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的成長99%靠媽媽》 全文(二)
第二章在責備孩子之前先審視自己
2-1.一切都從家里開始
不久前,我去美國看望孩子們,見到他們的時候我問道:“你們還記得第一次和媽媽在一起時的情形嗎?”
我突然的發(fā)問,令愛麗絲、彼得,南希都吃了一驚,他們央求我不要再提那些令人尷尬的事情了。
“外婆,我的爸爸媽媽做什么了?”外孫們調皮地眨著眼睛問我。
“你媽媽是個聽話的好孩子,舅舅和阿姨不知道過得有多么幸福呢!”南希打著圓場,同時向我眨了眨眼睛說:“媽媽,我說得對嗎?”于是,我又把到嘴邊的話咽了回去。
外孫們依然不依不饒地纏著我問個不休,拗不過他們,我只能說:“去問你們的爸爸媽媽吧!”
盡管我一直把那天發(fā)生的事情當作笑話來講,但我的孩子們卻總是感到尷尬。這其中當然是有理由的。
坦白地講,在我們剛剛生活到一起的時候,愛麗絲、彼得和南??刹皇乾F(xiàn)在這個樣子。
和孩子們在一起的第一天,快到吃飯的時候,我讓孩子們把碗碟放到飯桌上去。但是過了一會,不知道從哪傳來碟子摔碎的聲音。我匆忙跑出去一看,愛麗絲和彼得正在把碗碟往桌子上扔。
幾天后,孩子們做完功課,我讓他們到客廳來玩。孩子們把自己的玩具都搬到了客廳。不一會,客廳變得像一個大垃圾場。到了該休息時候,我讓他們把客廳收拾好,但是,他們把客廳弄得亂七八糟后就都跑到二樓去了。
過了一會,二樓傳來了“砰、砰”的聲音,我上去一看,三個孩子已經打成了一團。
“南希動了我的東西!”彼得喊到。
南希則大聲辯駁:“是你先拿我的東西!”
這三個孩子,一回家就鉆進自己的房間不出來,如果在一起玩,沒有幾分鐘就打成一團。想到這些,我長長地嘆了口氣。
觀察了幾天后,我把孩子們叫到了跟前。我問他們:“把碗碟胡亂扔到桌子上、玩完玩具后不收拾、兄弟姐妹間打架,你們有什么感想?”
孩子們沒有回答。
我又問他們:“你們知道家庭是什么嗎?”
孩子們臉上一片茫然,眼巴巴地看著我。是呀,對于很早就失去了母親的他們來說,這個問題實在太難回答了。
“碗碟是我們大家一起吃飯時使用的餐具,非常珍貴,怎么能隨便亂扔呢?自己的玩具不收拾,那誰替你們收拾呢?替你們收拾玩具的人會很辛苦的。還有,和別人打架你們自己心里舒服嗎?互相指責,對自己有什么好處呢?”
孩子們既不知道家庭是個什么概念,也不懂得在一起生活要互相關愛的道理??粗欢碌暮⒆觽儯也唤鹆藧烹[之心。
茫茫人海中,當你感到疲倦,哪里可以休息?當你感到恐懼,哪里才有安全感?只有家。
在家里發(fā)生變化的孩子們
從那以后,我一直絞盡腦汁想幫助孩子們理解“家”這個概念;想盡辦法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機會很快就來了,我一直讓孩子們輪流打掃衛(wèi)生。這一天輪到愛麗絲了,恰恰趕上她身體不舒服。于是我把握住這個好機會,對經常和愛麗絲吵架的彼得說:“今天姐姐身體不舒服,你幫助她打掃衛(wèi)生好嗎?”
彼得的表情變得很復雜,因為他們兄弟姐妹之間從來沒有互相幫助的習慣,因此他顯得很猶豫。我站在猶豫不決的彼得面前,為了能夠讓躺在床上的愛麗絲也能夠聽見,我就大聲地喊:“我們的彼得今天替生病的愛麗絲打掃房間,愛麗絲聽見了嗎?”
似乎是為了讓姐姐看到他的表現(xiàn),他又掃又擦,格外賣力。他大汗淋漓、認真打掃衛(wèi)生的樣子我至今還歷歷在目。
自從彼得替愛麗絲打掃衛(wèi)生后,愛麗絲對彼得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很大轉變。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她還會請彼得幫忙,并總是向彼得表達謝意。聽到姐姐感謝的話,彼得非常開心,漸漸地,當南希有困難的時候他也愿意效力了。
當然,事情并不總是這樣順利,他們還會因為一些小事打得不可開交,甚至弄得鼻青臉腫。
在向孩子們解釋了家庭的意義之后,我對他們之間再次發(fā)生的打架就決不姑息了。每次打架后,我先讓他們明白誰是誰非,然后三個人一起接受懲罰。如果認識不到錯誤,就禁止他們外出,或者讓他們寫檢查。每次我都對他們說相同的話:“你們忘記了我們是一家人,這就是最大的錯誤。家庭就是互相忍讓、相互關懷。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們就不能被稱為一家人。”
經過這樣的教訓,孩子們開始有所變化了。在一起受罰的中他們逐漸明白了如何圓滿解決兄弟姐妹之前的矛盾,如何不傷害對方、如何去關懷別人。
有一天,他們又習以為常地把碗碟扔到桌子上,于是我馬上對他們說:“誰摔壞了碗,誰就沒飯吃。”
其實,當時我們家用的碗碟都是塑料的,根本不會打碎。但是,孩子們還是因為這一句話不敢再隨便地扔碗碟了。他們小心翼翼地輕拿輕放,看著孩子們的變化,我感到了由衷的欣慰。
從那以后,即使再微不足道的感覺全家人也會共同分享。每當爸爸下班回家,在各自房間學習的孩子們就會跑出來向爸爸問候;孩子們還學會了幫我打掃房間,盡管勞動的技能還非常稚嫩,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勞動的熱情;遇到高興的事大家會一起開懷大笑、痛苦的事大家一起悲傷。孩子們就像樹枝漸漸發(fā)出新芽一樣,每天都有著新的變化。
如果沒有家庭的概念,他們是絕對不會有這種變化的。孩子們終于漸漸理解家庭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為他們構筑了堅強的防線,孩子們因此有了安全感。因為有了這樣的家庭,他們找到了失去的自信。
個子嬌小的南希在那些大塊頭的孩子當中,也敢于昂首挺胸;總是不能集中精力,令人擔心的彼得,重新找回了自信;愛麗絲令那些白皮膚藍眼睛的孩子拋棄了種族差別觀念,并成為孩子中的“小領袖”。這一切只有在一個穩(wěn)定的家庭中才能學到。
因此,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教育孩子絕對不能脫離家庭。
2-2.讓孩子自己學習
我們經常會在有孩子的家庭中看到這樣的情景:
“說過多少遍了,這道題應該這樣回答!昨天剛教你的,怎么又錯了?”
