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課
(一)關(guān)于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一種溫和主義,有持中、穩(wěn)健、理性、包容、調(diào)和的特色,適用于社會改良和社會
穩(wěn)定。中庸之道是處理人際關(guān)系和對待社會問題所依據(jù)的道德原則。是孔子社會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學基礎。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nèi)涵:
(1)以中道行事,不走極端。A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是仁義之道,是仁德,就是人道主義和社會公正原則。B強調(diào)為人處事有“度”,守正不偏,無過無不及。人的氣質(zhì)、德行、作風都不應偏于任何一方,對立的雙方應互相牽制,互相補充。
(2)執(zhí)兩用中,實行穩(wěn)健的主張。就是考察事物矛盾的兩個對立面后采取比較客觀和穩(wěn)妥的主張加以實行。
(3)符合社會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君子應義之與比,即與義站在一起。符合道義的就去做,不符合道義的就不做。
(4)寬容包納,和而不同。中庸講究和諧。以和為貴,但應以以禮節(jié)之,堅持原則,不能為了和而和。
(5)強調(diào)“權(quán)”的重要性?!皺?quán)”是通權(quán)達變,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規(guī)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同時,可能出現(xiàn)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況。而中庸之道必須與之相適應,根據(jù)實際情況有所變通。
(6)君子應當結(jié)交中行之士,近狂狷之士,遠鄉(xiāng)愿小人。
(二) “中庸”與“和”的精神實質(zhì)是什么?有人把這種主張看作“折中主義”,你認為符合實際嗎?中庸之道的原則是什么?中庸之道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
答:精神實質(zhì):(1)通過做事適度在矛盾中求統(tǒng)一。
(1)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無原則的折衷主義。
中庸之道的原則:(1)講求仁德,也就是人道主義和社會公正。
意義:中庸之道有助于正確處理人際關(guān)系,使之穩(wěn)定;有助于建設和諧社會,使之安定。
(三)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span>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span>
以上選文中,孔子把人分成了哪幾類?你愿意與其中的哪一類交往?請結(jié)合上述語錄,簡要說說理由。
我愿意與君子交往。
(四)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痹唬骸百n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span>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1.孔子所惡的四種人與子貢所惡的人有所不同,這與他們對人的要求不同有關(guān)。請簡要說明不之處。答:(1)孔子更強調(diào)人要包容厚道;要講禮儀;遵守尊卑的秩序;做事要通融,不能固執(zhí)不通,把無知當作勇敢。
2.孔子、子貢的言論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請簡要分析。
答:(1)孔子、子貢的言論符合“中庸之道”。
(2)孔子“惡”人違背仁德,偏離“中庸之道”。子貢“惡”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
3.從選用的語錄來看,孔子認為作為一個君子,應具備哪些品質(zhì)?
答:(1)孔子認為作為一個君子:① 需要矜持莊重,但不爭強好勝、頭角崢嶸; ② 君子舉人察言是有原則; ③君子愛憎分明,愛憎的標準是禮儀。
(五)除本課外,試從《論語》中再找些例子,說說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樣貫徹中庸之道的。
示例:(1)均無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