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代畫師的鄭板橋,在中國的影響力,幾乎可以達(dá)到婦孺皆知的地步??v觀板橋的一生,其與揚州淵源至深,緣不可解??梢哉f,沒有當(dāng)時揚州濃厚文化及繁榮商業(yè)等環(huán)境的育養(yǎng),就不可能有鄭板橋的杰出藝術(shù)成就;而如果沒有鄭板橋之獨領(lǐng)風(fēng)騷的“詩書畫”三絕,就會使“揚州畫派”的鮮明個性及其影響力黯然失色。此也便激發(fā)了筆者的極大興趣,而欲追尋于板橋先生在揚州的蹤影,以及他與揚州的不解情緣,以饗讀者。
生長于揚州府興化縣
鄭板橋,學(xué)名燮、字克柔,乳名麻丫頭。板橋是他后來自改的名號。據(jù)板橋所述,他家所住的城東南有一片竹園,門臨城河,古板橋橫跨而過,景色十分的優(yōu)美;因他自小時候經(jīng)常到橋上玩耍,后來便自號“板橋”。鄭板橋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子時(公元1693年11月23日零時)。雖然他的出生之地,在今天屬江蘇省泰州市所轄的興化市,但在當(dāng)時是屬于江南省揚州府所管轄的興化縣。因于此,說鄭板橋是揚州人,亦不為過。
歷史上,由于揚州的水陸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優(yōu)越,加之當(dāng)?shù)匚锂a(chǎn)的豐茂,這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使揚州自古便是一方政治、經(jīng)濟(jì)和文化的中心。而商業(yè)與文化的相互促進(jìn)且繁榮,競相輝映出揚州這一歷史文化名城。自我國唐朝時,即有“揚(州)一益(州)二”之說。以宋人洪邁所著的《容齋隨筆》為據(jù),該書記述道:
“唐世鹽鐵轉(zhuǎn)運使在揚州,盡斡利權(quán),判官多至數(shù)十人,商賈如織,故諺稱‘揚一益二’,謂天下之盛,揚州為一而蜀次之也。杜牧之有‘春風(fēng)十里’‘珠簾’之句,張祜詩云:‘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徐凝詩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涫⒖芍印!?/font>
歷史上,雖然揚州隨著朝代的更替,幾經(jīng)兵火乃至屠城之難,以致盛極而衰。但待到時局重新安穩(wěn),民眾樂業(yè)之后,揚州又會在短短十幾至多數(shù)十年間里“舊貌變新顏”,煥發(fā)出更加繁華、優(yōu)雅的新姿。鄭板橋成長的過程,也正屬清朝政權(quán)走向穩(wěn)定,社會主流意識由原來的抵觸情緒,日趨轉(zhuǎn)向到“經(jīng)世致用”上來了。而名城揚州,則在通過數(shù)十年的休整之后,又恢復(fù)了昔日的繁榮:大運河上“百舸爭流”,瓜洲渡口“星燈輝映”,揚州路邊“舞榭歌臺”,官府商家里“文人雅集”,書畫店鋪中“一擲千金”。此時的揚州,其繁華之氣已勝于昔時的“天堂”——蘇、杭。
鄭板橋是出身在一個“詩禮傳家”,但“家道貧寒”的家庭中的。他的祖父名湜,字清之;生父名之本,字立庵。鄭湜曾為縣學(xué)上的一員小官,但因薪俸綿薄,還得靠種田養(yǎng)家。到鄭父立庵之時,僅靠種田收入已不能維持全家生計。好在立庵先生有文化底子(稟生),便能設(shè)館教書以補貼家用。但有時仍要向親戚或鄰居借米煮飯,以填飽全家的肚子。
板橋的幼童之年,是以他的父親“為師”的。因鄭父在家中開設(shè)私塾,板橋便跟班就讀。鄭家的堂前屋后都種有竹子,板橋打小時候就得與青竹為伴。在冬天里,其乳母費媽媽將竹竿制成窗欞,糊上一層薄薄的白紙,既亮堂又可防風(fēng)。那陽光把竹的影子投射進(jìn)來時,隨著外面的風(fēng)兒搖動,就成了一幅幅飄浮的墨竹畫。板橋看到覺得非常的有趣,便扒在窗戶上拿紙對著竹影描摹,描完了一幅再換一幅。他的藝術(shù)細(xì)胞就是這般“無師自通”地、逐漸育養(yǎng)出來的。
