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與無效性的因素有哪些?
課堂教學應該盡量增加的因素:
(1)體驗性、引導性、操作性的學習;
(2)課堂上活躍的學習氣氛;
(3)強調(diào)學生更高級的思維,學習某領域中的關鍵概念和原理;
(4)選擇有價值的主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使學生掌握研究該領域的方法;
(5)讓學生花時間去閱讀那些具有完整性、原創(chuàng)性和真實性的書籍;
(6)培養(yǎng)學生對待學習的責任感,幫助他們完成設定目標、記錄、管理和評估的任務;
(7)為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讓他們自主決定書籍、寫作主題、學習伙伴和研究項目;
(8)建立并運用民主原則;
(9)關注學生個體不同的認知風格和情感風格;
(10)組織合作性活動,將教室建設成為一個相互依賴的團體;
(11)將學生進行異質(zhì)分組,通過個性化的活動不把學生分別孤立起來;
(12)在常規(guī)課堂上給學生以特殊的幫助;
(13)教師要扮演多樣性、合作性角色;
(14)依靠教師對學生發(fā)展所進行的描述性評價。
課堂教學應該盡量減少的因素:
(1)死記硬背事實和細節(jié);
(2)學生被動活動,包括靜坐、聆聽、接受和吸收信息;
(3)對學生大聲叱喝;
(4)要求學生將課間時間用來完成工作表、練習冊、或者仍然坐著,做其它功課;
(5)對覆蓋每個領域中的大量材料作蜻蜓點水的介紹;
(6) 教師以講為主,不考慮學生的接受狀態(tài);
(7)強調(diào)學生分數(shù)引起學生之間的惡性競爭;
(8)將學生進行能力分組;
(9)采用某些特殊方案對學生進行篩選;
(10)采用并依賴標準化測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