“媽媽,我討厭做作業(yè),讓我玩一會再做行嗎?”
“不要吵!你今天不把這些題目都做完就別想玩!”
從嗷嗷待哺的嬰兒成長為會說話會走路的孩子,使媽媽煩惱的事也就隨之而來了。韓國媽媽最關心的話題就是“孩子的教育”。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媽媽們有很多的疑問。
“應該在什么時候教育孩子?怎么教育?教育什么?”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我曾經聽身邊的一些母親這樣說過:“首先,數(shù)學和英語是必須學的,在感性教育上,美術和音樂也是不可缺少的。”在這么多的選擇中,最后母親們做出了決定:“能學的都要學。”
但是,媽媽讓學的東西,并不一定都是孩子想學的。對孩子來說,他們有自己的喜好,對于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知道哪一天他們就會厭倦。而完全把孩子托付給老師,媽媽又心有不甘。
將孩子這樣來回折騰,媽媽也總是心神不安。剛一聽說鄰居家的孩子已經學完了日語,正在學英語,媽媽們就又開始坐不住了,也開始逼迫自己的孩子學各國語言,最終將一個和氣的家變成了爭吵的戰(zhàn)場。
這樣,媽媽也變得疲憊不堪。在孩子的腦海里也形成了“學習沒意思”的印象,同時會打上“媽媽很可怕”的烙印。那么,媽媽們究竟應該如何做呢?
讓孩子在生活中自己學習
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的時候,我就下決心絕不能因為我的原因和孩子們產生矛盾。孩子們對新的生活環(huán)境還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在這期間即使我不能為他們做什么,也不能給他們帶來負擔。
如何引導孩子,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孩子們作為東方人在美國生活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在美國,作為少數(shù)人種要想生存下去,只有努力學習,才能得到美國人的認可。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因此,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能力成為最重要的任務。
“和孩子們融洽相處之后,有什么方法可以引導他們自己學習呢?”
這個問題,每天我都會問自己好幾次。為了找到答案,下班后,無論在家里做什么事,我都和孩子們在一起。我想通過一起做事情,或許可以找到問題的答案。即使在刷鍋洗碗的時候,我也特意把他們叫到身邊。每次去市場買東西,我也帶著孩子們一起去。
經過觀察,我發(fā)現(xiàn)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每次孩子們和媽媽一起做事的時候,都顯得很開心。即使去超市買調料,孩子們也像是外出旅游一樣充滿好奇心。
有一天,和往常一樣去一個大型超市買食品的時候,看著孩子們興高采烈的樣子,我忽然突發(fā)奇想,能不能讓孩子們在這樣愉快的氣氛中學點什么呢?
這時我正好看到陳列在貨架上的牛奶,而南希就站在我的身邊,于是我問她:“南希,一大盒牛奶和兩小盒牛奶相比,哪個量更多?”
正興致勃勃看這看那的南希聽到我的問題后,拿起牛奶看了一會兒,嘴里嘟囔著:“看一看包裝馬上就可以知道了……”這時,一旁的彼得走了過來,他拿起牛奶說:“這里不是標明了重量嗎?把兩小盒的重量加在一起就可以和大盒的重量進行比較了。”
南希和彼得舉著牛奶算了一會兒高興地說:“媽媽,一大盒和兩小盒牛奶的量一樣多,您別擔心,買哪個都可以。”
他們似乎以為我是為了省錢才這么問的。趁機會,我又把愛麗絲叫到了跟前:“你們都知道,我們家一天的伙食費是5美元,現(xiàn)在你們就幫我挑選5美元的食品回來好不好?”
我的話剛說完,孩子們的臉上就露出了興奮的光芒。他們馬上裝出一付老成的樣子,把腦袋湊到一塊開始商量起來。需要的東西很多,但是只有5美元,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們一邊琢磨哪些是必需的東西,一邊計算價錢,最后用5美元買了一大筐東西。
從那以后,每次去市場的時候,我都會讓孩子們計算價格。算得最快的孩子,我就獎勵他幾枚硬幣。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們的數(shù)學計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把廚房作為最好的教育課堂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終于找到了和孩子們一起做事的意義。在和孩子們一起做事的過程中,我可以很自然地了解到孩子關心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在這個基礎上,就可以把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間當作一堂教育課。
有趣的是,這在媽媽看來也許是在學習,而對孩子來說則是一場游戲。去市場的時候,孩子們會把商品一樣一樣地拿起來觀察,了解一下產地是哪里、怎么生產出來的、都含有什么成分……如果沒有得出最終答案,即使沒人提醒,孩子們回家后也會主動去翻書尋找正確的答案。而且這樣得到的知識不容易忘記,人們很容易記住生活中經常接觸的東西。
我將廚房也變成了最好的教學場所。即便是一種食物原料,也會有無窮無盡的問題。就拿土豆來說,食用的是哪一部分、含有什么成分、人吃后對身體有什么作用等等,通過這樣的問答,孩子們可以學到很多知識。
在觀察蔬菜、擇菜、洗菜、切菜、炒菜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孩子們的數(shù)學、科學、哲學等各個領域的知識。我只要對他們加以適當?shù)闹笇?,他們就可以自己找出答案來?span>
仔細想想,這不僅僅是一個獲取知識的過程,還可以幫助孩子們理解人與自然的深刻關系。人們很清楚地知道:自然給予人類一切、人類是怎樣生存的、人類為了生存要怎樣同自然和諧共處……但是,由于這些思想比較抽象,因此很容易被人們拋在腦后。不過,通過和媽媽在廚房里的對話,孩子們逐漸明白了其中的真正含義。
從那時候開始,通過這種方法,我的孩子們掌握了許多課堂上根本沒法接觸到的知識。有一位教育哲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廚房是孩子最好的學習場所。”
這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媽媽對孩子的教育不應當只是坐在那兒又讀、又背、又寫。而應從生活中獲得知識,這樣教育孩子豈不是更容易?