需要指出的是,鄭板橋?qū)ξ膶W(xué)及藝術(shù)的追求,幾乎是“詩書畫”并進(jìn)的。他在習(xí)字和做詩文上,得到了其外祖父(汪翊文)、父親,以及師(名士陸震)、友(王國棟與顧萬峰等)的悉心指導(dǎo)和點撥。在《清史列傳》書里,說到鄭板橋“少工楷書”。而板橋后來則在《署中示舍弟墨》中,自稱:“字學(xué)漢魏,崔蔡鐘繇,石碑?dāng)囗?,刻意搜求?!?/font>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鄭板橋剛好30歲。這年他參加了縣學(xué)(秀才)考試,但未等到發(fā)榜下來,父親即已病逝。板橋家貧得只好賣盡了父親的遺書,來安葬父親,但還欠下大筆的債務(wù)。待縣里發(fā)榜下來,鄭板橋雖然中了秀才。但是,這并不足以解除他所面臨的困境。討債的人輪番上門,其中包括有親戚、朋友也乘人之危。不得已,他就干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一是為躲債,二是想出外另闖一番天地。板橋的心愿果然是實現(xiàn)了。這里面有他緣遇各路貴人,得賞識并相扶的因果。
鄭板橋躲債到焦山時,住在別峰庵里(因為寺院可以免費吃住),寺院主持(興化人)對他相當(dāng)?shù)暮?。在這里,他遇到了揚州大鹽商馬秋玉。馬秋玉是一位儒商,特別喜歡文人,還樂善好施。馬秋玉十分欣賞板橋的才華,了解到他是躲債到此,就熱忱地邀請板橋去自己的住地做客。馬秋玉一邊同板橋論文說藝,一邊吩咐手下送去幾百兩銀子到他的家中,幫助還債并安排其家里的生活。
青年揚州的十載賣畫
雍正元年(公元1724年),31歲的鄭板橋來到揚州城賣畫。這是他第一次在較長時間里,跟揚州的“親密接觸”。板橋把這段時間自喻是:“十載揚州作畫師”。雖然其間,他曾經(jīng)耗時兩年多,出游過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陜西,以及山西和北京等地;他也曾駐足揚州天寧寺潛心研習(xí)“舉子業(yè)”,間或返回興化老家暫伴親人。但主要有兩點可作詮釋:一是他的主要落腳處在揚州;二是賣畫、寫字和作詩,已是他生活中的不可或缺。
處在“漕運中心”的揚州,此間正是鹽商的全盛之時?!柏滬}”是一本萬利的好事情。因而鹽商們大多富得流油,有不少甚至到了“富可敵國”的程度。那些鹽商們喜歡斗富,也好風(fēng)雅。他們除了玩樂之外,醉心于收藏名人字畫,而且購買價越高,越覺得能顯示其“尊貴”身份。這樣也刺激了一些“中產(chǎn)階層”的置畫裝飾的胃口,形成了一個揚州“品字畫、頌詩書”的、這風(fēng)流儒雅的良好氛圍。
這也吸引了大批的書畫名家、文人高士們,趨之若鶩地駕臨揚州,以開挖能夠使他們大顯奇能的樂土。這其中關(guān)鍵因素在于,揚州的大鹽商中,也有一些文化和藝術(shù)素質(zhì)較高的人。比如曾給鄭板橋排憂解困的馬秋玉,同其弟馬曰璐,為揚州的八大鹽商之一。他們也雅好詩文,喜結(jié)文士?!岸R”在揚州建有一處“小玲瓏山館”,辟有叢書樓、覓句廊、藤花書屋等亭樓雅處。特別是叢書樓,藏書多達(dá)十余萬卷,被《清史列傳》稱之為“江北第一”。該藏書還免費供人借閱。
馬氏兄弟還在天寧寺西側(cè)營建了一座別署,取名“行庵”。凡路過揚州的名士文人,乃至“淹雅恬退之人、闃寂荒涼之輩”(《沙河逸老小稿》),均盛邀他們小住,并贈銀以濟(jì)難。板橋到揚州,也就成了“二馬”的座上客,并得到他們資助,安排住在“行庵”隔壁的天寧寺的枝上村中。板橋在這里食宿無憂,還能賣些畫賺銀子養(yǎng)家,又可以讀書會友、準(zhǔn)備“應(yīng)舉”的功課,便安心地寓居于斯了。
除了“二馬”,還有大鹽商如程夢星、鄭俠如和汪玉樞等,也分別在揚州城內(nèi)建有多處書院和雅舍,對云集于揚州的四方文士以禮而待,并且不惜重金地資助他們作文、出書。就是這些個樂善好施的鹽商,還曾經(jīng)對《儒林外史》及《紅樓夢》的兩作者,給予過直接或間接的幫助。此使得揚州的文風(fēng)盛極一時,各類奇才異士“奔走而歸之”,造就了“海內(nèi)文士,半集維揚”的繁榮景象。
正值青壯年時期的才華橫溢的鄭板橋,為此寫下題為《揚州》的七律詩四首。這是描述揚州春夏秋冬四景而成的組詩,里面留下了他對揚州的特殊感受,也包括對其繁華背后隱憂的深刻思考,不乏為研究當(dāng)時揚州景象的歷史資料。該詩曰:
畫舫乘春破曉煙,滿城絲管拂榆錢。千家養(yǎng)女先教曲,十里載花算種田。雨過隋堤原不濕,風(fēng)吹紅袖欲登仙。詞人久已傷頭白,酒暖香溫倍悄然。
廿四橋邊草徑荒,新開小巷透雷塘。畫樓隱隱煙霞遠(yuǎn),鐵板錚錚樹木涼。文字豈能傳太守,風(fēng)流原不礙隋皇。量今酌古情何限,愿借東風(fēng)作小狂。
西風(fēng)又到洗妝樓,衰草連天落日愁。瓦礫數(shù)堆樵唱晚,涼云幾片燕驚秋。繁華一刻人偏戀,嗚咽千年水不流。借問累累荒冢畔,幾人耕出玉搔頭?
