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大意:達到心靈放空的極致,保持最高度的清靜。大地一切生物都在發(fā)生變化,我只追尋它們的生命之本。)
當日半人半仙的王陽明,在青竹之下是完完全全的體悟出其以上字句內涵的。
有弟子問他,這里的“虛”與佛家的“空”是否一致?
他回答,在這里體現的是一致。
但《道德經》這里的“虛”,更具有現實意義,它談的是內心放空到極致,爾后才是真正的安靜,安靜中才會產生力量。
一、 冷靜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藥引”
在中醫(yī)里,大家都知道利用某些藥物引導其它藥物的藥力達到病變部位或經脈,以此增強治療效果。此為“藥引子”。
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煩心棘手的問題,比如一不小心自己為某事背了“黑鍋”,比如婚姻的另一半的背叛讓自己的生活一地雞毛,比如在職場的朋友一不小心陷入某某“陷阱”等等,不一而足。
針對這些問題,只要是成年人,并有一定社會經歷的朋友,都會條件自然反射出各種應對方法或舉措。但這些舉措是不是最好呢?不得而知。
實際上所有問題的處理,前提是讓自己完全平靜平復下來,放空自己所有的主觀意識。然后才是在多種應對方法中找出對這件具體的事最為合理的方法。以“靜”為處理事情的藥引。你會發(fā)現,只需如此,你選擇做事的方法準確率會大為改善,做事的效率會大為提高,人生不經意中會少走很多彎路。
二、放空是寧靜致遠的前提
若想要真正的安靜下來,要做的首先是放空自己的既有經驗與成見。
比如,上學的孩子現在最好的“朋友”大多數都是電子產品,作為家長當然會心煩,一是會傷害眼睛,二是現在資訊發(fā)達,如果看些與年紀不相仿的訊息,恐怕會造成不好的成長經歷。你如果簡單憑直觀判斷,當然是禁止或收取電子產品。但這樣的效果,孩子怎么會服氣呢?
你應該做的不是以往常經驗而輕易的切斷某一事務,是放空成見后,對此問題的正確看法,社會發(fā)展到這一步了,如何引導的問題,而不是切斷的問題。這就好比60后的一代童年是沒有電視機的,而75后的一代童年已經有了電視機一樣,你怎么切斷?
處理任何一個問題的前提是放空,也就是放下以往經驗,放下成見。放下了,你才能做到內心的安靜。
三、強大的力量來自于安靜
只有安靜了,自然才會產生篤定的力量,不論是生活中遇到的瑣碎事務,還是任一人生道場上發(fā)生的“對峙”。你會發(fā)現,喧囂叫嚷的一方一定最終是羽殺而歸的一方,冷靜而有定力的人一定是最后的勝利者。因為一旦被某種情緒激怒,人的判斷力是直線下降的。這時候哪里還有“戰(zhàn)斗力”與清醒的判斷,只會是昏招頻出。
四、所有的事物自有他循環(huán)往復的變化
當知道了安靜的力量后,你要做的事情,便可冷靜而清晰的查明世間一切事物的真相。
為什么呢?因為所有的事物都是有他規(guī)律的,只是世間的順序不同而已。比如,茉莉花,它只會在夏季開放,而梅花都在冬季,看是雜亂無章的事物,實際上她們都是有自然規(guī)律的。
但如果你不靜下心來,怎么看得到這神奇的變化呢?
有的孩子,會很早就表現出某一方面的天賦,家長自然是歡欣鼓舞,但有的孩子“花期”較長,也許在成年后才變現出某一方面的天賦,這不也是上天賜予的禮物嗎?
早與晚,只是世間空間的問題,所有的規(guī)律卻都是相同的哦,無非是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
就比如,我們尊重歷史,也是希望從歷史的經驗里不要重蹈覆轍,理同于此。
作為一個智者,我們才可以在紛亂的世界里看到真相啊。
這就是: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的道理。
“復”是個卦,即復卦。是指生命最初的本源。
大家還記得,馬未都的自媒體賬號是“觀復嘟嘟”吧,即取的此意。
所以只有在安靜的狀態(tài)里,才可以冷靜宏達的處理好每一件事,只有冷靜的觀察這個世界,才能在規(guī)律中找出它的底層邏輯。
是以: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方為人生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