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何而活?這是一直困擾人類生存價值觀的問題。為金錢?為名譽?為情感?還是為夢想?對于這個問題,每個人內(nèi)心都有不同的界定。當然,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人生在世,無一人可以離開物質(zhì)而活。然而我們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代社會中,當我們的物質(zhì)財富擁有得越來越多時,我們的幸福感卻在逐漸減少,物質(zhì)對于身心的羈絆與困擾也越來越多,甚至自己會因為無法獲得某些財富而生氣、惱怒,這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呢?
西方哲學(xué)家梭羅說:“大多數(shù)所謂豪華和舒適的生活不僅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是人類進步的障礙。為此,有識之士更愿意選擇過比窮人還要簡單和粗陋的生活。因為,簡單和粗陋的生活有利于消除物質(zhì)與生命本質(zhì)之間的隔閡。為了獲得圓滿無悔的一生,我們必須認清哪些是我們必須擁有的;哪些是可有可無的;哪些是必須丟棄的。”可見,一味地追求物質(zhì)生活,往往會讓我們的生活貶值,對自己的生活越來越不滿,甚至生氣抱怨。
我們發(fā)現(xiàn),大凡對生活充滿幸福感的人,往往在心性中都保持著最為樸實的東西,他們對物質(zhì)生活并沒有太多的奢望,只求擁有內(nèi)心的簡約,過著寧靜快樂的生活。
佛說,美好無處不在,不美好則來自貪欲。而貪欲又來自哪里呢?追本溯源還是人們對于物質(zhì)的渴望太過強烈。當然,追求物質(zhì)與財富并無過錯,只是,若想活出一個不生氣的人生,就要懂得:生活的目的并不只是物質(zhì),還有建立在物質(zhì)之上更多美好的追求。在這一點上,莊子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在《莊子.山木》中,有這樣一段故事:
莊子去見魏王,身穿打著補丁的粗布衣,鞋子工整地用麻絲系好。魏王見了說:“先生看上去怎么這樣疲憊呢?”
莊子答道:“是貧窮,不是疲憊。士人心懷道德而不能夠推行,這是疲憊;衣服壞了鞋子破了,這是貧窮,而不是疲憊。所謂生不逢時就是這樣。大王應(yīng)該看見過那跳躍的猿猴吧?它們生活在楠、梓、豫、章等高大喬木的樹林里,抓住藤蔓似的小樹枝自由自在地跳躍而稱王稱霸,即使是神箭手羿和逢蒙對它們也不敢小視。而等它們生活在柘、棘、枳、枸等刺蓬灌木叢中時,就會小心翼翼地行走,并且還時不時地左右張望,感到十分恐懼。這并不是因為猿猴們筋骨變得緊縮而不再靈活,而是因為它們到了陌生的環(huán)境中感到很不方便,不能充分施展才能。所以,現(xiàn)在處于君昏臣亂的時代,我怎么可能不疲憊呢?比干遭剖心刑戮就是這種情況的最好證明??!”
莊子一向尊崇安貧樂道,認為再多的財富也比不上內(nèi)心的安寧,雖然莊子生活得很拮據(jù),物質(zhì)生活貧困不堪,但是他在看待世事上卻有著自己的豁達胸懷,因此,他的精神世界是豐富的。一個人要想幸??鞓罚梢栽谖镔|(zhì)上貧窮,但是在心理上一定不可以貧窮。唯有這樣,才能真正從內(nèi)心想通,避免碰觸生氣的邊緣。
一個人即使過著貧窮的生活,倘若能夠保持快樂的心情,擁有積極的心態(tài),依然可以獲得圓滿的人生。但是,如果一個人內(nèi)心空虛,只在乎金錢,貪欲滿心,即便他獲得了大筆財富,也終究不能快樂。因此,想要獲得真正的快樂,不為生活的表象所困擾,就要正確認識我們生活的目的,這樣才能少一些憂愁一與惱怒,真正做到內(nèi)心不生氣。
在事業(yè)單位工作的小芳一直過著安寧快樂的生活。一天,她去參加大學(xué)同學(xué)的婚禮。本來是懷揣著喜悅的心情去赴宴的,可是當她看到幾年未見的大學(xué)室友時,心卻跌入了萬丈深淵。因為小芳看到昔日和自己的條件不相上下的同學(xué),現(xiàn)在不但小有所成,而且還嫁了家世又好、收入也多的老公,這讓小芳無比嫉妒。這頓宴席小芳吃得很不是滋味,回到家中依然久久不能平靜,一邊感慨自己生活得太過一般,一邊抱怨自己的老公不如同學(xué)的老公收入高。于是,小芳開始變得郁郁寡歡起來。
為什么不快樂?就是因為她把物質(zhì)生活看得太過重要了,本來可以開心平靜地生活,卻因為與同學(xué)攀比,失去了快樂的源泉,讓她陷入了情緒的低潮。其實,每個人對于生活財富的定義都是不同的,有些人雖然生活條件很優(yōu)越,但是夫妻關(guān)系卻不和諧,或是在工作中不得意,沒有自己的夢想與追求,這些終究不能讓一個人真正地快樂。而有些人雖然生活條件一般,卻有著自己堅定的夢想,有著一顆愛人之心,他們遇事平和坦然,心中自然是很快活的。倘若小芳意識到這一點,也就不會如此生氣,悶悶不樂了。
那么,在物質(zhì)世界與精神世界交織的人生中,我們應(yīng)該如何做到平和淡定、不生氣、不惱怒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剔除貪欲,知足常樂。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也說過“知足者富”,然而做到這一點的人卻很少,在通常情況下,人們的欲望都很大,欲壑難填是常有的事。正如一位哲人所說:欲望是海水,越喝越渴。對于一個不知足的人來說,天下沒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欲望就如同一團熊熊烈火,柴放得越多,火燒得越旺,而火燒得越旺,人就越有添柴的沖動?!斗ㄈA經(jīng)》中說:“諸苦所因,貪欲為本。”意思是說,我們?yōu)槭裁磿袘?yīng)到輪回六道的苦果?是因為貪欲。由于貪欲之心太重,所以產(chǎn)生了種種的痛苦。因此,佛家提倡人們要去除內(nèi)心滋生的欲望,這就要求人們懂得安貧樂道。
來源:牧之《不生氣 :生氣不如爭氣.寵辱不驚笑看人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