媽媽經常錯誤地把孩子看作一張白紙,而自己則充當可以在紙上繪畫的畫家。為了畫好一幅畫,媽媽在上面涂上各種不同的色彩。
孩子也不是計算機,他們不會像計算機那樣將輸入的信息原封不動地存儲起來。當媽媽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接受所有教育時,孩子只會對學習產生反感,同時,對本來信任的媽媽也產生不信任感。
有一個事實我們絕不能忘記,教育不是讓孩子無條件地學習。強制性的學習,只會使家長與孩子產生矛盾?,F(xiàn)在,父母應該立刻停止這種行為,取而代之的應該是在同孩子們一起做事的過程中,仔細地觀察孩子。通過同孩子們一起生活的過程,尋找教育孩子的方法。生活,才是學習最好的舞臺。
2-3.孩子有很大的潛力
在撫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經常會有人擔心:“我的孩子是不是反應很慢?”特別是孩子在兩歲以后,身體比別人差,能力不如別的孩子的時候,媽媽總會擔心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問題,而且總把他和兄弟姐妹相比較,恨不得孩子一下就成為天才。
我的孩子就有這樣的情況,愛麗絲經常在全校大會上接受獎勵,各方面都很優(yōu)秀,南希則具有很強的藝術天分,而彼得同姐姐妹妹比起來則顯得過于平庸。但是,他也有自己的長處。他對自己感興趣的科學領域,簡直到了癡迷的程度。他尤其對機械有著濃厚的興趣,小小年紀就可以制造出精巧的小東西來。
在發(fā)現(xiàn)他的長處的同時,我的心里也產生了不少壓力和負擔。如何彌補彼得的缺點和不足呢?
彼得是一個做事小心謹慎、性格內向的孩子。在他這個年齡,正應該是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可是他卻喜歡一個人靜靜地沉浸于空想之中。他在學校的成績也不是很好,在小學低年級的時候,上課時總是不能集中精力,經常受到老師批評。在和姐姐愛麗絲比較之下,他總是有一種自愧不如的感覺。
不要催促孩子,耐心等待
每次看到彼得,我都在想怎么才能讓他改掉消極的性格,走出愛麗絲的陰影呢?怎樣幫助他樹立起信心呢?這些都是急待解決的問題。
我安慰自己“彼得并不比別人差,他一定能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而同時又為彼得擔心,他會不會被別人欺負?在學校會不會因為被批評而更加畏縮不前呢?我甚至希望每天都能夠守候在他的身旁。
這樣焦急的心情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彼得看到我這樣子反而會更加不安。
于是,每天早晨睜開眼睛的時候我都會叮囑自己:“不要管孩子的缺點,只鼓勵他的優(yōu)點。”
從此以后,即使愛麗絲考滿分,我也不會在彼得面前表揚她。而對于彼得的成績,我也只表揚他考得好的科目,對不好的科目我視而不見,“真不錯,彼得。我就知道你肯定能行的,我為你感到自豪。”
在表揚彼得的同時,我不斷叮囑自己,彼得真的能做好,我不要為此不安。
在這種想法下,彼得在學校的成績對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我開始考慮如何彌補在我看來彼得存在的不足。
彼得在數(shù)學和科學方面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但是在語言方面卻相對較弱。因此,他非常討厭寫作。
“彼得,從今天開始你用這個本子記錄一下每天自己所做的事情,怎么樣?”
我沒有給他孩子們常用的那種大日記本,而是給了彼得一個巴掌大小的本子,讓他慢慢來。
彼得在我的勸說下開始練習寫作,但是并沒有什么顯著效果,他在語言方面還是沒有什么突出的表現(xiàn)。但是,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他對我的信任,在這一點上他已經走出了第一步。
在彼得練習寫作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了很重要的一點。彼得在長句子上的表達比較弱,但是卻善于寫簡短、概括性的句子。也就是說他適合于寫詩歌。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他自己開始寫起詩來,并且還給它們譜上了曲子。
彼得開始消除了在語言方面的心理障礙,并找回了自信。他語言方面的成績,隨著年級的升高開始有了顯著的提高。雖然還不是特別令人滿意,但是,現(xiàn)在對于這一點我終于可以放心了。
我不知道彼得的變化是寫作練習的結果,還是以前我根本沒有發(fā)現(xiàn)他的才能。但是有一點我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我始終沒有去催促孩子做什么。
在漫長的等待中破繭而出
就在這時,由于身體的原因我不得不回韓國治療一段時間。結婚后,我一邊照顧三個孩子,一邊還要學習,一天的睡眠不超過3個小時。最終由于過度疲勞,我吐血暈倒了,經醫(yī)生診斷,我患上了嚴重的胃病。得到消息的父親命令我放下所有的事情立即回韓國。我正在猶豫該怎么辦時,病情惡化了,我不得不回韓國接受治療。
這時丈夫恰巧被派往日本工作。韓國和日本距離相對比較近,我回到韓國,和他在日本還可以互相有個照應。丈夫在駐日本的美國部隊里作教師。孩子們也轉到了美軍部隊內的一個外國子女學校。在我身體康復后,我也來到了日本執(zhí)掌教鞭,這樣我們正式開始了在日本的生活。
在日本生活了一年后的一天,彼得從學?;貋?,把期末考試成績單遞給了我。當時,我對彼得在學校的成績還停留在以前的印象中。于是,坦然地接過了成績單。但是當我看到成績單的一瞬間,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所有的成績都是A+,坦白地說,我還以為自己產生了錯覺。
于是我背著孩子給彼得的班主任老師打了一個電話。
“您的班里有幾個叫彼得的孩子?”
