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73年,在長沙度過三年貶謫生活的賈誼回到長安,他受到了漢文帝的隆重接見。賈誼本來就是名震天下的大才子,此前在漢文帝身邊擔(dān)任智囊的角色,提出過非常重要的改革措施,但也因為得罪了利益集團(tuán),被周勃、灌嬰等人排擠出中央朝廷。
賈誼的才華出眾,整整領(lǐng)先了當(dāng)時一個時代,漢文帝非常想念他,還是將其召喚歸來?!妒酚洝でZ生列傳》就詳細(xì)描述了君臣這次會面場景:
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
這段文字,本身就讓人遐想連篇,它至少說明了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文帝對賈誼非常重視,剛祭祀完就在未央宮正殿宣室見面。二是賈誼才華橫溢,上知天文下至地理,甚至鬼神之事也懂。三是兩人交談十分融洽,不僅暢談道半夜,而且說話的距離越來越近,忘記了君臣之禮。四是漢文帝很虛心,以天子之尊,承認(rèn)自己不及賈誼。
雖然是寥寥幾筆,卻有這么多信息,難怪后世許多文人,對于司馬遷的這段情節(jié)心向往之。尤其是許多不得意的人,總希望能夠遇到像漢文帝一樣的明主,使他咸魚翻身,東山再起。
然而,到了唐朝晚期,有一個天才詩人,卻以一己之力將故事情節(jié)顛倒過來。他寫下了一首詩,短短28個字徹底改變了漢文帝與賈誼相見的場景。從此之后,再有人提到這一段,反而是這首詩更出名,反而讓漢文帝的形象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這個詩人就是李商隱,這首詩就叫做《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這首詩說的是漢文帝求賢若渴,將當(dāng)年放逐的賈誼找回來了。賈誼才華橫溢,天才絕倫,確實是當(dāng)時的經(jīng)世濟(jì)用之才。漢文帝與賈誼暢談到半夜,漢文帝聽得津津有味,甚至將自己的坐席不斷前移,可惜,他們討論的卻是對蒼生百姓沒有半點(diǎn)關(guān)系的鬼神之說。
這首詩的立意相當(dāng)特別,它打破了長期以來所謂君臣相遇的陳詞濫調(diào),別出心裁地諷刺了漢文帝所謂求賢的虛偽。更為絕妙的是,從賈誼終身不得志,特別是這次相遇之后,依然沒有受到重用來看,這首詩并不是嘩眾取寵,而是基于史實的。因此,《賈生》這首詩徹底改變了人們的觀點(diǎn),光憑這一點(diǎn),李商隱就是個大牛人。
然而,李商隱再有本事,能寫出這樣觀點(diǎn)新穎的作品,并不是因為他的才華和想象力,而是因為他也經(jīng)歷了和賈誼類似的人生。小玨多次說過李商隱的故事,就不做太多的闡述了。他雖然才氣縱橫,卻深陷牛李黨爭。而且,最為倒霉的是,牛黨占據(jù)優(yōu)勢的時候,他被當(dāng)作李黨打擊,李黨占上風(fēng)的時候,又將他當(dāng)作牛黨的小嘍啰。
因此,這個倒霉蛋,無論誰上臺,都沒有好果子吃,最終也就混了個秘書省校書郎、弘農(nóng)尉這樣的小官。也正因為這樣的經(jīng)歷,他才有所感悟,寫的是漢朝,實際上就是諷刺唐朝皇帝只顧求仙問藥,不顧黎民百姓,更沒有真正的識賢、用賢。他同情賈誼,發(fā)出了感嘆,更是對自己壯志難酬人生境遇的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