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山海關大戰(zhàn)形勢圖
公元1644年(清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四月,清攝政王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nèi)外擊敗李自成大順軍的重要戰(zhàn)役。此戰(zhàn)的勝利,開啟清朝入主中原,征服南明政府與大順、大西等政權,建立在全國的統(tǒng)治。
名稱: 山海關大戰(zhàn)
地點: 山海關一片石
時間: 1644年四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
參戰(zhàn)方: 清軍、吳三桂部;大順軍
結果: 清吳聯(lián)軍獲勝,大順軍退往北京
參戰(zhàn)方兵力: 清軍8萬、吳軍5萬;大順軍十余萬
主要指揮官: 多爾袞、吳三桂;李自成、劉宗敏
影響: 清軍入關的關鍵一戰(zhàn)
目錄
背景過程結局評價參戰(zhàn)各方兵力
展開
背景過程結局評價參戰(zhàn)各方兵力
展開
編輯本段背景
公元1643年(清崇德八年,明崇禎十六年),清太宗皇太極駕崩,清世祖福臨繼位,由于福臨年幼,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輔政。多爾袞洞悉明朝連年與農(nóng)民軍交戰(zhàn),已呈土崩瓦解之勢,認為入主中原時機已到。
公元1644年(清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正月,多爾袞以清帝名義致書大順軍,提出協(xié)謀同力并取中原的策略,李自成未予理會。[1]四月初九,多爾袞以奉命大將軍統(tǒng)率滿、蒙、漢八旗軍十余萬人,離盛京(今沈陽)西進。十一日,至遼河,聞李自成大順軍于三月十九攻取京師(今北京),明朝已亡,遂采納明降將洪承疇建議,決意率兵經(jīng)密云(今屬北京)、薊州(今天津薊縣)一帶南下,直趨北京。
從而,由攻明轉(zhuǎn)為與李自成爭奪全國的統(tǒng)治權。
編輯本段過程
行軍
吳三桂率兵四萬原駐守寧遠(今遼寧興城),阻止清軍徑入山海關。在大順軍直逼京畿時,吳三桂奉命率兵進關入衛(wèi)京師,行抵豐潤(今屬河北),聞京師已破,崇禎帝朱由檢自縊,遂折返山海關。李自成乃令明降將唐通領兵八千赴山海關招降。吳三桂反復思慮后決意歸順,率軍離山海關進京,行至永平(今盧龍)西沙河驛時,遇從北京逃出的家人,得知父吳襄在京遭農(nóng)民軍拷掠,愛妾陳圓圓被奪占,于是頓改初衷,打著為崇禎帝復仇旗號,拒降李自成,還師山海關,襲擊唐通部。
李自成聞訊,即召文武大臣商討對策,確定征撫兼施。在唐通一再告急求援時,李自成于四月十三命權將軍劉宗敏等率兵約十萬(一說六萬[2])向山海關進發(fā)。為爭取吳三桂,攜明朝太子朱慈烺和吳襄隨軍同行。吳三桂料不能敵,遂遣使致書多爾袞求援。清軍在翁后(在今遼寧阜新境)遇吳三桂使者,遂改道從連山(在今葫蘆島市境)、寧遠一線日夜兼程,疾趨山海關。清兵自四月初九出發(fā),四月二十日,清兵抵連山(今葫蘆島市連山區(qū)),吳三桂一再催兵,清兵知李自成軍迫近山海關,日夜急行,一日夜疾行二百余里,共行軍十三日。
交鋒