老師回答他們班只有一個叫彼得的。于是我直接對老師說:“據(jù)我所知彼得不是一個學習很好的孩子,他的成績忽然一下提高這么多,我有點懷疑這到底是不是他的成績單,或者是不是老師搞錯了?”
我的話音剛落,就聽到電話里傳來班主任老師的一陣大笑。
“我沒有搞錯,那就是彼得的成績。彼得是一個很優(yōu)秀的學生!”
停頓一下后,老師繼續(xù)表揚著彼得:“彼得不但上課充滿熱情,而且做每件事都很積極,是其他學生的榜樣。”
曾經被認為比別的孩子反應遲鈍的彼得,在小學畢業(yè)前夕,居然所有科目都得了A+,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我的眼前似乎浮現(xiàn)出了彼得自信的微笑。
從那以后,我再也不用為彼得擔心了。并不是因為他取得了好成績,而是因為他找到了自信。
在離開日本來到夏威夷后,彼得進入了普納胡高中。彼得在這個學校里也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好學生。
在童話《花的渴望》中,主人公小毛毛蟲想離開大地,去一個離藍天更近的地方。同伴們?yōu)榱私咏炜?,紛紛踩著同伴的身體向上爬,結果形成了一個用身體壘成的塔,于是他也踏著同伴的身體,拼命地往塔尖上爬。但是,無論怎樣用力都爬不上去,最后他放棄了努力,又回到了地面上。
后來,他聽到一位老前輩說,如果自己做一個蟲繭,在里面經過漫長的等待,最后就會變成一只蝴蝶,可以自由自在地飛向藍天。于是小毛毛蟲從正在拼命向上爬的同伴中脫離出來,開始為自己編織蟲繭,經過漫長的等待,他終于破繭而出,成為有著一雙美麗翅膀的蝴蝶,自由地遨游在天空之中。
彼得整整用了10年的時間尋找自信。10年的時間,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就像小毛毛蟲破繭成蝶一樣,10年的時間,是彼得尋找自己翅膀所必須經歷的時間。如果彼得選擇放棄、躊躇不前,或者急于求成,他將永遠擺脫不了反應遲鈍、不能集中注意力的評語。
通過彼得的經歷,我明白了孩子所蘊藏的力量遠遠超出了父母的想象。而現(xiàn)在一些媽媽往往只看到孩子的一點表現(xiàn),就妄下結論,急于求成。
人們在種樹的時候,為了讓樹苗能夠深深地扎根,會施一點肥料,然后等著樹苗去適應土壤和肥料。如果給樹苗一下子施很多化肥,即使是再好的肥料,樹根也會整個爛掉。別說長大成材,連小樹苗都會干枯而死。
所以媽媽們不要只看到孩子現(xiàn)在的樣子,就產生不安與急躁。要相信孩子們的才能,多給孩子鼓勵,更加耐心地去等待他們的蛻變。
2-4.不要把孩子當作“展示品”
“我的孩子英語非常好”、“我的孩子正在學鋼琴”……我們經常會聽見媽媽們談論類似的話題。媽媽們總是認為讓孩子學這學那才算是一個好媽媽,并且以孩子的多才多藝而感到滿足。
但是這樣做,究竟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滿足自己呢?當然,世上所有的媽媽都會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孩子而不是為了自己。如果說她們把孩子當作“展示品”,她們一定會暴跳如雷的。
但不幸的是,韓國的大部分孩子都成為了媽媽的“展示品”。不知道媽媽們是否知道,許多孩子因為情緒上有問題,需要去小兒精神科接受治療,而大部分治療過程都需要媽媽一起參與,只有通過媽媽的參與才能解決孩子心理上的疾病。
接受小兒精神治療的孩子還算是幸運的,治療后,媽媽對他們的態(tài)度會發(fā)生一些變化。但是大部分普通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卻因為媽媽的虛榮心而成為犧牲品。
不要把孩子當作借口
韓國的媽媽們?yōu)榱撕⒆拥慕逃芍^煞費苦心。一看到新學校的廣告或者英才培訓班的消息就聞風而動。
在媽媽的要求下,孩子們不得不做一些他們不喜歡的事。英語、數(shù)學,寫作、計算機、美術、音樂……媽媽們恨不得每一樣都讓孩子學?,F(xiàn)在的大部分孩子都多才多藝,可是卻很少有孩子精通其中一門技藝。面對五花八門的培訓班,如果孩子稍有微詞,媽媽就會說:“這全都是為了你呀!”孩子只得無條件地服從媽媽。
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懷疑這些媽媽是為了在孩子身上實現(xiàn)自己未完成的夢想才逼孩子學這學那的。
除了極少數(shù)的人外,韓國大部分的女性都有一種受害的潛意識。因為無論社會怎么變化,撫養(yǎng)孩子、操持家務都被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女性份內的事。結婚前,作為一名女性還可以憑借自己的努力做喜歡做的事情,可是,一旦結婚生子,成為媽媽的女性就會被家庭所束縛,無法再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潛在的受害意識就漸漸地顯現(xiàn)出來了。
有的媽媽經常心理很不平衡。當看到朋友或者姐妹嫁給一個有錢男人的時候;當看到別人裝修新房子的時候;每到節(jié)假日看著別人出國旅行的時候;當看到和自己孩子年齡相仿的小孩,由于家庭富裕而衣著光鮮的時候,她們的心理都會非常不平衡。最觸動這些女性神經的,就是看到電視劇里的醫(yī)生、律師、老板和職業(yè)女性等所謂的精英們都過著富足自在的生活。別人在高檔的西餐廳優(yōu)雅地就餐,而自己卻為了一分錢在市場上同人砍價,兩相對比,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在同別人的比較中,所產生的受害意識逐漸轉化成了“恨”。“要是我當初學習再努力一點……”、“如果當年我努力考取律師資格……”,可是,這個世界上是沒有“后悔藥”的。
在媽媽的眼里,年幼無知的孩子的前途尚未確定,媽媽可以將自己的理想在他們的身上得以延續(xù)。于是,孩子們只剩下媽媽給他們選擇的一條路了,那就是要過上令別人羨慕的生活,補償現(xiàn)在的貧窮。不知不覺中,媽媽迷失了自己,也扼殺了孩子的自由成長。
媽媽們忘記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孩子們有自己的生活,他們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力。
孩子的愿望VS媽媽的心愿
我在撫養(yǎng)三個孩子的時候,美國還沒有培訓學校。這里只有為具備特殊才能的孩子設立的專門學校,相當于韓國的藝術學校。
南希在藝術方面似乎很有天分,她曾經想去專門學校學習。但是,最終我還是把孩子們都送到普通學校去了。因為,通過我的觀察,發(fā)現(xiàn)南希并沒有超常的天分。如果盲目地送她去專門學校學習藝術,在今后的學習中有可能被淘汰,這樣將會給她的一生造成巨大的傷害。
南希并沒有放棄她的愛好,她對藝術方面的東西仍然很著迷。我雖然沒能對孩子們進行專門的藝術培訓,但是,作為感性教育的一個方面,我決定讓他們去學習鋼琴。家里恰巧有一架鋼琴,而我們還有一位會彈鋼琴的鄰居。
“孩子們,你們想不想直接用鋼琴彈出你們喜歡的音樂呢?彈鋼琴可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喲!”
