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
司馬遷留下了這樣一段文字:老子修道德,其學(xué)以自隱無名為務(wù)。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qiáng)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大概的意思是說:老子長期在周都研究道德學(xué)問,后來看見周朝日漸衰敗,就離開周都西去。在經(jīng)過函谷關(guān)時被人攔下,關(guān)令尹喜說:“您就要隱居了,請為我們寫本書吧”。當(dāng)時老子就寫下了《道德經(jīng)》,闡述道德,共5000多字,分上、下兩篇。
這就是老子過函谷關(guān)留下《道德經(jīng)》的故事。故事的版本很多,正史、野史都有記載,官方、民間各有說法。最大的分歧就在于老子為什么要在函谷關(guān)留下《道德經(jīng)》?有人說,老子是被尹喜強(qiáng)制留下,不寫本書就不放行,寫書實屬被挾制下的無奈之舉;也有人說,老子是被尹喜北尊為師,以神供奉,老子受感動才以千言文字回報,是真情所致“不得不”傾心而為。也就是說,要么尹喜是老子人生邁過去的一個絆子,要么尹喜是老子人生起跳的一個踏板。事實上,這份爭論其實已經(jīng)無法考證,是絆子還是踏板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尹喜確實助推了《道德經(jīng)》的誕生,不管是以什么樣的身份。
在寫《道德經(jīng)》之前,老子雖癡心于道德研究,卻無多大的建樹。仕途也不怎么光鮮,只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官”,也就是管理藏書的官員,有職無權(quán),虛渺的很。在五十歲那年,他連這個小芝麻官也給弄丟了,不得不騎著青牛離鄉(xiāng)游學(xué)。但也就在這一年,當(dāng)尹喜“強(qiáng)”其寫下《道德經(jīng)》后,一輩子默默無聞的他來了一次人生大爆發(fā),成了道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xué)家,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老子的“一書”成名成家,最應(yīng)該感謝的人就是尹喜??梢哉f,尹喜就是老子生命中的貴人,至少也得算是關(guān)鍵人物。
人這一輩子,如果一直平平淡淡、按部就班、風(fēng)平浪靜、無驚無險,那也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數(shù)十年的努力積累,一生不懈的奮斗,總需要來一個總結(jié),得出一個結(jié)果,最好是能夠?qū)θ松幸粋€升華。這,往往就需要有一個人在關(guān)鍵的時候、關(guān)鍵的地方,拉你一把。我們都在期待這樣一個人的出現(xiàn),像祈求神佛一樣盼著有人把自己渡到成功的彼岸。但我們往往會失望,因為這樣的善人很少會出現(xiàn),倒是時不時地會碰到張牙舞爪的“惡人”。
我們最大的失誤,就是把這些“惡人”當(dāng)成了自己的敵人。其實,他們也是我們的貴人。他們的當(dāng)頭斷喝如果能夠讓我們警醒,他們的惡語相諷如果能夠激起我們的斗志,他們的殘酷折磨如果能夠磨練我們的意志。那么,他們?yōu)槭裁床荒艹蔀槲覀兊馁F人?
人生的厚積而薄發(fā),往往需要一個出口:可以是朋友的鼓勵,也可以是對手的打擊;可以是恩人的提攜,也可以是小人的絆腳;可以是由下而至的膜拜,也可以是由上而來的輕蔑……無論如何,只要是能夠讓你爆發(fā)的東西,無論善惡、大小,對于生命來說,都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