江上澄鮮秋水新,邗溝幾日雪迷津。千年戰(zhàn)伐百余次,一歲變更何限人。盡把黃金通顯要,惟余白眼到清貧??蓱z道上饑寒子,昨日華堂臥錦茵。
誠然,以鄭板橋當(dāng)時的畫藝水準(zhǔn),想在高手如林的揚州出人頭地,還是相當(dāng)困難的。揚州的畫壇,曾一度被著名畫師石濤的驚世藝術(shù)所籠罩。石濤在此獨領(lǐng)過風(fēng)騷數(shù)十年,把揚州人的藝術(shù)鑒賞眼光培育到了相當(dāng)高的程度。準(zhǔn)確地說,板橋在揚州得人賞識,一是因為他有才氣;二是在于他年青可為!
聰明的板橋,決心發(fā)揮其書法之長,專攻于平生所喜好的蘭竹石之物。并細(xì)研、體悟石濤這方面畫作里的神韻,“學(xué)七拋三”,刪繁就簡。再配上自己拿手的古詩賦予高意,長題短跋,點綴畫間,可謂齊矣!怪也!美哉!
板橋秉承“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儒家精神,偏偏只就學(xué)到了石濤的狂放與酣暢,將其融會進(jìn)自己的秀潤、靈動之中;然后再師以八大山人的減筆法,以及其簡約風(fēng)格,最終形成自己灑脫、疏朗、秀潤的特色,得以鶴立揚州畫壇而獨領(lǐng)風(fēng)騷!鄭板橋的一位摯友,董偉業(yè)在他的《揚州雜詠》詩里,真誠地贊美并肯定了板橋的藝術(shù)成就。該詩言道:
湘蘭淇竹高人格,寫照傳神不在奇。
法擬石濤能用活,板橋居士是吾師。
中年揚州的艷遇奇緣
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鄭板橋(時年四十)赴南京參加鄉(xiāng)試,得中舉人。這可是大喜之事,然而板橋卻難已高興起來。因為這時候,他的雙親早病亡了,他唯一的兒子也死于七年前(其有一子二女);而給他最大的打擊,是賢妻徐氏于去年病故。想到此間,板橋不禁悲從中來,含淚寫下《得南闈捷音》詩,以表心跡:
忽漫泥金入破籬,舉家歡樂又增悲。
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載征途發(fā)達(dá)遲。
何處寧親惟哭墓,無人對鏡懶窺幃。
他年縱有毛公檄,捧入華堂卻慰誰?
以板橋詩中所言,即他的科考之途從三十歲得秀才起,十年后始中舉人,“發(fā)達(dá)”夠遲了!故而他還想要考中進(jìn)士。此為科舉頂峰,方便進(jìn)入仕途,實現(xiàn)士人“兼濟(jì)天下”的遠(yuǎn)大夢想。然而,當(dāng)他客居杭州備考了近一年后,卻沒有參加到全國會試的行列中,又得要等待三年了。其原因何在?依板橋所言,說是“為忌者所阻,不得入試”的(據(jù)引《劉柳村冊子》)。板橋只好先回到揚州賣畫度日。不料卻有一樁奇緣,在揚州等著他,算讓他心花怒放了一大回!
這是發(fā)生在雍正十三年(公元1235年)春天里的故事。那天,板橋興致特高,信步漫游到了揚州城北門外。他隨后一路踏青賞景,不知不覺地走了十幾里地,來到一叫做玉溝斜的地方。但見這里“樹木叢茂,居民漸少,遙望文杏一株,在圍墻竹樹之間”(引自《板橋偶記》,以下意譯)。于是板橋好奇地走上前,叩開了并未閂緊的墻院門,直接走入院內(nèi),徘徊在那株文杏樹下,觀花嘆景。
賞完花,板橋轉(zhuǎn)過頭得見一老婦人,手捧著一壺茶,正坐在旁邊草亭內(nèi),兩眼盯住自己看哩!板橋趕緊上前,同老太太打招呼,又得見亭柱上,貼滿了正是他所作的詩詞。讓板橋的心里頭,是溫暖無比,更萬分地開心!他不由得發(fā)問道:
“您認(rèn)識這寫詩詞的人嗎?”
“但聞其名,不識其人?!?/font>
板橋即答:“我就是鄭板橋??!”老太太聽說站在自己眼前的,就是鄭板橋先生。高興得跳起了腳,一邊向正屋里走去,一邊高聲地叫喊:“乖閨女啊乖閨女!快起來呀!板橋先生來咱們家了!”此時已經(jīng)日上三竿,板橋腹中鬧起饑荒。老太太熱忱地下櫥做飯,招呼著板橋廳屋坐下,讓他稍等片刻。
飯畢。小女子(時年17歲)也梳妝完了,艷妝、碎步地邁出了閨門,向板橋施以大禮,再拜而謝道:“奴家久聞公之名,讀公之詞,喜愛甚極。聞公有《道情十首》,感人肺腑,泣于鬼神。敢請為奴家書寫一幅,以便日讀夜拜,如何?”