孩子們使勁地點頭。開始的時候,他們學得很認真,可是沒過幾天,孩子們就開始看我的眼色行事了。有一天,又到了學鋼琴的時間,他們總是磨蹭著不想去,互相交換著眼神。終于,愛麗絲鼓起勇氣對我說:“媽媽,我們一定要學鋼琴嗎?”
我很意外,我以為孩子們會喜歡彈鋼琴。我問他們原因,他們說非常討厭彈鋼琴時的氣氛,有這時間不如去做些其他想做的事情。而且,他們對教鋼琴的老師也不太滿意。我問他們從什么時候開始產生這種想法的,孩子們的回答令我大吃一驚。
“其實,從一開始我們就不太喜歡。”
“那你們?yōu)槭裁床辉缯f?”
“媽媽不是希望我們學鋼琴嗎?”
剎那間,我被驚呆了。我一直把為了孩子們當作借口,其實是我強加給他們的。孩子們看我沒有說話,不安地對我說:“媽媽,如果您想讓我們學鋼琴,我們接著學。我們不學鋼琴是不是讓您傷心了?對不起!媽媽。”
聽著孩子們的話,我的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
孩子們希望媽媽總是開開心心的,即使不喜歡做的事情,為了媽媽他們也會去做。
我沒有真正了解孩子們的想法,只是按照自己的想象,無意中強迫他們做了不喜歡做的事情。
“孩子們討厭做的事情,我有什么權利強迫他們去做呢?”
于是,我立刻不再讓他們去學鋼琴了。雖然這只是一件小事,但是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作為媽媽應當給孩子指明方向,但是不能強迫他們去做什么。
正在撫養(yǎng)孩子的媽媽往往錯誤地認為,不管什么,孩子只要認真去做就可以成功。因為現(xiàn)在孩子還不知道應該怎么做,所以應當由媽媽決定。實際上,這是一個很危險的想法。當然認真做事情是沒有錯誤的,但是這件事情應當由孩子自己去選擇、去決定。
在要求孩子做什么之前,一定要考慮這件事是孩子喜歡做的,還是不喜歡做的。不要自以為對孩子前程有好處而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
同時,媽媽不要認為自己努力了就可以把孩子培養(yǎng)成多么優(yōu)秀的人才。孩子的成長過程,不是拼圖游戲,可以一塊塊嘗試著去拼。如果媽媽一味地強迫孩子做不喜歡做的事,孩子就會產生抵觸情緒,最終的結局只能是媽媽心力憔悴,孩子疲憊不堪,而且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系還會出現(xiàn)裂痕。
南希告訴我最近她正在和她的孩子們一起學鋼琴的初級教程。以前南希很討厭學鋼琴,現(xiàn)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學忽然又產生了學習的沖動。盡管年齡已經偏大,而且花了很多時間,但是南希說她好久沒有這么開心過了。
聽了南希的話,我心想幸虧當初沒有強迫他們學鋼琴,否則的話,現(xiàn)在怎么能看到南希像孩子一樣學初級鋼琴的可愛的樣子呢?
