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來源:
石家莊新聞網鐘南山院士
日前,著名呼吸道疾病專家、中華醫(yī)學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一個健康講座上公開了自己的養(yǎng)生心得。他語重心長地告誡所有因為事業(yè)而忽視了健康的人們:“在影響健康的決定性因素中,遺傳、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等因素都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唯有生活方式,我們可以自己選擇,因此我們應該記住,最好的醫(yī)生是你自己。”
想健康先選健康生活方式
我70多歲了,但有很多第一次見到我的人總是不相信我的年齡,都說“你有那么老嗎?”
能夠影響健康的因素總的來說分為內因和外因。遺傳是內因,它所起的作用大概占了15%。而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醫(yī)療條件和生活方式都屬于外因,其中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影響占的比例最大,達到65%。而生活方式與其他影響因素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它是唯一可以由我們自己選擇的因素,我們可以控制它、改變它,從而讓自己生活得更健康。因此,通向健康、延緩衰老的道路,第一步就應該從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起。
什么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呢?按世界衛(wèi)生組織總結的標準,健康有四大基石:心理平衡、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我認為應該再加一個,就是早防早治。
生活有目標,長壽幾率高
在所有“健康基石”中,心理平衡是最重要的。有一位著名的醫(yī)學家曾經說過:“在所有對健康不利的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命的是不良情緒和惡劣的心境。這些情緒包括了憂慮、懼怕、貪求、怯懦、憤怒……”
這句話很有道理。大家也許不知道,我們人體每天其實都會產生3000多個癌細胞,但為什么并不是人人都會得癌癥呢?這是因為在我們身體里面有一種“自然殺傷細胞”,它們的職責就是專門攻擊、消滅癌細胞。但有研究卻發(fā)現了這樣一個規(guī)律,如果一個人整天處在情緒低潮中,“自然殺傷細胞”的威力就會下降20%以上,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整天心情不好、憂郁、焦慮,他對癌癥的抵御能力就會大大降低。
那么,怎樣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呢?我的經驗是首先給自己的生活設立一個目標。英國有科學家在40~90歲的人群里做了一個7年的追蹤調查,在這一人群中,有60%的人有明確的生活目標,被定為A組;有5%的人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被定為B組;還有35%的人對有沒有生活目標不確定,被定為C組。結果,7年過去了,B組中有3000人病死或者自殺,比A組足足高了1倍,而B組患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也比A組多了一倍。
一場急病給我敲響警鐘
要達到心理平衡,還有一條很重要,就是要善于對待挫折。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沒有挫折,但我很相信一句話:“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边@其實就是要我們學會辯證地看待人生的挫折。
對此,我有非常深刻的體驗。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自己的身體很棒。2005年8月24日凌晨,我在睡夢中突然覺得心臟不舒服,胸悶,有點呼吸困難,家人連忙把我送進了醫(yī)院。一檢查,原來是心臟發(fā)生了小面積的心肌梗死,幸虧發(fā)現得早,我接受了心臟支架手術,很快就康復了。
然而這次生病之后,我的心情一直非常低落,情緒一落千丈,很悲觀,覺得自己的身體大不如以前了。有一天,一位在北京工作的表哥給我打來電話。他第一句話就說:“祝賀你!”我當時一聽有點不高興,我這么倒霉,還有什么好祝賀的呢?沒想到表哥接著說:“之所以祝賀你,第一是因為你這個病沒有發(fā)生在出差途中,可以很及時地到醫(yī)院;第二,梗死的只是很小一段血管,不是重要部位;第三,這件事正好給你一個警告:要注意身體了!”
表哥的一席話讓我的心情豁然開朗。是啊,如果不是這次小小的意外給我敲響了警鐘,我可能還會像以前那樣吃東西喜歡煎炸油膩,喜歡吃肉,不喜歡吃菜,工作起來忘記休息……如果一味這樣下去的話,我可能一下子就完了。但現在,很多生活上的壞習慣我都改了,這件壞事不是變成好事了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