板橋一直以來雖然心高自負(fù),以“濟(jì)世”情懷為出仕苦謀,為宿志歌吟,但命運多舛,發(fā)達(dá)待日;以致空老發(fā)白,名不見經(jīng)傳,藝未騷揚州。不曾料想,今日村野茅舍里所見所聞,板橋寒生的感事之墨,竟然不徑而入了“尋常百姓家”,還勾得俊俏小女子春心蕩漾!板橋心里美滋滋地,也不禁情為所牽,惜以所緣,當(dāng)即便允諾了為“小美眉”親書己詩的要求。
板橋是一個純爺們,也是一個極善于把握機會的人。當(dāng)筆硯拿上桌來,纖手磨著墨、老嫗鋪起紙時,板橋則若有所思地,譜起他的心曲來。待板橋揮筆將《道情十首》書畢,便請老太太再鋪上一張紙,說是要立吟一闋《西江月》,書寫出來贈與小美眉存念。詞曰:
微雨曉風(fēng)初歇,紗窗旭日才溫;繡幃香夢半朦騰,窗外鸚哥未醒。 蟹眼茶聲靜悄,蝦須簾,影清明;梅花老去杏花勻,夜夜胭脂怯冷。
板橋詞中這梅花老、杏花勻的,還夜夜香夢!不過,那“母女皆笑領(lǐng)其詞意”!這便是板橋的得意之作——揚州城郊艷遇記。該位俊俏閨女,就是后來嫁給他的饒妾氏——饒五姑娘。
板橋在乾隆元年(1736年)考中了進(jìn)士。卻因于他年齡偏大(時44歲),儀表欠佳,朝中又無人關(guān)照,便未能被授予官職。他只得再回到揚州賣畫度日。板橋這一次以新進(jìn)士的身份下?lián)P州,可謂實現(xiàn)了他的“雙豐收”:一是他娶得美人歸——踐履了跟饒五姑娘兩年前的婚約。這對老夫少妻,日子過得和和美美。二是他的“科考之路”已經(jīng)走到了“光輝頂點”。現(xiàn)在可以安心下來專意研究畫技,進(jìn)一步提高自己的藝術(shù)水準(zhǔn),使自己能夠名垂揚州!
板橋這次在揚州研畫、賣畫,總共呆了的四年多。直到他被朝廷授任山東范縣縣令時,才便遠(yuǎn)別于此地十又二載。這幾年既是板橋的人生之秋,也屬于他畫藝上的成熟期、收獲期。他在這段時期,畫出了不少的精品,也總結(jié)出諸多可供后人參考及學(xué)習(xí)的經(jīng)驗與新論。在立身行事上,板橋有一句名言就是“怒不同人”。莊子有“大鵬怒而奮飛,展翅如云”之言;古人有“草木怒生”之說。板橋之怒,有著他發(fā)憤的內(nèi)涵。怒不同人,即是以獨到的見解,吸取眾家之長,行成不同于別人的特色。所謂“刪繁就簡三秋樹,領(lǐng)新標(biāo)異二月花”,正是板橋所追求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更為重要的是,他與其他畫友,如李鱔、金農(nóng)等一道,共同推動了“揚州畫派”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壯大,使之后來成為中國畫史上的一個重要流派,也即聞名于海內(nèi)外的“揚州八怪”(實非限于八位畫家)。
如在板橋所寫的《絕句二十一首》組詩里,就將當(dāng)時名氣還不夠響亮的揚州才俊,一一在詩里贊許,并為他們題序立傳,頌之于世人。這其中被后世列入了“八怪”的人,便有羅聘、黃慎、李鱔、邊壽民、金農(nóng)和高風(fēng)翰這六位。又如板橋后來,雖就任于山東范縣的縣令,但他仍然跟揚州的畫友們保持者密切聯(lián)系。板橋曾在想念朋友時,一鼓作氣地畫出三幅石頭,分別贈寄給高風(fēng)翰、圖清格和李鱔,喻比相為“石友”。示之以摯友之情,當(dāng)堅如磐石。
七品縣令辦實事,清狂任性丟烏紗
板橋在乾隆元年(1736年)考中了進(jìn)士,卻未能謀到一官半職,只得再到揚州賣畫度日。后來才在已晉升為親王的皇叔允禧的斡旋下,被朝廷任命為山東范縣的縣令,這時板橋已經(jīng)是50歲的人了。
范縣是一個不到兩萬人口的小縣城。可喜的是這里民風(fēng)淳樸,民眾樂業(yè)安分。板橋老爺便也恰好用“無為而治”以施政。鄰居養(yǎng)的雞鴨,可以大搖大擺地走進(jìn)縣衙院子里來。偶有辦事的人上門找縣太爺不見,詢問正打著盹的看門人,他則向外一指說:“老爺下鄉(xiāng)訪貧問苦去了!”有一次,上司姚太守巡視到范縣,在縣衙里不見鄭板橋,看門的就領(lǐng)著姚太守爺四處尋訪。不料,看到板橋竟然倒在老百姓的田埂上呼呼睡覺哩!對在范縣無為自適的生活和心情,板橋曾作過這樣的記述:
日高猶臥,夜戶長開。鳥鳶聲樂,牛馬群諧。訟庭花落,掃積成堆。時時作畫,亂石秋苔;時時作字,古與媚皆;時時作詩,寫樂鳴哀。晝食一肉,夜飲數(shù)杯。有后無后,聽己焉哉!