避免不必要的犧牲
在撫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要時刻意識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因為父母經常會用錯誤的眼光去看孩子,認不清自己應當起到的作用。
父母以為供孩子吃、穿、上學,就是父母應盡的義務了。
其實父母應盡的義務還遠不止于此。在孩子面臨未來的選擇時,孩子應該有權力自己去選擇。然而,有的父母覺得已經為孩子做得夠多了,現(xiàn)在孩子應該按照父母的愿望去成長,相信每位媽媽都明白,父母和孩子之間不是“我給了你多少,你就要報答我多少”的等價交換關系。
我覺得父母在為孩子盡義務時,需要具有一種犧牲精神。犧牲是指不求任何回報、無條件地給予。要求回報的給予就不是犧牲。父母在為孩子付出時,不要為孩子劃定路線,盡管這并不容易做到。
其實,我也想讓孩子按照我的想法去做。愛麗絲想成為文學家、醫(yī)生或者律師;南希也希望成為醫(yī)生或律師;彼得想成為物理學家或發(fā)明家。彼得小時候在理工方面有很高的天分,所以他的想法和我相同。但是,愛麗絲和南希作為東方人,在美國如果想平穩(wěn)地生活下去,醫(yī)生并不是一個理想的職業(yè)。而律師這種職業(yè)經常要違背自己的良心,因此我也不太贊成。
但是,對孩子們的選擇我沒有過多的干涉。雖然我想讓他們聽聽我的意見,但最終我還是忍住了。從最后的結果來看,我的做法是明智的。
我對愛麗絲和南希的擔憂都是不必要的,長大后她們走上了自己選擇的道路,成為兩名正義的律師。彼得也按照自己的夢想,在人生道路上滿懷信心地前進著,無論遇到什么挫折他都不會輕易放棄。如果我當初干預了孩子們的生活,現(xiàn)在也不會看到孩子們幸福的笑容了。
父母不能代替孩子生活,同樣,孩子也不能再給父母一次人生。父母有父母的生活,孩子有孩子的生活。
父母養(yǎng)育子女,就像培植一棵幼苗一樣。要想讓幼苗長成棟梁之才,需要有足夠的養(yǎng)分、充足的陽光和適當?shù)娘L雨。父母的作用就是當幼苗需要水時,給它們澆水;遇到風雨時,為它們抵擋。但是,幼苗不會按照人的想法想成為蘋果樹就成為蘋果樹,想成為梨樹就成為梨樹。孩子和幼苗一樣,不會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成長。
紀伯倫(Kahlil Gibran)在他的《先知》一書里有這樣的描述:
你們可以給孩子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學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能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fā)出的生命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中看定了目標,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遙遠地射了出去。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那靜止的弓。
撫養(yǎng)孩子就是讓孩子自己去感受生活,選擇自己的路,而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身旁給予幫助。
現(xiàn)在,我想問一下讀到這里的媽媽們,你們還把孩子當作實現(xiàn)自己夢想的寄托嗎
2-5.給孩子一個空間
我念小學的時候曾經讀過一本小說,直到現(xiàn)在這本小說還常引起我的思考。這本小說就是阿爾貝 .加繆寫的《局外人》。
在《局外人》中,主人公莫爾索是一個普通的公司職員。他對所有的事情都漠不關心,包括自己。
在聽到母親去世的消息后,他也無動于衷,糊里糊涂地參加完母親的葬禮,第二天他去了海濱浴場碰到了從前的女同事瑪麗,兩人一起游泳,晚上又看了一場滑稽電影,電影的情節(jié)使兩人笑得前仰后合。莫爾索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那不是什么重要的事。”
他對想升他職的老板說:“您也和別人一樣,不愿意改變生活吧!”當戀人問他愛不愛她時,他回答說:“這有什么關系嗎?”
在海邊他用槍殺了人,法庭上法官問他為什么殺人,他的回答很簡單:“因為陽光太刺眼了。”
給孩子提供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如果媽媽看到孩子一個人坐在房間里,什么都沒做,只是看著窗外的天空發(fā)呆,媽媽會怎么做?是給他一個玩具,還是跟他說別浪費時間了?媽媽不要一看到孩子發(fā)呆就一副忍無可忍的樣子,至少也應該關心一下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問題。媽媽似乎最看不得自己的孩子待著沒事干的樣子(即使只是短暫的發(fā)呆)。
彼得就格外喜歡沉浸在空想中,特別是什么都不做,自己一個人沉浸在遐想之中。大多數(shù)人肯定會認為他不會在想什么重要的事情,而我看到彼得這樣,卻非常想知道這個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但是我沒有干涉彼得。其實,不只是彼得,愛麗絲和南希在做完功課后,我也讓她們回到自己的房間做自己的事情。彼得經常發(fā)一會兒呆后,就開始搗鼓一些組裝品,還會掏出書來,在紙上畫著什么。愛麗絲和南希則喜歡編織一些東西,有時畫畫玩。
他們有的時候就是呆呆地坐者。但是,不管孩子們做什么我都不會去干涉,只是偶爾我會引導他們做一些事情。
在這段時間里無論是畫畫,看書,還是玩玩具,都是孩子自己的選擇。孩子們也有了自己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在我小的時候,父母除了一些規(guī)定的事外,絕對不干涉我們,給我們的時間就徹底由我們自己支配。小時候我不明白父母為什么這么做,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終于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他們這樣做對我們的成長是非常有意義的。在自己自由支配的時間里,沒有任何壓力,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盡情地展示自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只有那時,才能體現(xiàn)自己真正的個性。
愛麗絲、彼得、南希的思考方式、喜歡做的事情、處理事情的方法各不相同。小時候我就給了他們充分的自由時間。沒有別人的干涉,在自己的時間和空間里可以自由地思考,這培養(yǎng)了他們自己的性格。
白天大家一起聽的音樂,他們回到自己的房間后會自覺地再聽一遍,這樣他們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畫畫的時候,他們會用畫筆描繪自己的未來。通過涂鴉似的亂畫、編織東西,他們對自己喜歡的顏色和形象有了更新的知識。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的學習任務越來越重,時間也越來越緊張。但是,越是這樣的時候,我給孩子們自由的時間就越多。因為孩子需要自己考慮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媽媽們總津津樂道于那些學習起來廢寢忘食的孩子,對這樣的孩子總是贊不絕口。真的有這樣的孩子嗎?大概學習好、聽話的孩子會這樣。但是將所有時間都花費在課本上的孩子,就失去了在自由時間發(fā)現(xiàn)自我的機會。