李自成對清軍情況不明,行動遲緩,四月二十一日才抵達山海關下,在石河西岸與吳三桂部成對峙之勢。同日,李自成的大順軍與吳三桂于一片石、西羅城進行惡戰(zhàn),甫開戰(zhàn)吳軍小勝于西羅城[3],接著李自成軍猛攻東羅、北翼二城。
當晚,清軍進至山海關外15里處一線集結。山海關北依角山,南傍渤海, 城高墻堅, 外筑羅城、翼城互為犄角,易守難攻。守軍除吳三桂部外,還有山海關總兵高第部一萬、鄉(xiāng)勇約三萬人。李自成抵關當日,向吳三桂發(fā)出逼降通牒,遭拒絕后,一面令唐通、白廣恩部近二萬人從一片石(今遼寧綏中九門口)出邊立營,斷吳三桂退路,一面以主力六萬分別對西羅、北翼和東羅城猛攻。吳三桂以主力列陣于西羅城石河以西一線,阻止大順軍攻關。雙方激戰(zhàn)于西羅城附近,守軍為擺脫困境,詐降誘大順軍數(shù)千人抵近城垣,在城上突發(fā)火炮。大順軍死傷甚眾,被迫后撤。在北翼城,大順軍利用居高臨下地形,猛攻城垣,激戰(zhàn)至翌日黎明,迫守軍一部投降。但因其他各城未下,大順軍未能進據(jù)羅城。二十一日夜,唐通部在一片石被清軍擊敗,余眾退入關內(nèi)。經(jīng)一日激戰(zhàn),多爾袞已知大順軍虛實,遂采用以逸待勞、后發(fā)制人的慎戰(zhàn)之策,欲待大順軍與吳三桂部連戰(zhàn)疲憊時,突出奇兵,一舉取勝。[4]
決戰(zhàn)
陰歷四月二十二日清晨,清軍進至離山海關城僅二里,吳三桂見情勢危急,率輕騎寥寥數(shù)員沖出重圍、飛奔至關城東二里的威遠堡清軍營壘,跪降于多爾袞。多爾袞當即“賜坐賜茶,面諭關門為第一功”,吳三桂表示:“倘若清軍不愿助山海關明軍,我也不愿返回山海關督戰(zhàn),李自成大軍必在攻陷山海關后,一鼓作氣攻向清軍!”云云;多爾袞見吳三桂歸順非詐,接受吳三桂的請求,多爾袞令吳三桂按滿洲習俗剃頭,許諾將皇太極女建寧公主嫁給吳子吳應熊。并偕和碩英郡王阿濟格、多羅郡王多鐸率勁旅八萬,分別從南水門、北水門、關中門進入關內(nèi),令吳三桂部系以白布為號任前鋒。
陰歷四月二十三日辰時(上午8點)以前,吳三桂軍漸難支撐,據(jù)守北翼城的一支吳三桂軍向大順軍投降[5],多爾袞在歡喜嶺的威遠臺上觀戰(zhàn),下令清軍從南水門、北水門、關中門三路進關。
大順軍因攻堅一晝夜未能奪關,乃改取野戰(zhàn),自角山至渤海投入全部兵力,布一字長蛇陣,成決戰(zhàn)架勢。多爾袞以吳三桂部為右翼迎戰(zhàn),重兵則鱗次列陣于渤海濱大順軍陣尾薄弱處,待機出擊,并告誡各部不得急進。大順軍不明清軍意圖,仍按原計劃向吳三桂軍緊逼,令旗左右揮動,來回沖殺。吳三桂因有清軍壓陣,頑強抵御。
此時大風突起,揚塵蔽天,不利于不熟悉山海關地理的大順軍,雙方展開肉搏,大順軍不顧傷亡,把吳三桂部團團圍住,血戰(zhàn)至中午,雙方均已疲憊,損失甚眾。
多爾袞見勢,急令阿濟格、多鐸各率2萬精騎,乘風勢、揮白旗,對陣直沖大順軍。萬馬奔騰,飛矢如蝗,大風漸止,疲憊的大順軍見清軍驟至,猝不及防,陣腳漸亂,傷亡慘重。未尾申時初(15點后),李自成的大順軍潰敗,劉宗敏中箭傷,大順軍死者數(shù)萬[6];牛金星在北京未領軍前來支援李自成,也是大順軍敗戰(zhàn)原因之一。
李自成立馬小崗阜上督戰(zhàn),有一僧人跪在他的馬前說:“執(zhí)白旗的騎兵不是關寧兵,必是滿洲兵,大王趕快回避?!崩钭猿梢姅【忠讯ǎ绷钣嗖壳覒?zhàn)且向永平方向撤退。當天,多爾袞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命他作先導,一路追殺,直撲京城。