乾隆十一年(1746年),板橋被調(diào)到濰縣(今山東濰坊)任縣令。濰縣是個大縣,當(dāng)時的人口已有十幾萬之多。但是板橋來到這里的上一年,就已開始鬧起旱災(zāi)和蝗災(zāi)。此時的濰縣已是顆粒無收,滿路逃荒之人。為了救急板橋自作主張,先開官倉放借公糧賑災(zāi),后才向朝廷申報賑貸救災(zāi)的方案。板橋并諭令本縣的富庶人家輪流設(shè)廠煮粥,盡供饑民;囤糧的商戶應(yīng)無條件平價向外出售。由于措施得力,濰縣的情況改觀了許多,外出逃難的民眾也陸續(xù)回來重建家園。那首傳誦百代的詩篇,就是板橋在濰縣任上寫的: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
板橋為官斷案,愛貧仇富的情結(jié)比較嚴(yán)重,有時還顯得非常隨意。這在平民百姓心里就是好官,但在一些鄉(xiāng)紳眼中,則被視之為怪異,以及“目無王法”。當(dāng)時有一對僧尼私通,讓人捉送到縣衙治罪,卻被深懷同情心的板橋老爺判為兩人立即還俗,再結(jié)為夫妻,讓有情人終成了眷屬。老百姓為此還編了句順口溜:
是誰勾銷風(fēng)流案,記取當(dāng)年鄭板橋。
有個大鹽商抓住了一名貧窮的私鹽小販,要板橋老爺懲處。板橋便“判處”這名小販戴著給他用蘆席制成的枷號,到鹽商的大門前“示眾”。不過呢,板橋卻在那枷號上畫滿了蘭草和竹子,吸引很多人去看熱鬧。擁擠得鹽商的生意也做不成了,只好求板橋開恩,對私鹽小販免于起訴,放行了之。有次板橋升堂審案,見一文人打扮的訟師上堂為富戶申冤,便拍案大罵:“你個馱錢驢有何冤屈的?”下令手下將此人的帽子揪下來,幾口唾沫噴到人臉上,并逐出公堂。旁座有位鄉(xiāng)紳實在看不下去了,向板橋道:“老縣令一向憐才愛士的,今天這是咋的啦?”板橋回答:“我就是不給有錢人留面子!”可板橋?qū)ω毧嗳司筒灰粯恿?。他曾專門寫信,細(xì)致而俗氣地告知家里人:“天寒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上一大碗炒米送人手中,再佐以醬姜一小碟,這可是最暖老溫貧的好東西!”
板橋共做了12年的縣太爺,就在濰縣的任期將滿時,本還以為自己最少要升官當(dāng)上知府的。不料,被當(dāng)?shù)匾幻粦舾娴嚼舨?,說他有濫用職權(quán),貪污公款,并且坑害鄉(xiāng)紳。事實上,是板橋在處罰這富戶的罰金時,手續(xù)方面辦得有點欠妥??墒「髥T對富商控告板橋貪污的狀詞,給批了個“情況屬實”。朝廷的吏部也沒有來調(diào)查核實,僅是尊重省府意見,于乾隆十七年底下文,以“貪污罰金款”為由,免去了鄭板橋的縣令職務(wù),讓板橋“解甲歸田”。板橋的罷官,實際上跟他平生好罵人的狂放性格密切相關(guān)。有一次,在省城官員舉辦的有眾多官吏參加的大宴上,鄭板橋當(dāng)場吟了一首詩,詩道:
原原本本豈徒然,靜里觀瀾感逝川。
流到海邊渾是鹵,更誰人辯識清泉。
把在座的官員全譏諷成鹽鹵不分的貪官。這叫一竿子打死一大片鴨。頓時,滿座叫罵“狂妄”!說板橋是在訕誹上司。板橋終于弄了三頭毛驢,帶著小妾饒五姑娘,要回?fù)P州興化老家了!離開濰縣的那天,感激他的鄉(xiāng)民們都站立于道旁相送,使得板橋老淚縱橫。下得驢來,命童仆立取筆墨,就在道邊的石碑上畫了一幅墨竹,并題詩說道:
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
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fēng)江上作魚竿。
怒不同人為心跡,難得糊涂好處世
在立身行事上,板橋有一句名言就是“怒不同人”。莊子有“大鵬怒而奮飛,展翅如云”之言;古人有“草木怒生”之說。世間萬事萬物,又何妨無怒?板橋之怒,有著發(fā)憤的內(nèi)涵。怒不同人,即是以獨到的見解,吸取眾家之長,行成不同于別人的特色。所謂“刪繁就簡三秋樹,領(lǐng)新標(biāo)異二月花”,正是板橋所追求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怒不同人,既是板橋的藝術(shù)理念,也是他的人生信條。比如對歷史人物的評介上,板橋就十分看好項羽,說項羽發(fā)動的鉅鹿之戰(zhàn)比當(dāng)皇帝還過癮!那些靠陰謀詭計登上帝位的,如曹操、朱溫之流,何能比得了項羽“英雄駿馬與美人”!對于明朝當(dāng)權(quán)者尊奉為治國思想的宋儒理學(xué),板橋則是譏諷道:“只合閑時用著,忙時用不著”!
