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詩詞名句,抒情,思鄉(xiāng),思念,愛情
【名句】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出處】
唐·李商隱《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注】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們一齊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燭花,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該多好!
① 何當:什么時候。
② 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fā)生的??勺g為“一起”。
③ 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里形容深夜秉燭長談?!拔鞔霸捰辍薄拔鞔凹魻T”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于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
④ 卻話:回頭說,追述。
【說明】
這首詩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
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huán)境的抒寫,闡發(fā)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后兩句即設(shè)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樸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與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詞表現(xiàn)出來的的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于象征、暗示的風格不同,這首詩卻質(zhì)樸、自然,同樣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辭婉”的藝術(shù)特色。
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里,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nèi)》,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的。他們認為,李商隱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幾個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訊。現(xiàn)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jīng)過考證認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內(nèi)”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就詩的內(nèi)容看,按“寄內(nèi)”解,便情思委曲,悱惻纏綿;作“寄北”看,便嫌細膩恬淡,未免纖弱。
【賞析】
本篇按“寄內(nèi)”解。從“君問歸期未有期”可知,是妻子先寫信詢問詩人歸家的日期,所以詩人才回寄此詩。一句“未有期”,看似輕描淡寫,毫不經(jīng)意,背后卻隱藏著沉重的無奈,詩人內(nèi)心肯定是很想回家的,可是歸期尚無定準,如若多說肯定會更加引人傷感,所以下一句詩人立即轉(zhuǎn)移了話題,說“巴山夜雨漲秋池”?!鞍蜕揭褂隄q秋池”是詩人眼前所見,和回答歸期是沒有什么相干的,可是就是這么簡單的一提,就把話題從沉重的遙遙未知的歸期轉(zhuǎn)移開來,由虛轉(zhuǎn)實,寫眼前之景,也是向妻子描寫自己目前的生活環(huán)境和狀況,讓妻子無須擔心自己。“巴山夜雨漲秋池”表面上節(jié)奏輕快,其實也蘊含了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憂愁。秋雨往往是淅淅瀝瀝的,如絲如網(wǎng);雨聲也是滴滴答答的,夜深不止,聲聲敲打在詩人心頭,再加上窗外漆黑朦朧的夜色,實在令人神傷,詩人并沒有直接訴說憂愁,只是通過景物來反應(yīng)自己的內(nèi)心,郁悶、孤寂。更多描寫思鄉(xiāng)的古詩詞名句請關(guān)注“習古堂國學網(wǎng)”(www.xigutang.com)
寫景畢竟是在轉(zhuǎn)移憂愁,同時也是在渲染憂愁,愁畢竟還是遮不住的,詩人還是按捺不住內(nèi)心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情感澎湃,最后也忍不住焦躁急切起來,不禁發(fā)問“何當共剪西窗燭”,什么時候咱們能一塊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徹夜促膝長談呢? “卻話巴山夜雨時”,到時候我就能向你傾訴我此刻(此刻巴山夜雨)對你的思念之情了!本來詩人正說眼前之景,可是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想要壓抑,又談何容易?實立即又轉(zhuǎn)為虛,景立刻轉(zhuǎn)為情,想象自己歸家之后的美好場景,心聲盡數(shù)展現(xiàn),表達了對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真切感人,含蓄雋永。
姚培謙在《李義山詩集箋》中評《夜雨寄北》說:“‘料得閨中夜深坐,多應(yīng)說著遠行人’(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是魂飛到家里去。此詩則又預(yù)飛到歸家后也,奇絕!”魂飛回到家容易,可最后還是要飛回來,這可就難了。全詩開篇一問一答,極具張力,由虛轉(zhuǎn)實又虛,情景相融,明白如話,曲折纏綿,余味無窮!
?。ㄘ熑尉庉嫞合乃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