒、道兩家與法家的法治相對立,前者崇尚的是德治,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治理人民采用政令,約束人民采用刑罰,人民為了逃避刑罰而無廉恥之心;治理人民采用道德,規(guī)范人民采用禮義,人民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心悅誠服,最終達到“無為而治”的理想領(lǐng)導方式。
提起“無為而治”,一般都以為是老子道家學派的主張,其實不然,孔子不僅具有“無為而治”的思想,而且是最早見諸書面的??鬃诱f:“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論語?衛(wèi)靈公》)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大治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他只是端莊地向南坐在王位上罷了。從現(xiàn)代管理的角度講,“無為而治”可說是一種“最小―最大原則”,即如何以最小的領(lǐng)導行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
孔子的確一貫主張重教化,省刑罰,薄稅賦,厚施予,這些都屬于德治的范疇。但道德教化不是寬大無邊,該用刑罰時還要用刑罰的??鬃诱J為:“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左傳?昭公二十年》)。寬猛相濟,軟硬兼施,才能達于“政和”,中國歷史上的統(tǒng)治基本上也是遵循這一原則的。
當然,儒家無疑更注重德治,而以法治為輔。而在現(xiàn)實世界,無論中外,強調(diào)的恰恰是法治,認為只有健全法制,才能保障人的社會行為。實際上,道德與法制是不可偏廢的,沒有道德基礎(chǔ)的法律缺乏合理性,沒有法律的保障的道德也是不可靠的,二者之間是一種辯證的關(guān)系。清人趙藩對諸葛亮治蜀經(jīng)驗,概括書寫成一副對聯(lián),至今掛在成都諸葛亮殿:“能攻心則反側(cè)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zhàn);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敝T葛亮南征孟獲,“攻心為上”,七擒七縱,終致心服;治理國家“寬嚴相濟”,但要審時度勢,掌握恰當,才不致造成偏頗。胡錦濤主席最近提出的“八榮八恥”榮辱觀,都屬于道德領(lǐng)域,為法治作了強有力的德治支撐。
誠信感應
“修己”如何成功地到達“安人”,在于“感應”,即以“修己”產(chǎn)生之“感”,獲得“安人”之“應”。孔子主張感化,用行動來影響或善意勸導,使人的思想、行為逐漸向好的方面變化。感應的意思也差不多,即人因受到外界影響而引起相應的感情或行動。
感應的力量相當于牛頓萬有引力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是“感”,“反作用力”是“應”,“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君王治國必先修己,在親民之中發(fā)出有利于民之感;民得利后作回報,也會作出有利于國之應。應由感生,感應互動,國乃可治。
“修己”感應“安人”,依靠的是誠信。誠是誠實、誠懇、誠摯、可信賴。據(jù)說在歷代帝王中頗有大氣的宋太祖處事即“以誠為本”。信是誠實不欺、可靠、值得信任。漢高祖劉邦以“約法三章”而取信于民,奪得了天下。誠信都是中華文化中的傳統(tǒng)美德。當今我們民族固有美德出現(xiàn)了流失的跡象,所謂“誠信缺失,道德失范”,價值底線一再松動,社會公德面臨挑戰(zhàn),胡錦濤主席提出的“八榮八恥”的道德榮辱觀中就有一條“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誠信觀。
管子說過:“誠信者,天下之結(jié)也。”(《管子?樞言》)誠信是行走天下的關(guān)鍵。孔子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自古以來人都有一死,但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國家就難以存在了?!叭硕鵁o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做人而不講信用,不知道怎么可以立身處世?!靶?,國之寶也,民之所憑也?!?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王安石說:“自古驅(qū)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商鞅》)管轄百姓在于信誠,“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大學》)美德是樹的根本,財富是樹的枝梢末節(jié)。
古人還說:誠則靈?!熬\所至,金石為開?!?《后漢書》)在上者必須自己誠信,不說假話,沒有二重標準,以身作則,身教言教,民眾才能心服口服,精誠團結(jié),共舉國事達到國家興隆,人民安泰的太平盛世。
古為今用
江山不管興亡恨,風雨關(guān)情話今朝。我們從中國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中學習管理,為的是古為今用。泥古不化不行,照搬照抄也不行。必須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現(xiàn)實有機地靈活結(jié)合,方能取得實效。我們學習《大學》,首先要學的是改變自己,立足自身,把自己身上的優(yōu)點發(fā)揚光大,放到最大,到這一天,成功也許就離你不遠了。
《大學》中所講的“國”,是周天子分封諸侯的封地,稱“國”,“天下”則是周王統(tǒng)治的全部版圖。這和今天“國”、“天下”的概念是不同的。“修齊治平”之道,當然要聯(lián)系當今企業(yè)管理的實際。臺灣新聞界宿耆曾虛白先生,曾送給從事企業(yè)經(jīng)營的兒子曾坦一幅字畫,題上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箴言。同時還加了注釋:修身指幫自己公司發(fā)展,齊家則是幫助衛(wèi)星工廠,治國是充實國內(nèi)市場,平下天意味打開外銷市場。他把先賢的哲理,做了現(xiàn)代化管理的解釋,可稱道貫古今之作,很有啟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