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推手是中國武術獨有的訓練方法,它不是為了推手而推手,而是要解決技擊中一搭手就控制對手的問題。技擊中一旦能搭手控制對手,奪位放人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太極推手無非是練聽勁,如果雙方用蠻勁推,說明根本沒有放松著來推,沒有放松,是什么也聽不出來的,方法沒掌握還不如不練,要是放松了,呼吸自然就均勻和緩了,同樣,練推手要是搞成比賽,有了競爭和輸贏意識,那就完全背離了推手的訓練初衷,最終只會練成摔跤技法和柔道技法。 為什么推手不能搞成比賽形式,因為推手目的在于雙方了解聽化之法,訓練靈敏度和化發(fā)意識,這就要求雙方不能有爭勝之心,化不了,化得不徹底,化的角度不對,自己就出去嗎?于對方,可知道對方勁力的長處,于自身,可知道自己化發(fā)的改進之處。 如果,明明對方來力我不能化盡,但又不肯認輸,怕輸,怕摔倒,就只有拉扯著對方,再用蠻力死命迅速的改變角度方向,力求反敗為勝,怎么能訓練出聽化功夫,下次再推,還是一樣生拉硬搡,那就遠遠偏離推手的訓練目的了。 化不盡就順勢退出去嘛,沒什么可丟臉的,下次,再慢慢變換角度來化解就是了,上來就用死力力求搬到對方,我不禁要問,你要練出什么?你能練出什么? 總結一句話:態(tài)度決定一切,沒有謙虛禮讓的訓練態(tài)度,推手練不成。 所以我說,太極拳這東西,能學好的人是極少數(shù),首先,去除爭勝之心的人能有幾個?能追尋遇到明師的有幾個? 太極推手還是有規(guī)矩的 一,不動步, 不是要求不加入活步練習,而是要求推手要先學會用身體去聽化,等到身體各部位聽化靈敏了,才能加入活步身法,否則,上來就允許活步,必然破壞粘黏連隨,失掉推手意義。 二,不丟手, 突然撤手,突然進手都是丟手的表現(xiàn),當然這也要區(qū)別對待,如果是聽到對方空隙,認定準頭而去,這算是高手了,這種高手突然撤手可讓對方失重,突然進手,不需觸碰,也讓對方心頭一驚。但絕大多數(shù)推手選手的丟手是怕被黏住,自己不會黏,力求擺脫對方從而反擊速勝的表現(xiàn),而對方也恰恰沒到隨處可黏的高超境界,自然兩人成了我們看到的摔跤和柔道表現(xiàn)。這樣的丟手比比皆是,不能提倡。 三,不搶速 推手是訓練手段,不是取勝目的。我的速度快慢是基于對方速度快慢,這才是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如果盲目主觀改變速度,則是主動的破壞了練習節(jié)奏,遇到水平相當?shù)哪苡懙揭粫r便宜,遇到功至化境的高手,會被打的很慘,不少偷襲前輩反被打傷的例子就是證明。所以拳論才有“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的話。 推手當然需要拳架打的有模有樣之后才可以練習,也就是大家說的有了太極勁之后才可以進行推手訓練,與此同時,推手訓練還可以反過來促進拳架進一步順遂。 太極推手的目的在尋求“懂勁”。其基本內(nèi)容是:聽--拿--化--發(fā)。簡要地講就是,聽得清,拿得起,化得開,發(fā)得出。 聽得清主要訓練感覺,能利用觸覺感知對方的勁。拿得起主要靠自己內(nèi)功好,有較高質(zhì)量的太極勁,這樣才能拿住對方的勁力、牽動對方。 化的開是讓對方勁力落空。如果功夫不夠,拿不起對方勁力,是化不開的。發(fā)得出是推手要達到的效果。 因此,推手做到聽得清、拿得起、化的開、發(fā)得出,就懂勁了。其中最根本的是自己必須具備一定質(zhì)量的太極內(nèi)勁,只有這樣才能拿得起、化得開、發(fā)得出,否則感覺再靈敏聽的再清也不解決問題。 具備內(nèi)功基礎上的懂勁,才是真正的懂勁!因此,一定要在拳上下功夫,李雅軒太老師說‘功夫在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