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的400多位皇帝中,論及出身之貧賤和身世之悲慘,朱元璋絕對名列前茅。 朱重八年少之時,正值元朝變本加厲壓榨百姓,民族矛盾空前尖銳的時期。1343年,一場嚴重的蝗災和瘟疫又奪去了他父母和長兄的生命。年僅15歲的放牛郎朱重八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埋葬雙親的一塊地兒都找不到。
走投無路的朱元璋投奔皇覺寺做了小行童,每天在老和尚的呵斥聲中小心翼翼地打雜。不久,這樣的“好日子”也過不成了,因寺里得不到施舍,住持打發(fā)和尚們云游化緣。就這樣,年僅17歲的朱元璋開始了長達三年的托缽流浪。
朱元璋在外云游期間,元末農民起義風起云涌,“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說法不脛而走,毫無疑問,這段艱苦的經歷對朱元璋后來的人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湯和的邀請下,25歲的朱元璋邁出自己一生最為重大的一步,毅然投奔了郭子興的紅巾軍。此后,朱元璋從郭子興的軍中脫穎而出,開始秘密積蓄自己的實力。
早年的“見多識廣”不僅培養(yǎng)了朱元璋的堅毅果敢和殺伐決斷,在籠絡人心和網羅人才方面,朱元璋也是一把好手。
朱元璋采納劉基“避免兩線作戰(zhàn)各個擊破”的策略,實行高筑墻、廣積糧,一切準備就緒后開始逐一消滅競爭對手。數(shù)年中,朱元璋相繼大敗陳友諒、殲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割據政權,于1367年完成一統(tǒng)江南的大業(yè)。
之后,朱元璋親自坐鎮(zhèn)汴梁,令“征虜大將軍”徐達率25萬大軍北進,“驅逐胡虜,恢復中華”響徹中原。
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至于“大明”國號之意,歷來有幾種不同說法,不管是承襲韓山童、韓林兒父子的“大小明王”之號,還是取自明教中的“明王出世”,反正是,最底層的叫花子一躍而起,朱重八君臨天下了。
趕走了蒙古人,收回丟失了400年的燕云十六州,中國再次回歸到漢人王朝的統(tǒng)治下,應該說,開國皇帝朱元璋居功至偉。不僅如此,在長達30年的洪武之治中,朱元璋也頗有建樹,尤其是懲治起貪官,下手之狠令人叫絕。
廢除丞相后,本就勤于政事的朱元璋更勤政了,遺詔中,他給自己這樣的評語:“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p>
對這位開國皇帝來說,朱家江山如何延續(xù)千秋萬代當然是首要課題。為此,朱元璋大開殺戒屠戮功臣,又通過胡惟庸案、藍玉案等“明初四大案”為子孫“拔刺”。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自認為一切安排妥當了的朱元璋駕崩,享年71歲。朱元璋也許沒想到,朱家即將迎來一場血雨腥風,還有一點,自己坐了31年皇位倒不是最長,而自己一不小心卻成了朱家最長壽的皇帝。
由于太子朱標早逝,根據立嫡立長、父死子繼的原則,朱元璋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不料卻發(fā)生了后來的叔侄相殘。
不能說朱元璋立儲不慎,也不能說朱允炆的削藩有錯,只能說他這位叔叔太厲害了,也許是朱家命中注定要經歷這場大劫。
朱允炆把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三位儒家學者引為心腹,這三位大咖也深刻影響了年輕的建皇帝。繼位當年,建文帝即和齊泰 、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幾個實力相對較弱的王相繼被廢為庶人或被逼自殺。
燕王的實力令人不敢小覷,建文帝于是采納謀臣“調虎離山”之策,不料,一切都看明白的燕王不買賬,堅守自己的封地不出。期間,堂堂燕王極盡裝瘋賣傻之能事,成功麻痹了仁心宅厚的侄子。
在謀士姚廣孝運作下,朱棣于建文元年以“清君側,靖內難”起兵揮師南下。這個時候,建文帝還是有很大勝算的,畢竟他掌握著中央政權的龐大資源。然而,在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中,年輕的建文帝謀略不足,不善用兵的“短板”暴露無遺。
建文帝起先用老將耿炳文統(tǒng)兵北伐,后又換上紈绔子弟李景隆。而朱棣靈活運用策略,伺機而動。經幾次大戰(zhàn),建文帝的南軍主力被不斷被殲,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率軍攻下帝都南京,可伶的建文帝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寬刑省獄,嚴懲宦官,祖父朱元璋時期的一些弊政被革除,朱允炆的“建文新政”一度令人耳目一新。然而,僅過四年,皇位就從朱標家族轉移到了朱棣家族,太祖地下有知該作何感想?
不管是斗不過叔叔被迫讓位還是后世猜測的“主動讓位”,明惠宗至此人間蒸發(fā),永樂大帝隆重登場了。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