當清軍追至范家店,李自成殺吳襄以泄忿,并將他的首級懸掛在高竿上示眾,回師京城后又殺了吳家老少三十八口。陰歷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次日,李自成離開北京,向西安撤退。前后僅四十二天。
在清軍于1644年陽歷6月6日進入北京之后,將都城從盛京遷往北京。
編輯本段結局
此戰(zhàn),李自成大順軍對清軍入關助戰(zhàn)毫無準備,同時缺乏對清軍騎兵作戰(zhàn)的經(jīng)驗,終為清軍所乘,精銳遭受重創(chuàng),未能再起。清軍乘勢占領北京,取得全國政權。[4]
編輯本段評價
顧誠評斷山海關之役:“李自成等大順軍領導人,在一片凱歌聲中滋長了驕傲輕敵的思想,對于隨著明王朝的土崩瓦解而必然出現(xiàn)的滿洲貴族的武裝干涉,缺乏清醒的估計。這首先表現(xiàn)在,大順軍渡河東征時調(diào)集的兵員不夠。當時,大順軍兵力總數(shù)在百萬以上,但平定西北地區(qū)后派駐各地的軍隊數(shù)量過多,占領山西、河北、山東等地后,又在各戰(zhàn)略要地分別駐軍,使兵力進一步分散?!薄八麄兊男袆訁s給人一種強烈的印象,似乎在他們心目中明、清之戰(zhàn)是‘前朝’的事情,自己并沒有同清方交惡,完全可以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安心過日子?!盵7]
編輯本段參戰(zhàn)各方兵力
大順軍
大順軍出征山海關的兵馬數(shù)各書記載相距甚大,此據(jù)查繼佐《罪惟錄》卷三十一,《孤臣紀哭》云“兵六萬”;陳濟生的《再生傳略(下),燕都日記》說率兵五萬:《明史》流賊列傳稱率兵二十萬;《吳三桂紀略》記“發(fā)兵十萬,號三十萬”;《甲申傳信錄》說十余萬?!读骺苤尽氛f“自成合兵十余萬攻之”?!肚鍖嶄洝分姓J為李自成軍有“二十余萬”。近人商鴻逵撰文《明清之際山海關戰(zhàn)役的真相考察》考證,大順軍東征部隊不超過六萬人。[2]
清軍
《沈館錄》云:清兵“蒙古人居多焉”。顧誠《南明史》稱清軍大約七、八萬。
吳三桂部
《三垣筆紀》載三桂“募兵七千”,《庭聞錄》載三桂收潰卒,降唐通兵“約2萬人”
參考資料 1. 《明清史料丙編》第一本《致西據(jù)明地諸帥書稿》:皇太極死后,多爾袞于順治元年正月曾致書李自成等,提出“欲與諸公協(xié)謀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區(qū)宇,富貴共之?!?div style="height:15px;">
2. 大順軍出征山海關的兵馬數(shù)各書記載相距甚大,此據(jù)查繼佐《罪惟錄》卷三十一,《孤臣紀哭》云“兵六萬”;陳濟生的《再生傳略(下),燕都日記》說率兵五萬:《明史》流賊列傳稱率兵二十萬;《吳三桂紀略》記“發(fā)兵十萬,號三十萬”;《甲申傳信錄》說十余萬?!读骺苤尽氛f“自成合兵十余萬攻之”。《清實錄》中認為李自成軍有“二十余萬”。近人商鴻逵撰文《明清之際山海關戰(zhàn)役的真相考察》考證,大順軍東征部隊不超過六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