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貌視狂傲的板橋大師,卻在要被罷官時反思人生,給后世留下“難得糊涂”和“吃虧是?!钡膬删潴鹧?。板橋?qū)戇@兩幅橫額,處在濰縣縣令任期將滿,外有傳言說他升遷無望,還有可能被罷官之時。因此看來,這兩則箴言應(yīng)是板橋在經(jīng)歷了人生磨練,以及宦海沉浮后的醒悟之語,算得上是他在立身處世上的經(jīng)驗之談了。應(yīng)當(dāng)說,板橋的“難”,是對“怒”的補充和完善。要“怒不同人”在心中,“難得糊涂”對別人。那么,“吃虧是福”又是對“難得糊涂”的進(jìn)一步補充。吃虧,是說同別人發(fā)生矛盾爭執(zhí)時,可以謙讓些,退后一步,自己吃點虧,這樣能避禍消災(zāi),就是得“?!绷耍∪缤叭怂忉尩模骸绊氁诼斆髦袔б稽c糊涂,方為處世守身之道。若一味聰明,便生荊棘,必招怨尤,反不如糊涂為妙?!?/font>
有次,板橋在家書中指導(dǎo)他的堂弟說:“盜賊也是窮苦人,當(dāng)他們到家里拿東西,要開門迎入,大家商量如何施惠,有什么便拿什么去,若一無所有,即便是晉朝王獻(xiàn)之用過的青氈,也可帶走典當(dāng)出百金,以便救急的。”當(dāng)堂弟來信說,鄰居家修建新屋,多占了自家的地,求板橋跟當(dāng)?shù)毓俑蛘泻魬椭梧従?。板橋提筆就寫道:“再讓一尺又何妨”!板橋在揚州時,有位富商出高價請他題寫對聯(lián)。他不假思索,拿筆寫出了“打松算盤,得大自在”的詼諧妙聯(lián)。板橋還把喻為“君子”的蘭花,與喻為“小人”的荊棘同置于一幅畫中,給人們要忠厚寬容的啟示。他并題詩道:
寫得芝蘭滿幅春,傍添幾筆亂荊榛。
世間美惡俱容納,想見溫馨淡遠(yuǎn)人。
明碼標(biāo)價炒字畫,老當(dāng)益壯登峰顛
板橋罷官而歸,兩袖空空,只得又前往揚州賣畫。揚州八怪中的金農(nóng)等幾位好友終于團(tuán)聚在一起了。就在盛大的聚會宴席上,朋友李葂為板橋撰寫了一幅對聯(lián),讓眾人拍手叫絕:
三絕詩書畫,一官歸去來。
從此以后,板橋便一直呆在揚州賣畫。日子過得雖說清貧,但這是他藝術(shù)上最成熟、最輝煌的高峰時期。板橋熔詩、書、畫、篆刻,及獨特的題跋藝術(shù)為一爐,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人書畫的新天地。板橋深受前輩徐渭“以書入畫”的影響,在繪畫中滲透著書法筆意。他用書法中的撇捺來寫竹葉和蘭葉,用隸、楷的豎筆畫竹桿,甚至還兼用淡濃之墨,來生動新異地表現(xiàn)畫意的枯潤。板橋還獨創(chuàng)書風(fēng),以畫境入書法。他所書寫的“難得糊涂”和“吃虧是福”兩幅作品,就如是二幅寫意的山水畫。突出主題的四個大字,如同四方奇石端莊均勻地布置其間,下方幾行小字,則如小草碎石般點綴,烘托出主次布局的氣氛,顯得畫趣盎然。板橋還特意把開頭的“難”和“吃”寫成古字,給人以古樸之感,如畫龍點睛,加深了詞語的印象。
板橋一生以畫蘭竹為主。按他自己的說法“閉門只是畫蘭竹”,“畫家無別個,只畫鄭家香”。這是因為:“竹葉同蘭花葉都青翠,顏色一樣;蘭有幽芳,竹有勁節(jié),共具美德;竹歷寒暑而不凋,蘭發(fā)四時而有蕊,壽命同樣長久?!卑鍢蜃非蟮?,就是這種與文人名士相似的高尚品節(jié)。由于石也有與蘭竹同樣的品格,所以經(jīng)常在板橋的蘭竹畫里同時出現(xiàn):“蘭竹石,相繼出,眾君子,離不得”。他還將不變名節(jié)的君子與蘭竹石一起稱頌為人間四美:“四時不謝之蘭,百節(jié)長青之竹,萬古不移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寫三物與大君子為四美也?!?/font>
