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伯納1933年2月17日到上海,引發(fā)了不少故事。有的故事是真實的,有的故事是虛構的,還有把虛構說成真實、把真實說成虛構的。我根據舊報紙的記載,也來說一些已成歷史的故事。 得到政府的認可和支持
蕭伯納參加旅游團乘“皇后號”高級輪船從倫敦出發(fā)漫游世界,出發(fā)時和途中,曾表示希望在上海見到宋慶齡,在北平能看一看長城。到了香港,他又致電宋慶齡“約見”。宋慶齡決定在上海接待蕭伯納。要接待蕭伯納這樣的作家,當然不必政府批準,但宋慶齡還是同宋子文說了,宋子文表示同意,而且還把自己的小車借給宋慶齡為接待蕭伯納使用。
宋子文是宋慶齡弟弟,眾所周知,但宋子文當時又任行政院代院長,借車的事,是否也反映了這位代政府首腦同意她去接待蕭伯納呢?是否也多少反映了中國政府對蕭伯納的態(tài)度呢?如果僅僅是姐弟借車的私事,報紙為什么要把它寫進新聞呢?更何況,這時中國外交部長羅文干、南京市長石瑛、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分別“電邀”蕭伯納去南京,蕭伯納分別電答輪船行期早定無法去南京。
這些往來電文也被寫成消息刊載在幾種報紙上。蕭伯納是一位得過諾貝爾獎的著名英國作家,他旅游途經上海,政府完全可以不聞不問,何至于要外交部長等三大員“電邀”呢?這是否和宋子文的態(tài)度有關呢?我雖然沒有能進一步查到相關的記載,但我也無權不向讀者介紹當時報上的這些新聞。怎樣來理解這些客觀存在的歷史現(xiàn)象呢?
我以為,這是進一步反映了政府對蕭伯納和對宋慶齡接待蕭伯納的態(tài)度。這些在當年是新聞,在今天是史料,根據發(fā)黃的報紙上的這些文字記載,說宋慶齡接待蕭伯納是政府認可和支持的,恐怕應該說是史實如此。當然,這種支持不是物質的而是道義的,再經媒體宣傳,就形成了熱情友好地接待蕭伯納的氛圍。
民權盟的一次活動
宋慶齡決定接待蕭伯納后,她就請了一些人參與。魯迅日記1933年2月17日記:“午后汽車赍蔡先生信來,即乘車赴宋慶齡夫人宅午餐,同席為蕭伯納、伊、斯沫特列女士、楊杏佛、林語堂、蔡先生、孫夫人,共七人,飯后照相二枚。同蕭、蔡、林、楊往筆社,約二十分后復回孫宅。紹介木村毅君于蕭。傍晚歸。”
所記連魯迅在內參與接待蕭伯納的共七人,他們是清一色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要員:宋慶齡是主席,蔡元培是副主席,楊杏佛是總干事,林語堂是執(zhí)委會宣傳主任,魯迅和伊羅生是上海分會執(zhí)委,史沫特萊)是宋慶齡英文秘書,民權盟最初的發(fā)起人之一,常參與每次活動的策劃和討論。
這幾個人是否可以代表民權盟呢?完全可以。民權盟影響很大,而每次參加活動的也往往就是這么五六人。許多具體的接待工作是楊杏佛做的。楊杏佛早年在孫中山身邊工作過,與宋慶齡當然是很熟的,但這時他的職務身份是中央研究院總干事,和宋慶齡的唯一的“組織關系”是:她是民權盟會長,他是民權盟總干事。從楊杏佛自始至終參與不少具體接待工作看,也可說明這是一次民權盟的活動。
宋慶齡在《追憶魯迅先生》中說:“英國文豪蕭伯納,有一次來我家午餐時,同盟的幾位會員都在座?!彼f得很實在,也很有分寸。如果此事與民權盟無關,那她就會說“邀來的幾位朋友都在座”,他們當然也都是她的朋友,何必特地說是“同盟”的“會員”呢?有些早已出版的著作把接待蕭伯納作為民權盟的活動之一,我認為是完全正確的。歷史事實就是如此。
孫中山和宋慶齡
緊湊的日程安排
既然官方認可和支持宋慶齡接待蕭伯納,報紙上也這么說了,她當然要負責把這件事辦好。蕭伯納在上海只逗留一天,宋慶齡把這一天的日程安排得很緊湊,內容很充實。
那天一早,宋慶齡、楊杏佛和林語堂來到外灘海關碼頭。過了一會,來歡迎蕭伯納的人多了起來?!渡陥蟆吩鴪髮В耗翘煸绯浚瓣懤m(xù)赴碼頭歡迎者,有中國電影文化會代表上海劇團聯(lián)合會洪深、戲劇協(xié)會代表應云衛(wèi)、上海各學生劇社援助義軍游藝大會代表團,及崇拜蕭氏之青年男女四百余人各執(zhí)歡迎旗幟,高張歡迎標語,亟盼一睹蕭氏豐采,并致誠悃。民權保障同盟會林語堂,邵洵美,中外新聞記者二十余人,亦鵠候蕭氏蒞臨訪問”。
怎么沒有提到宋慶齡和楊杏佛呢?因為他們已乘快艇去吳淞口接蕭伯納了,只留林語堂在岸上。洪深苦苦要求乘快艇同去,輪船公司不同意。宋、楊登上“皇后號”后,蕭伯納請他們共進早餐,接著就一起乘快艇向市區(qū)進發(fā)??焱У綏顦淦痔m碼頭靠岸,乘上出租汽車繼續(xù)前進。輪船公司接到電話,把蕭伯納已由宋慶齡接去的消息告訴岸上的歡迎群眾,他們才散去。出租車途經中央研究院,會見了蔡元培,蔡坐上自己的小車,一起去宋宅。到宋宅已快中午,寒暄不久,宋家廚師就陸續(xù)一碗一碗搬出素菜(蕭伯納素食),蔡元培趕緊給魯迅寫了便條,派自己的車子去接魯迅。
