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huàn xī shā),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紗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上下片三個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兩體。平韻體流傳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韓偓詞,是正體。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仄韻體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韻位不變。此調(diào)音節(jié)明快,句式整齊,易于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又有《小庭花》、《減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種異名。
曲牌格式
浣溪沙 雙調(diào)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韻,后段三句兩平韻
韓 偓
宿醉離愁慢髻鬟 六銖衣薄惹輕寒 慵紅悶翠掩青鸞
中仄中平中仄平韻中平中仄仄平平韻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羅襪況兼金菡萏 雪肌仍是玉瑯玕 骨香腰細(xì)更沈檀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平中仄仄平平韻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此調(diào)以此詞為正體,若薛詞之少押一韻,孫詞、顧詞之?dāng)偲凭浞?,李詞之換仄韻,皆變體也。 前段第二句,韋莊詞“孤燈照壁背窗紗”,孤字平聲,照字仄聲;后段第二句,歐陽炯詞“園中緩步折花枝”,緩字仄聲;第三句,李煜詞“登臨不惜更沾衣”,登這平聲,不字仄聲。譜內(nèi)可平可仄據(jù)此,其余悉參后詞。至《花草粹編》所載李氏一詞,前段第三句“流水飄香乳燕啼”,歷查唐、宋、元諸家平韻詞,此句從無第二、第六字用仄,第四字用平者,李詞誤填,不可從。
典范詞作
浣溪沙 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
牛衣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