板橋的狂怪還有個特點,那就是他最狠奸商。如果碰到買主是附庸風(fēng)雅的齷齪富商,出再高的價也不賣給他。而情愿賣給那些風(fēng)月場中的歌兒舞女們,甚至于有求必應(yīng)。當(dāng)時街坊中曾流傳板橋有“三不賣”:達(dá)官貴人不賣,生活夠了不賣,老子不高興不賣!但是,板橋畢竟玩不過奸商。他也有上當(dāng)受騙的時候。當(dāng)時揚州有位鹽商,打聽到板橋最喜歡吃狗肉,有販子用狗肉跟他交換書畫的趣聞。于是乎,這位鹽商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有天,板橋游玩散心,不知不覺地來到城郊。遠(yuǎn)聽到優(yōu)美的彈琴聲,便循聲探訪,走到了一座被竹林掩映的大院外,推門直入屋里,看見有位須眉飄飄的老者,端坐于鼓琴中間。邊上有一名童仆,正在一小火爐上烹煮著狗肉剛剛熟,香味四溢。板橋老人一見一聞,喜歡得不知如何是好,立刻問老者:“你也喜歡吃狗肉?”那老人不慌不忙地回答:“百味之中,唯有狗肉最佳。若先生也好此味,不妨一塊品嘗如何?”兩人也不互通姓名,坐在一塊兒,拿著狗肉就大啃了起來。吃著吃著,板橋兩眼的余光向四周掃過,得見墻壁上未掛一物,就順便問老者怎么不掛些字畫呢?老人答道:“不是不想掛,而是無有好的字畫可掛!聽聞?chuàng)P州有個叫鄭板橋的,字畫很有些名氣。但是老夫還沒有見過,不知是否名副其實?”板橋聽到這話,心里是相當(dāng)?shù)臐M足,便笑道:“你居然也聽說了鄭板橋,我就是了。請讓我給你當(dāng)場作些書畫,行嗎?”老人拍手稱好,取來了許多上好的宣紙,筆墨伺候完畢。板橋便一一揮毫,將桌上所有紙張書畫而竟。老人見此,又說:“請落上為某人而作的款?!卑鍢蛴X得有點奇怪,便道:“這是一個庸俗鹽商的名字,你怎么也跟他的相同?”老者回答:“老夫取這名時,那小子還沒出生呢!同名同姓有何妨礙?也就是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罷了?!庇谑前鍢蛞簿鸵灰宦淞丝?,道謝而別。第二天,那位庸俗鹽商大宴賓客,特地請了板橋光臨。板橋到場后,看見四壁滿掛的字畫全是自己昨天所為,才心知上了老當(dāng)。原來,鹽商擺的是一局迷魂陣,那老者就是他專門請的托兒!
熟悉了板橋的套路,很多人就利用人情事故,轉(zhuǎn)彎抹角地以微薄代價,大量索取板橋字畫。好長時間沒有銀子進(jìn)賬,弄得板橋手頭已經(jīng)非常的緊張了。于是,聰明的板橋想出了一個絕招,那就是將自己的書畫明碼標(biāo)價,對外出售。這張字畫價目表名叫“板橋潤格”,里面介紹道:
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條幅對聯(lián)一兩,扇子斗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送現(xiàn)銀則心中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賬……
殊不知,板橋暗地里是有點炒作嫌疑的。想當(dāng)年晚明時期,吳中風(fēng)流人物之一的張幼予,在考場失意回家后,便在自家門外掛出許多木牌,上面分別寫有:“賣詩”、“賣文”、“賣漿”、“賣癡”、“賣呆”等等。雖然其炒作得近乎瘋狂,卻引來了全社會的聚焦,而要的就是這種效果。后來張某果然成了文化明星,名利而雙收。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板橋剛好66歲。能為他在朝廷甚至皇帝面前說得上話的人,皇叔慎郡王允禧病故。這意味著板橋的復(fù)官或升官之夢,是徹底破滅了。板橋的貧苦生活也日趨日盛。這年碰上二女兒出嫁,板橋只得陪嫁了一只裝針線的笸籮,再加上自畫的一幅《蘭石圖》,另附帶寫了一首表明此時困境的詩:
官罷囊空兩袖寒,聊憑賣畫佐朝餐。
最慚吳隱奩錢薄,贈爾春風(fēng)幾筆蘭。
乾隆三十年(1766年),板橋病逝在他的興化老家,終年73歲。他的臨終作品也是一幅墨竹畫。在這一高一矮兩枝竹的畫中,他題寫了一首意味深長的詩,仿佛是為自己的一生作辯釋:
兩枝修竹出重霄,幾葉新篁倒掛梢。
本是同根復(fù)同氣,有何卑下有何高?……
晚年揚州的大顯身手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3年),六十一歲的鄭板橋被罷官,隨后便歸來揚州,以賣畫為生。揚州八怪中的李鱔及金農(nóng)等幾位摯友,終于又團(tuán)聚在一起了。就在盛大的聚會宴席上,朋友李葂(揚州八怪之一)為鄭板橋撰寫了一幅對聯(lián),讓眾人拍手叫好:
三絕詩書畫,一官歸去來。
板橋為揚州畫友們的一片真情厚誼,而深深地感動著。他也是情不自禁地當(dāng)場揮毫,畫了一幅竹子圖,并題詩以示心跡:
二十年前舊酒瓶,春風(fēng)倚醉竹西亭。
而今再種揚州竹,依舊淮南一片青。