魯迅到時,飯已吃了一半。共進午餐,大家與蕭伯納愉快交談。飯后拍照,有一起吃飯的七個人的照片(楊杏佛不在內,可能他是攝影者),有蕭伯納、蔡元培、魯迅的三人照,有宋慶齡、蕭伯納談天的二人照。拍照后,已下午二時,蔡元培、楊杏佛、林語堂、魯迅陪同蕭伯納去科學社,會見戲劇界、電影界、筆會及作家、翻譯家的代表。
這里有一個情況值得特別介紹。蕭伯納到上海,“宋慶齡可以接待,筆會也可以接待”,還有其他人當然也可以接待。但以上海之大,文化團體和文化人之多,大學師生也有不少,大家都想一見幽默大師蕭伯納的風采,如果你也可見他也可見的話,那叫蕭伯納怎么應對呢?1933年2月16日《申報》上,就刊出了這樣一條消息:
歡迎蕭伯納 地點:青年會 時間:十七日下午七時
偉大的蕭伯納先生將于明天在上海登岸了。我們的電影界戲劇界預備歡迎他,于十七日下午七時,假八仙橋青年會開歡迎會,請這位愈老精神愈壯的大文豪演講。如有團體或個人愿意參加者,請自備茶資一元可也。
而從邵洵美《我也總算見過他了》中透露,他當時也正四處活動,準備蕭伯納一到上海就“搶”到“筆會”去。是否還有其他人想見蕭伯納也很難說。前已說到,宋慶齡、楊杏佛接蕭伯納乘快艇向市區(qū)進發(fā)時,為什么不讓他去外灘見見群眾歡迎盛況,而要半途在蘭碼頭上岸乘出租汽車離開呢?是否宋、楊考慮歡迎的人群中,會不會有人要蕭伯納即興演講,或提問要他回答,甚或要他去哪里與人見面呢?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既然報上已刊載過由宋慶齡出面接待蕭伯納的消息,她就要負責接待好。她必然事先對戲劇界、電影界和筆會進行協(xié)調(估計具體的協(xié)調工作是楊杏佛去做的),這就有了科學社的會見。她還要洪深早早等在宋宅門外,去科學社時,安排洪深與蕭伯納同坐宋子文小車,讓他們一路上談戲劇,到了科學社又讓洪深當翻譯。
有人說,去科學社就是“先由宋慶齡接待,后由筆會接待”,這是不符合事實的,在科學社是多家會見蕭伯納,是宋慶齡接待蕭伯納的日程安排之一。科學社的會見不超過半個鐘頭,蕭伯納仍與洪深同車,與蔡元培等一行,同時回到宋慶齡住宅。接著就在宋宅草地上讓記者們與蕭伯納見面,記者紛紛提問,“好像翻檢《大英百科全書》似的”(魯迅語)。直到四時半,“蕭好像已經很疲倦”,記者會才結束。小事休息,宋慶齡、楊杏佛就乘車送蕭伯納到吳淞口“皇后號”輪船上。宋慶齡回到自己住宅時已晚上八時半。
宋慶齡負責這次對蕭伯納的接待,組織、安排得很周到,一天時間竟有這么豐富的內容,而且滿足了各方面的要求,為大家所稱道。
節(jié)儉辦事少花錢
宋慶齡負責接待蕭伯納,日程緊湊,內容豐富,但她節(jié)儉辦事,花錢不多。替她扳著指頭算一算,那桌自家廚師燒的素餐,青菜、蘿卜、茄子、香菇、豆制品,花上現(xiàn)今的百來塊錢也就差不多了;小快艇、出租車是要付錢的,加上自備車和借來的小車的汽油費,恐怕百多塊錢也差不多了。以1933年的一塊大洋約合今天的五十元計,不過四五塊大洋吧。這件事辦得真好:既體面,又省錢,各方面參與的人又都高興滿意。
代表筆會的邵洵美花費多少錢呢?其實也可扳著指頭算出來的。他早晨去外灘迎接蕭伯納撲了個空,自備小車花費了一些汽油。他在科學社與戲劇界、電影界、作家、翻譯家一起會見蕭伯納時,送上泥制臉譜一合。這合臉譜,據盛佩玉在《盛氏家族·邵洵美與我》中回憶:“洵美曾經代表世界筆會中國支會的會員,送給蕭伯納一套十二只北京京劇人物臉譜。這是我們去北京時在東安市場買的?!?br> 買時用幾塊大洋她沒有說。前些時我路經上海南京東路,特地去工藝美術用品商店轉了轉,沒有找到泥制臉譜。據一些朋友說,泥制臉譜不會太貴,一合十二只,百把元錢也就差不多了??茖W社會場,是筆會經?;顒拥膱鏊斞阜Q此地為“筆社”,這半小時的會場費,恐怕是由筆會即邵洵美付的??偣布悠饋?,一百五十元左右,大概差不多了,合1933年的三塊大洋,在邵洵美來說恐怕也不算太費吧。
我為什么特地要談到邵洵美花多少錢呢?因為,有些“以訛傳訛”的人,總是在宣傳接待蕭伯納是筆會負責的,或雖有宋慶齡出面卻由筆會出的錢,而筆會的銀庫也就是邵洵美的錢包,邵洵美因此花去了多少多少。我現(xiàn)在索性把宋慶齡、邵洵美各花多少錢,一筆一筆記在這里,那大家總可明白事情的真相了吧。
宋慶齡魯迅蕭伯納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