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
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⑤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句子中朗讀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影/布石上 B.無/絲竹之亂耳
C.蓋竹/柏影也 D.余/因得遍觀群書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隸而從者(隨從) B.余強飲三大白而別(白酒)
C.乃記之而去(代詞,指這里的情景) D.以其境過清(因為)
3.下列對選文內(nèi)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選文第①段用“青樹翠蔓”,寫潭四周樹木的色彩,“青”“翠”都有“綠”的意思,有重復啰嗦之嫌。
B.選文第③段巧妙設(shè)喻,寫了小石潭源頭遠、岸勢曲折的特點。
C.選文第④段描繪了小石潭寂靜寥落的環(huán)境,是作者對環(huán)境凄涼的感受,也是其遭貶后憂傷心情的流露。
D.選文在寫法上的最大特點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4.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文言語句的大意。
①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選文第②段寫了什么?請結(jié)合本段內(nèi)容分析它們的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南省婁底市】
【考點梳理】
能夠準確地停頓和斷句是讀懂一篇文言文的基礎(chǔ)。歷年來,全國各地在中考文言文閱讀試題考察中,文言句子誦讀節(jié)奏內(nèi)容的考察都是一盤不可或缺的家常菜,這一點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第1題考查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一般情況下,先把握句意,根據(jù)意義的完整性劃分。可以以句子的結(jié)構(gòu)成分按照“主/謂/賓”的原則分,如“今齊地/方千里”;按照“而前則前”的原則劃分,如“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按照句首表議論、反問等發(fā)語詞,如“蓋/竹柏影也”;還應注意劃分開古漢語中的單音節(jié)詞及如“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如此說來,本題中ABD皆是按句子成分斷開無誤,誤點在C。
第2 題考查文言詞語的含義。實詞可以按組詞的方法,如“從:跟從,隨從”,而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是中考文言實詞考查經(jīng)常涉及的內(nèi)容,應作為重點知識理解掌握。例題中的“余強飲三大白而別”的“白”就是古今異義“酒杯”。文言虛詞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沒有明確實在意義,而偏重于語法意義的一類詞。它的基本作用是幫助實詞構(gòu)成句子,表達一定的意思,初中階段要求熟悉掌握 “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蓋、則”13個文言虛詞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應重點掌握。在備考文言詞語時還要多積累、多練習、多總結(jié),以不變應萬變.方能立于不敗之地。
第3題是一道選擇題,內(nèi)容豐富。涉及到詞語運用、修辭方法、文章情感、寫作手法等方面。但本題的誤點較為明顯,“青”形容樹木,“翠”修飾藤蔓,都有綠的意思,但它們所指對象不同,突出了小石潭周圍郁郁青青,生機盎然。命題人把作者貼切又富于變化的用語故意誤讀為“重復啰嗦之嫌”,我們僅憑語感即可判定。
第4題是考查句子的翻譯,解答時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chǔ)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抓住句子中重點實詞、虛詞、文言句式、成分省略和詞類等,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第一句注意落實“見”“清冽”;第二句注意“斗”和“蛇”屬于詞類活用,作狀語。
第5題考查的是文段的寫作內(nèi)容及寫作方法、特色,答題時要注意作者寫作背景和文章旨意。第②段移步換景,承接第①段寫小潭概貌及潭周景物后又來了一個特寫鏡頭:潭中魚,但這只是表象,實寫潭中水。文段妙在寫水不見水,以動靜結(jié)合的手法,寫了魚在水中的姿態(tài),影子,突出它們的歡愉、自在,側(cè)面襯托水的清澄。魚樂實是作者樂,水清即是作者心靜。
【參考答案】
1.C; 2.B ;3.A;
4.①砍倒竹子,開出一條小路,往下走就看到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澈透明。② 石潭的兩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不能知道它的源頭在哪里。
5.文段正面描寫游魚、陽光、影子,動靜結(jié)合,充分顯示出游魚的情趣;也間接地表現(xiàn)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①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得:
②此之謂失其本心 本心: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開頭從“魚”和“熊掌”說起,有什么好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種人?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云南省】
【考點梳理】
近幾年中考都以考查文言實詞為主,考查文言虛詞為輔。第1題考查了文言實詞在語境中的含義和用法,挑選了兩個實詞,難度不大。解題的方法一般有兩種:根據(jù)已掌握的文言詞語知識直接判斷;其次是聯(lián)系具體語境加以辨析。其中“得”是一個通假字“德”,且是名作動詞“感激”;“本心”直譯為“本來的心”,即“天性,天良”。
第2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這道題的文言翻譯提到文意理解的層面,更加符合閱讀理解的思維順序和規(guī)律。文言翻譯雖然是主觀題,但答案客觀成分較強,文言文的翻譯的基礎(chǔ)是理解,對文意的理解又直接取決于對文中實詞和虛詞的理解。所以,解答這道試題的關(guān)鍵是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基礎(chǔ)上,掌握其中的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及用法,這兩句考查的關(guān)鍵是“賢”、“是”、“喪”“萬鐘”“加”的字詞含義以及“辯”的通假現(xiàn)象。
第3題它已不僅是停留在單純的記憶文言詞義、背誦默寫和句子翻譯上,而考查文言文內(nèi)容理解、寫作方法以及中心論點的把握,難度適中。根據(jù)文意應該知道文章不是為了寫“魚”和“熊掌”,只是借“魚”和“熊掌”這兩個生活化的生動比喻引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第4 題又進了一個層次。是考查提煉觀點、自主表達的能力。答題時,對文章的中心論點準確的把握是根本,聯(lián)系生活現(xiàn)實發(fā)表看法是關(guān)鍵,聯(lián)系實際得到大眾認可,引起共鳴是訣竅。作答時要注意用議論性語言表述,力求簡明、準確,條理分明。
【參考答案】
1.①通“德”,感激。②天性,天良。
2.①不只是賢德的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這種思想,賢德的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②不分辨是否合乎禮與義就接受優(yōu)厚的俸祿,這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3.作者用“魚”比喻“生”,用“熊掌”比喻“義”,通過類比,形象生動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舍生取義。
4.答題示例: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義的人?,F(xiàn)實生活中,舍生取義、見義勇為的人會得到人們的肯定和贊揚,而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的人會遭到人們的唾棄。(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