從此以后,板橋便一直呆在揚州賣畫。日子過得雖說清貧,但這是他藝術(shù)上最成熟、最輝煌的高峰時期。板橋熔詩、書、畫、篆刻,及獨特的題跋藝術(shù)為一爐,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人書畫的新天地。板橋與他的同道們,相攜互勵,切磋學(xué)問,承八大、石濤之卓術(shù),師造化而開新風(fēng),共同把揚州畫壇打造成了一塊獨領(lǐng)海內(nèi)風(fēng)騷的藝術(shù)寶地?!皳P州畫派”之“怒不同人”的新風(fēng)卓格,從而震驚于天下,一超當(dāng)時黃山、華亭、姑熟甚至吳門等畫派,享其特殊的盛譽及地位。
乾隆二十一年早春二月的一天,板橋精心策劃,特地邀請了他的七位好友,共聚于揚州竹亭西,以作“一桌之會永日歡”。出席這次被后人傳之為美談的、“文藝聚會”的七友分別是:程錦莊、王文治、于文浚、黃慎、金兆燕、李御和張賓鶴。他們相約好,包括板橋八人,每人出份子一百錢,歡聚一天,所行之事乃是從早到晚的、不停地飲酒、賦詩、作畫。
來到中午時分。既是高翰鳳之徒,又曾拜師板橋名下的朱文震(精工詩、書、畫、篆),從濟(jì)南回到揚州,聽聞板橋師在竹西亭與文界的高人們聚會,便連忙趕來助興。此使得板橋更是喜之不禁了,便于聚會上作出一幅《九畹蘭花圖》。畫中的九蔟香蘭,風(fēng)姿各異,競相爭艷,將聚會中的友誼氣氛以及藝術(shù)情調(diào)推向了最高潮!板橋還特別題詩以記:
天上文星與酒星,一時歡聚竹西亭。
何勞勺藥夸金帶,自是千秋九畹青!
到第二年(公元1757年)的陽春三月,一次規(guī)??涨暗?,不僅中國文學(xué)史上、也是世界文學(xué)史上所罕見的揚州文人大聚會,在其著名的風(fēng)景區(qū)——紅橋隆重上演。這是一次由官方出面主辦的,聚集揚州的龐大文人雅士群體、以及眾多社會名流參加的文化盛會。該盛會稱名為“紅橋修禊”。修禊是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民俗。古人為除不祥,在春秋兩季,到水邊舉行一種祭祀活動,稱之為修禊。傳至唐代,確定在每年的三月初三日為修禊。到后來,也演變成并不只為去邪,而成了民間的春游高宴的大聚會。
這一次揚州的“紅橋修禊”,是由官至三品的揚州“兩淮鹽運使”盧雅雨出面召集、并主持的。盧雅雨雖為朝廷重要命官,但又是一位品德高尚,文化修養(yǎng)極高的風(fēng)雅之人。盧雅雨對鄭板橋也非常之賞識,曾于二十年前,就給予板橋在揚州的謀生,施以莫大的幫助。揚州的紅橋,橫跨于著名的瘦西湖。其始建于明朝,因有九曲朱欄,便得名叫紅橋。又因紅橋形似垂虹,亦別稱虹橋。
清初的著名詩人王漁洋在揚州為官時,曾經(jīng)兩度主持“紅橋修禊”,留下了不少的佳詩好詞。還有《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康熙年間任官揚州期間,也親自主持過“紅橋修禊”。所以到紅橋修禊,就成了揚州文人官辦聚會的傳統(tǒng)節(jié)目,并且必由文采高揚的官員親自主辦和主持。但以前的數(shù)次,都沒有這一次的盧雅雨舉辦的盛大,并且影響深遠(yuǎn)。盧雅雨的主持,以他即席賦詩“七律四首”,作為眾人首倡。板橋也當(dāng)場作了《和雅雨山人紅橋修禊》四首詩。該詩把“紅橋修禊”的盛事過程與盛況氣氛,以精煉語詞進(jìn)行了宏觀的掃描。現(xiàn)錄其中的第二、四首詩如下:
年來修禊讓今年,太液昆池在眼前。迥起樓臺回水曲,直鋪金翠到山巔。花因露重留蝴蝶,笛怕春歸戀畫船。多謝西南新月桂,一鉤新影暗中圓。
草頭初日露華明,已有游船歌板聲。詞客觀河千里至,使君風(fēng)度百年清。青山駿馬旌旗隊,翠袖香車?yán)C畫城。十二紅樓都倚醉,夜歸疑聽景陽更。
板橋在和詩后,還余興未盡,又即作《再和盧雅雨四首》。其中有兩句,寫實出當(dāng)時官吏與民眾,皆受到了這次文化活動的熏染:“皂隸解吟箋上句,輿臺沾醉柳邊城?!笔螅蹭浀糜媰扇f余首詩,和者達(dá)七千多人,編輯了三百余卷。作為重要演員的鄭板橋,躬逢其盛,這是他生涯中的最后的輝煌!
乾隆三十年(1766年),板橋病逝在他的揚州府興化縣老家,終年73歲。筆者在此也無須多言了。板橋之生之藝之名望,之喜之怒之情緣,實與揚州是聲息相通的??梢院敛豢蜌獾卣f,兩者之間是“同呼息、共命運”!有此兩者的情緣相依,彼此呼應(yīng),鄭板橋有得美名流芳,而揚州則先驕名城久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