我相信在給孩子的自由時間里,孩子們會選擇自己奮斗的方向。自由時間越多,孩子越能明白自己應該做什么。
彼得小時候總喜歡拆東西。上高中時,他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獲得了發(fā)明獎,這都是因為我給了他充足的思考時間,讓他找到了自己的特長。如果只是一味地督促彼得學習功課,不要浪費時間,恐怕連彼得自己都不會發(fā)現(xiàn)自己有那方面的才能吧。
韓國的媽媽們都有奇怪的強迫癥,他們希望孩子不停地學習,從早到晚跟在孩子們后面,每一件事都要指指點點。為了能超過同齡的孩子,媽媽們把自己的孩子像牛一樣,在各個培訓學校之間趕來趕去。
媽媽無法忍受孩子有空閑的時候。孩子失去了仰望藍天,享受陽光的快樂,甚至學習的時候,筆一停都要招來媽媽的批評。這些媽媽們根本不知道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給他們自己思考的時間是多么重要。
孩子們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成長,不用說樹立自己的個性、培養(yǎng)自己的才能了,恐怕連休息的時間都不夠吧。處在這種沒有喘息之機的生活中,孩子們早就已經疲憊不堪了。沒有自己思考的時間,就不會有發(fā)展的機會。
不只如此,總是處在媽媽的監(jiān)視之下,孩子會變得做事畏手畏腳,對世界有著極端的看法。
孩子需要自己進行思考,塑造自己。只有給了孩子適當自由的時間,孩子才能擁有更大的創(chuàng)造性。父母不能剝奪孩子的自由,更不能去強加管制。無論誰都有決定自己人生的權利。
如果真的為孩子的人生擔心,就要給他們屬于自己的時間。給他們一個沒有任何人干涉,可以自己思考、享受、塑造自己的世界。
2-6.不要埋怨丈夫
在撫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媽媽經常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這并不是媽媽的能力不夠。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媽媽要承擔多種角色:孩子的朋友、避風的港灣、生活的顧問……在這一過程中,肯定會有角色沖突的時候,而且媽媽總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愿望成長。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也會經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正是在丈夫的幫助下,我才最終出色地履行了為人母的職責。
丈夫在孩子們面前是力量的象征,像一面堅固的盾牌一樣保護著孩子。當我因為孩子的問題而無所適從的時候,丈夫就像指南針一樣給我指明了方向。
我和丈夫還有孩子們構成了一個三角結構,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始終可以維持著一種平衡。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順利地度過了被稱為“叛逆時期”的青春期,逐漸長大成人。
很多媽媽感到養(yǎng)育孩子非常困難,我經常對這些媽媽說:“要在孩子面前樹立爸爸的威信,爸爸是處理你和孩子關系的一張重要王牌。”
但遺憾的是,在韓國社會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爸爸越來越顯得微不足道了。最近的一個調查顯示,爸爸和子女在一起的時間,1天平均不到1個小時。在參與調查的爸爸中,大部分人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他們的主要理由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太少了(43.5%)。”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爸爸一直忙于工作,和孩子見面的時間都沒有,這對孩子的成長極其不利。
沒有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就不能盡到父親的責任嗎?孩子如果有一個忙碌的爸爸,就只能在缺少父愛的情況下成長嗎?
我的丈夫可以說是一名一線工作人員,一年365天中有280天在外面參加學術會、報告會和演講。在家里,小到在墻上釘個釘子,大到修理家用電器這些本應由丈夫來做的事,大部分都由我來做。孩子和爸爸在一起交流對話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孩子幼年的時候,并沒有感覺到父親是個“局外人”。雖然孩子們總也看不到爸爸,但我總是跟他們說爸爸是個怎樣的人。我總是努力在孩子們心中樹立起爸爸的地位。從這一點上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我是一個賢妻良母。
絕對不能讓孩子們看到父母爭吵的樣子
在蜜月旅行的最后一天,丈夫對我說:“對不起,明天你自己回家吧,我還要參加一個重要的學術討論會。”
雖然有點不愉快,但是有什么辦法呢,畢竟是因為工作。最后,我還是自己拖著沉重的行李回到了還有三個孩子等待我的新家。
和孩子們在一起的第一個晚上,突然從彼得的房間里傳來了痛苦的叫聲,我急忙跑到了彼得的房間,看到彼得正痛苦地在床上滾來滾去。我頓時手足無措愣在了那里。這時愛麗絲走了過來對我說:“彼得從小時候就經常這樣,沒什么大事。”
聽了愛麗絲的話,我才從慌亂中清醒過來,趕緊給醫(yī)院打電話,然后一邊安慰孩子,一邊像沒頭蒼蠅似的跑上跑下,不知不覺天已經亮了。
忙了一晚上后,我委屈地掉下了眼淚。
但是,這只是個開始。丈夫不在家時,家里所有的活都是我來做。在墻上釘釘子這種小事就不提了,最費勁的就是修整院子里的草地。要把齊膝高的荒草修整成平整的草坪,我必須一個人從屋里把到我胸口高的割草機拖到院子里去。
有一天,丈夫又出差了,我需要把割草機拖到院子里去。但是那天我非常疲憊,無論如何也搬不動那個沉重的割草機。我家院子里還有幾處小坡道,在搬的時候如果一不留神就會連人帶機器一起滾下去。于是我就找了一條長繩子,一頭拴在樹上一頭牢牢地拴在自己的腰上。
我一個人在院子里割了半天草,正想喘口氣,門鈴響了。是丈夫回來了,他帶著坦然的表情,走進院子里來,我一看到丈夫頓時火冒三丈。
“我怎么這么苦命呀!你什么都不管,是不是把我當成家庭主婦了……”
當我要把長時間以來的積郁一下子爆發(fā)出來的時候,孩子們全都跑了出來,他們親熱地喊著:“爸爸回來了!”
我立刻把丈夫的衣架遞給了他,然后靜靜地走開了。雖然憋了一肚子的委屈,但是因為孩子們在場,所以我不能和丈夫發(fā)火,我不能讓孩子們看到父母爭吵。撫養(yǎng)過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孩子有時候敏感得令人吃驚。萬一當時我和丈夫吵起來,會對孩子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
大部分孩子本能地和媽媽更親近一些。因為在他們的印象里,總是媽媽在滿足他們的要求,所以他們更偏向媽媽一點。如果媽媽在他們的爸爸面前大聲吵鬧,十有八九他們會對爸爸產生壞印象。他們可能會想“爸爸讓親愛的媽媽生氣了,他是我們家的壞人。”
從那之后,我從不在孩子面前和丈夫大聲說話。即使我們之間有問題,也會在孩子不在場的情況下解決,而且我在發(fā)完脾氣后,通過和丈夫平靜地交談解決問題。
有的媽媽和丈夫吵架后,總是這樣問孩子:“你站在媽媽這邊?還是站在爸爸那邊?”
