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題字“難得糊涂”。
鄭板橋題字“吃虧是福”。
原濰坊市檔案局(館)副局(館)長、研究館員闞景奎。
鄭板橋畫像。
文/本報記者 李濤 圖/本報記者 吳凡
“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而轉(zhuǎn)入糊涂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后求福報也”。“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于己則盈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內(nèi)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是矣”。
據(jù)山東省濰坊市檔案館館藏檔案記載,在濰縣歷史上做過知縣的人不少,但在濰縣民眾印象中清廉有為、口碑甚佳者,當數(shù)鄭板橋。
自范縣調(diào)任濰縣
“云外清歌花外笛,濰州原是小
蘇州?!痹陲L和日麗的日子里,記者信步白浪河畔,輕撫沿河石墩,猛然間發(fā)現(xiàn)鄭板橋這一膾炙人口的詩句俊秀雋永的雕刻其上。
作為鄭板橋在濰縣歷史研究者的原濰坊市檔案局(館)副局(館)長、研究館員闞景奎,向記者敞開了話匣子。鄭板橋,原名鄭燮(xiè),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清
乾隆年間,濰縣是山東“財豐物阜”、“甲第連云”的大縣。手工業(yè)和商業(yè)都很發(fā)達,當時有“小蘇州”之稱。
也就在這個時候,1746年,乾隆十一年,時年五十四歲的鄭板橋,自范縣調(diào)署濰縣。
史料記載,鄭板橋調(diào)任濰縣縣令之年,山東鬧饑荒。濰縣饑民出關(guān)覓食,板橋感嘆系之,作《逃荒行》“十日賣一兒,五日賣一婦。來日剩一身,茫茫即長路?!睘H縣原本是一個繁華的大縣,但從那一年開始便災(zāi)荒不斷,救災(zāi)便成了鄭板橋主持濰縣政事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他開倉賑貨,令民具領(lǐng)券供給,又大興工役,修城筑池,招遠近饑民就食赴工,縣城內(nèi)的大大戶煮粥供給災(zāi)民食用。盡封積粟之家,救活眾多災(zāi)民。秋以歉收,捐廉代輪,盡毀借條,活民無算。
闞景奎介紹說,鄭板橋上任第3年春天,先是瘟疫流行,其后蝗災(zāi)、水災(zāi)接踵而來,隨之出現(xiàn)了災(zāi)民遍野的慘狀。他采取多項措施,賑災(zāi)濟民。一是修城鑿池,以工代賑,招遠近饑民就食赴工;二是告示“邑中大戶,開場煮粥”,下令“盡封積粟之家,則其平糶”。諸多賑災(zāi)措施收到成效,救活災(zāi)民萬余人,但也為他日后罷官留下事因。
鄭板橋在濰縣第7年修城隍廟時,在廟里留下這樣的楹聯(lián):“世道不同,話到嘴邊留半句;人心難測,事到行處再三思?!币源碎郝?lián),告誡世人,警示自我。
走進十笏園,碑高1.90米,寬0.80米,厚0.20米的城隍廟碑傲然挺立。碑文20行,每行47字,為鄭板橋所撰并書,通篇楷書,在鄭氏書作中極為少見,稱為“三絕碑”。鄭板橋不信鬼神,在碑文中直道神為人所造,神權(quán)是人所授,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稱一絕。書法為鄭板橋楷書杰作,稱一絕。丹書石上,由其高足司徒文膏刻,不失筆意,與真筆不差毫厘,又一絕。
除去城隍廟碑,十笏園內(nèi)還保存著許多鄭板橋的詩畫,以及在他任職期間樹刻的《文昌閣序》、《修城記》和《修城題名》等五塊碑刻。在游覽十笏園之時,無不深情地懷念這位“烏紗擲去不為官,橐囊蕭蕭兩袖寒”的父母官。
巧斷賴婚案
妙筆戰(zhàn)鹽商
闞景奎在整理文獻資料之余,搜集了很多關(guān)于鄭板橋擔任縣令袒護貧民百姓、智斗富商巨賈的事例。
鄭板橋上任期間,某鹽商將一個私自販鹽的小販扭送到縣衙門,要縣令板橋處以重罰。板橋一見那個小販,衣衫襤褸,骨瘦如柴,知他為生活所逼,不得不如此。于是,頓生憐憫之心,他想戲弄一下這個鹽商。就對鹽商說:“這個小販應(yīng)當加重處罰,我準備給他戴上枷鎖,立街示眾,好不好?”鹽商笑瞇瞇地說:“好!好!”
