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贛”
黎傳緒
贛,不是方言。但是,贛卻是江西特有的詞匯。一、贛是河流之名“贛江”;二、贛是江西省的簡稱。
有人以為,“贛”來源于“章江貢江合流”,“章”字和“貢”字合并就成了“贛”字。謬種流傳,確實值得一說。
贛,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說“贛,賜也。”其字形中有“貝”為形符表示意義。
孔子的七十二賢人之一、孔門十哲之一的端木賜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儒商之祖。他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南唐的徐鍇作《說文解字系傳》,其中寫道:“端木賜字子贛也?!庇纱丝梢?,賜者贛者意義一致。
“贛”作為水名,至少在先秦以前,贛江貫穿江西省的南北。
《山海經(jīng)》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它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chǎn)、神話、巫術(shù)、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y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nèi)容。該書卷十三“海內(nèi)東經(jīng)”記載:“贛水出聶都山,東北流,入彭澤西也”。以此為據(jù),在秦漢以前,“贛水”這一名稱早就存在過了。不同的歷史時期,地名、山川名稱是常有變化的。西漢時,贛水曾稱“湖漢水”;(見《漢書·地理志》)東漢時復(fù)稱“贛水”。在秦漢以前,“江”專指“長江”,“河”專指“黃河”。延至宋元時期,“贛水”改稱“贛江”。
可以肯定,至少在西漢之前,“贛”也就作為江西省的簡稱了。如《淮南子·精神》:“今贛人敖倉,予人河水,饑而餐之,渴而飲之?!?/font>
贛江是長江的僅次于岷江的第二大支流,河長751公里,從江西省的南部貫穿北部,故江西簡稱“贛”。贛江源流分二支:東支源于贛州東面武夷山余脈石寮崠的貢江,為贛江正源;西支源于贛州西部崇義縣聶都山由池江和上猶江匯合而成,稱為章江。兩水合于贛州八鏡臺下北流,始稱贛江。
在宋朝以前,“貢江”不叫貢江,因為在江西省東部,所以叫“東江”;“章江”不叫章江,因為在江西省西部,所以叫“西江”。
宋代以后,人們看到“贛”字的左右兩邊,各有“章”字和“貢”字,聯(lián)想到“贛江”正好也是由兩條江合流而成,于是把“西江”改稱為“章江”,把“東江”改稱為“貢江”。千年以來,一直這樣叫下來,以致現(xiàn)在的人們都不能知道它們名稱的淵源和變化。是因為“贛有章貢二字”,才有了“章江”和“貢江”;而有些人誤以為是有了“章貢二江”,才有了“贛字”,真正是“本末倒置”了。
自從“章江”“貢江”之名叫出來以后,于是人們就輕而易舉地造出了新的贛字──左“章”右“貢”?!摆C”,雖然能夠明確地表達“章貢合流”,但是畢竟不是真正的“贛”字,所以,在解放以后(1955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就把“贑”字作為異體字徹底廢除了。
“章江”“貢江”之名叫出來以后,人們漸漸地忘記了它們的本名“東江”和“西江”,甚至有人把“贛江”也叫作“章江”,譬如,南昌的城門就有一個叫作“章江門”,南昌步行街上的一個水井叫作“章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