如果孩子回答“站在媽媽這邊”,媽媽心里會得到很大安慰。我奉勸這樣的媽媽趕緊放棄這樣的做法。因為,這一瞬間,會使丈夫在孩子們的心目中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不要干涉丈夫與孩子之間的關系
在美國結婚幾年后,我非常想念在韓國的父母。那時候正好論文已經完成,我還有些空閑時間。我很擔心如果回韓國,會沒人照料孩子,但是,我不知道以后還會不會有這樣的機會了,于是下定決心回了一次韓國。
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國,但是沒過幾天,我的心里就開始不踏實了,總是想起我在美國收拾行李時孩子們對我依依不舍的情景。還是母親了解我,她對我說:“你現(xiàn)在也是母親了,孩子們離不開你。”她督促我盡早回美國,盡早回到孩子們身邊。
最后,我比預期行程提前了幾天回到美國。一看到我,孩子們就興高采烈地跑了過來,我感到十分滿足,趕快打開了皮箱,給他們分發(fā)禮物。
彼得在拿到禮物后表情有些奇怪,給彼得的禮物是一件黃色的褲子。我覺得這條褲子非常適合穿著講究的彼得,就給他買了兩條??磥恚说盟坪醪惶珴M意。這時,丈夫看到了彼得不太高興的樣子。
“彼得,媽媽特意給你買的,你怎么這種表情?”
彼得一句話也沒說。
“不喜歡嗎?”
彼得還是沒有回答。于是丈夫把彼得叫到了書房。我有些擔心,在書房門口偷偷地聽著他們的對話。
“韓國是離這里很遠的地方。媽媽在那么遠的地方給你帶來的禮物,你應該拒絕嗎?為了媽媽,你也要高高興興地把褲子穿上。”
“爸爸,你這是在強迫我。穿什么樣的衣服是我自己的事,我覺得爸爸不能要求我必須做什么,而且我的朋友中,也沒有穿黃色褲子上學的。”
這樣的對話一直持續(xù)到凌晨4點鐘。丈夫認為孩子無視媽媽的誠意是錯誤的,而彼得則認為不能強迫他穿不喜歡的衣服。
丈夫的話沒有錯,作為一名教師,我也很理解彼得的心理。但是,我沒有向他們說出我的看法,也沒有參與他們的對話。當然第二天我會跟丈夫進行交流。
最近,我感覺在韓國家庭里,媽媽的口氣越來越強硬。只要是和孩子有關的事情,都由媽媽來決定。如果爸爸稍微想插一句話,媽媽總是會說:“你整天在外面,知道什么?”
在韓國的幼兒園里,如果問孩子們:“爸爸是什么人?”大部分孩子回答:“掙錢給媽媽的人。”在孩子們的印象里,買玩具時,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爸爸站在一邊看著媽媽掏錢。
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會將爸爸徹底從自己的生活中排除出去。即使自己有什么事情第一個念頭就是“只有媽媽才能解決”。
出現(xiàn)這種結果,都是受媽媽的影響。而且這也無異于失去了一個教育孩子的重要幫手。當媽媽與孩子之間出現(xiàn)問題時,連一個可以從中調節(jié)的人都沒有了。
在撫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為了不失去爸爸這個“幫手”,在孩子面前,我總是對丈夫保持謙讓。就是在給孩子一個小禮物時,我也一定要事先跟丈夫說一聲。
在孩子與丈夫很少見面的情況下,一定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維持丈夫在孩子們心中的地位。在撫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不要總埋怨丈夫對自己沒有幫助。對丈夫要理解與忍讓,這樣對家庭的和諧才有好處。
塑造丈夫在孩子們心中的地位
由于丈夫的公務繁忙,從孩子們小時候到現(xiàn)在,我們全家沒有一起去旅游過。不用說全家一起去旅游,就是在節(jié)假日的時候,丈夫也很少和孩子們在一起。
丈夫每次過節(jié)的時候幾乎都不在家,并不是因為要參加學術會或者其他什么公事。每年的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春節(jié)的時候丈夫總是自己回他的父母家。起初,我以為丈夫不愿意全家五口人一起回去是為了省路費。但是丈夫卻有他的想法:“我的父母雖然人很好,但是,我還暫時不想讓你和孩子們跟他們見面。如果你經常和他們見面,他們就會干涉你教育孩子。如果我的父母代替你去教育孩子,這樣不利于孩子們的成長。”
丈夫的話不免有些杞人憂天,但是他的確是為了孩子們的將來著想的,所以我并沒有反對,也沒有顯出一點不高興。
可是孩子們卻不這樣想。孩子們不明白,為什么一到過節(jié)的時候,總是見不到父親。
“為什么每次過節(jié)爸爸都不在家呢?平時總不在家,連過節(jié)的時候也不和我們一起度過。”
沒有爸爸的圣誕節(jié)、沒有爸爸的復活節(jié)、沒有爸爸的新年,每到這個時候,孩子們總是將心中的不滿一下子爆發(fā)出來??吹胶⒆觽冞@樣,我也總是后悔讓丈夫一個人去他的父母那里。
但是,我絕對不能讓孩子看出我有這種想法,我總是耐心地向他們解釋爸爸不能和我們一起過節(jié)的原因。
“你們很愛爸爸媽媽是嗎?同樣的,你的爸爸也很愛你們的爺爺奶奶。如果我們全家都去爺爺奶奶家會花很多錢,所以只能爸爸一個人去。這不是爸爸的錯。爸爸也很遺憾不能帶大家一起去。”
爸爸和孩子的關系與媽媽和孩子的關系有所不同,如果稍微有點誤會,就很難消除。爸爸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間相對較少,產生誤會后,圓滿解決的機會也就比較少,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出現(xiàn)誤會。在孩子們對父親十分不滿時,我不能在他們面前發(fā)丈夫的牢騷,而是應該讓他們明白爸爸是不得已的。
在多次的解釋之后,孩子們不再埋怨爸爸了。在節(jié)日快結束的時候,他們總是一起歡迎爸爸的歸來,而丈夫總是帶著一副又抱歉又感激的神情回到我們身邊。
如果希望爸爸在孩子們心中樹立起威信,那就要不斷地向孩子們解釋爸爸的處境。媽媽的解釋,可以消除孩子和父親之間的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