鄭板橋當即命衙役抱來一些蘆席,用細木片做托,認真扎好,中間挖一個大圓孔。他又畫了許多竹子和蘭花,題了字,貼在蘆枷上。然后讓小販套在脖子上,站在鹽商的門口示眾。因板橋向以詩、書、畫號稱“三絕”,畫的竹子和蘭花,尤其名播四海。許多人都想目睹為快,更渴望能得到他的墨寶。所以當小販戴著蘆枷往鹽商門前一站,立即招引很多人圍觀,整個縣城都為之哄動了,鹽商的門堵得水泄不通,生意一點也做不成。鹽商只好到縣衙內(nèi)哀求板橋放了那個小販。
歲逢饑荒,板橋大興工賑,令豪門大戶煮粥救饑,全活者甚多。傳聞鄭板橋于濰縣擔任縣令時,受理一樁賴婚案,窮秀才告其岳父不守諾言,無端賴婚。
鄭板橋事先已知窮秀才的岳父是一位大地主,他令窮秀才暫留衙內(nèi),派人傳喚地主與他的女兒到堂上。于是,板橋問道:“你為什么要賴婚?”財主答:“因窮秀才養(yǎng)活不了我的女兒,他們不宜生活在一起。”板橋說:“原來如此,看來你的女兒確實不應(yīng)該嫁給一位窮秀才。不過,你也得為你的女婿想想。這樣吧!你出一千兩黃金,我來幫助你解決這個問題,保證你滿意?!?div style="height:15px;">
財主聽說鄭板橋要幫他解除女兒與窮秀才的婚約,頗為高興。他按時如數(shù)付現(xiàn)。板橋說:“你的女兒遲早總是要嫁人的,倒不如我給你找個乘龍快婿,這一千兩黃金就算是嫁妝之資,你意下如何?”財主聽了之后,眉開眼笑,連連點頭哈腰說:“當然好!當然好!”
在說話之間,板橋已令人把窮秀才傳了出來,當即命他與財主女兒拜堂成親,隨后雙方攜金而去。財主瞠目結(jié)舌,不知所措,最后哭笑不得,退堂而歸。
難得糊涂與吃虧是福
走進濰坊市博物館,“難得糊涂”碑刻一直留存于此。
濰坊市傳統(tǒng)文化研究所所長胡一平介紹說,鄭板橋在濰縣做官時題寫過多幅著名的匾額,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是“難得糊涂”與“吃虧是福”這兩塊。
鄭板橋在署濰縣知縣期間,接到堂弟鄭墨函,為了祖?zhèn)鞣课菀欢螇?與鄰居訴訟,要他函告興化知縣相托,以便贏得這場官司。鄭板橋看完信后,立即賦詩回書:“千里捎書為一墻,讓他幾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怎么不見
秦始皇!”
稍后,他又寫下“難得糊涂”、“吃虧是福”兩幅大字。
并在“難得糊涂”大字下加注“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而轉(zhuǎn)入糊涂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后求福報也”。
在“吃虧是?!贝笞窒录幼?“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于己則盈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內(nèi)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是矣”。
胡一平稱,關(guān)于鄭板橋“難得糊涂”書寫地存在很多說法,更傾向于濰縣草廟子花園書寫處。如今的草廟子花園,依然是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普普通通的村莊。
“難得糊涂”、“吃虧是福”在今人看來亦不失為一種有效地處事方式?,F(xiàn)在很多人稱“人有時還是傻一點好些”,這不正是切合了鄭板橋的難得糊涂嘛。
騎著毛驢南歸
原濰坊市檔案局(館)副局(館)長、研究館員闞景奎介紹說,就鄭板橋性格而言,他不善阿諛逢迎,且頂撞上峰之事又時有發(fā)生,被罷官也就在所難免。
鄭板橋走了。他走的這一天,案無留牘,坊無冤民,囊中無銀票,箱中無財寶,走的是問心無愧。陪伴這位德高望重老者的是毛驢和他心愛的書籍。
俗話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鄭板橋在濰縣任縣令七年,卻是兩袖清風。離職上路時,只用了三頭毛驢。他自騎一頭,帶頭皂吏騎一頭,另一頭馱著書籍、字畫和簡單行李。
濰縣百姓聞知鄭板橋南歸,遮道相送,痛哭流涕,并為他建立生祠。
闞景奎稱,回到揚州后,鄭板橋仍以賣畫維持生計,一直到垂暮之年。鄭板橋在去世的前一年,還寫下了《懷濰縣》詩,以寄托他對濰縣的懷念之情:相思不盡又相思,濰水春光處處遲。隔岸桃花三十里,鴛鴦廟接柳郎祠。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
(濰坊市檔案局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