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敏
多年來,各級語文考試都有改病句這個題型。由于中考、高考要考改病句,語文教學中都要進行這個方面的訓練。具體的訓練中,有的題目過于簡單,如:“同學們要努力語文知識?!薄靶≈芴撔慕邮芡瑢W們?!薄懊利惖腻羞b津公園里盛開著?!薄靶∮⑿塾陙砭哂袡C智勇敢?!弊鲞@樣的練習沒有意義。有些題目又過難,究竟是不是病句,連語文老師也拿不準?!按笮茇埵窃蹅兊膰鴮殹保?“重慶市是我國的直轄市”,“我們都有一個家 名字叫中國”,究竟是不是病句,人們意見不一,爭來爭去。有人說,這個句子有問題,應該加上“之一”,也有人反對提出,難道不能說“香蕉是水果”,非得說“香蕉是水果之一”嗎?實際上,這幾個句子都不是病句,把這樣的句子看做病句讓學生來修改,是為語文教學添亂,讓學生小心翼翼,甚至是疑神疑鬼,結果是自己寫作時也唯恐語文出錯,成為病句,結果是語文干巴巴的。其實,就目前說,中學生也好,大學生也好,作文中最大的問題并不是病句,而是語文平淡無味。這與基礎教育中的改病句教學是有一定關系的。作文自然需要文從字順,但也需要有新鮮的、有創(chuàng)意的語言運用,而這看上去往往不太合乎語法或邏輯。況且中文的一個特點就是“意會”,即不能按邏輯來要求。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開頭:“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按邏輯,得說“那時的百草園是我的樂園”,但魯迅這樣寫,很簡潔,讀者也能夠理解。其實外國也是這樣。普希金就說過,我不喜歡沒有語法錯誤的俄羅斯語言”。許多好的語言表達,多是看上去似乎有“錯”的,即違反語言運用的常規(guī)。如果不讓學生嘗試,學生的語言運用就會平淡,而人格也常常會平庸。學生知道一點語法知識是有必要的,但在實際的語言運用中,不僅可以、而且應鼓勵那種有創(chuàng)意的語言運用。
“改病句”成為一種語文訓練的題型,有歷史的原因,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一是需要工農(nóng)干部學文化,而他們學文化是“速成”的,寫作時不免有一些病句,二是當時的語文教育中,語言學家占有支配的地位,語言學家往往按照他們的理念來看待語文實際,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規(guī)范意識”。它強調(diào)的是,表達一種意思,有一個“標準”的樣式,若與此不合,就是有“病”,需要治療,也就是“修改”。從今天看,改病句是教學,至少是弊大于利的,應該淡化。這不是說要“容忍”病句,而是要用另一種方式,即加強對“佳句”的欣賞,培養(yǎng)學生欣賞“佳句”的能力。古人就是這樣。古代的《詩話》、《詞話》都是舉出精彩的句子,供人欣賞玩味,而不是列舉大量的“劣句”讓人分析、批判。目前的改病句,雖然是要求學生“改”這些句子,可是,學生經(jīng)常接觸這些病句,事實上也不能不受潛在的影響。若是重在欣賞佳句,讓學生沉浸在佳句的世界之中,將這些佳句爛熟于心,變成自己的血肉,也就不會寫出病句了。這就像,讓學生學習舞蹈,應該是讓學生觀看、欣賞優(yōu)秀舞蹈教師的舞姿,而不會帶學生去參觀一些動作拙劣的的舞蹈者的動作,然后再讓學生分析、改正這些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