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原名馬三保,11歲時凈身入宮,兩年后被指派進入燕王朱棣的王府,因隨朱棣”靖南“有功升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地位僅次于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
鄭和下西洋
永樂三年,朱棣任命鄭和為”欽差總兵太監(jiān)“率28000人首次出使西洋,先后到過 蘇門答臘、 滿刺加 、錫蘭、古里等國家,此后鄭和又先后六次下西洋,最遠抵達東非。
但鄭和去世之后明朝再未進行過官方的航?;顒?,以至于在今后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運動中逐漸落后于歐洲,近些年來不斷有人指出明朝中斷航海行動是因為時任兵部職方郎中的劉大夏燒毀了《鄭和航海圖》,導致明朝再也造不出鄭和乘坐過的寶船。
作者對這一說法始終持懷疑態(tài)度,因為正史中對此并未記載,那么這一說法究竟是怎么來的呢?
劉大夏燒毀《鄭和航海圖》說法的來源
劉大夏,字時雍,湖廣華容(今屬湖南)人,明代大臣,輔佐明孝宗實現(xiàn)”弘治中興“的肱骨之臣。
雖然劉大夏有如此卓著的政績,同時為官清廉,但劉大夏的名字即使是在歷史愛好者的圈子里也算不上響亮,那么又是如何將劉大夏于鄭和聯(lián)系起來的呢?
其實關于劉大夏焚毀鄭和航海圖的說法早在民國年間并不是近些年才興起的,早在民國年間就有人持此說法。
1929年《小說月報》第一號發(fā)行,其中有一篇文章《關于三寶太監(jiān)下西洋的幾種資料》,做著是向覺明,文章中提到:
......這種大規(guī)模的遠征隊,其創(chuàng)始、經(jīng)營、出發(fā),以及沿途情形,歷次文移,如果文獻具存,一定很客觀......顧起元說道:“舊傳冊在兵部職方,成化中,中旨咨訪下西洋故事,劉忠宣大夏為郎中,取而焚之......”
1936年吳晗在《清華學報》刊載《十六世紀前之中國與南洋》一文中也提到:
鄭和下西洋停航,“四十年后,有太監(jiān)迎合憲宗的意思,到兵部查宣德年間鄭和出使的水程,再作遠征海外的壯舉,為臺諫所阻而罷。成化間有中貴迎合上意者舉永樂故事以告,詔索鄭和出使水程,兵部尚書項忠命吏入庫,檢舊案不得。蓋為車駕郎中劉大夏所匿,忠笞吏,復令入檢,終莫能得,大夏秘不言.....”
吳晗在文章中指明引文是出自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卷8《古里》條。
吳晗、歷史學家
從民國兩位歷史學家都曾闡述過鄭和航海圖的“消失”與劉大夏有關,其中向覺明的文章中提到的顧起元是明代萬歷年間人,其在著作《客座贅語》中記載了劉大夏焚毀鄭和航海圖一事,這本書寫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但顧起元在寫作此書時曾注明:“此書乃數(shù)年來之雜記者,因隨手所書,原無倫次.....姑留以治子孫而已,不足以示人也?!?/strong>由此可見顧起元的記載不是嚴肅的著述,很難將以作為論據(jù)。
而吳晗所引用的嚴從簡的記載,嚴從簡同樣是明代萬歷年間人,其著作《殊域周咨錄》成書于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年),比顧起元的記載要早35年,可以說是最早記載劉大夏與鄭和航海圖的“消失”有關,但據(jù)嚴從簡的記載劉大夏并未燒毀航海圖,而是將其藏匿起來。
劉大夏燒毀鄭和航海圖說法的疑點
從民國開始直到近些年關于劉大夏燒毀鄭和航海圖的說法基本上來源于這兩處記載,但除此之外正史中無論是《明史》還是《明實錄》對此都無記載,但是明史中卻記載了關于劉大夏的另一件事,跟燒毀航海圖如出一轍。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明史》卷182《劉大夏傳》中的記載:
成化初,館試當留,自請試吏。乃除職方主事,再遷郎中......汪直好邊功,以安南黎灝敗于老撾,欲乘間取之,言于帝,索永樂間討安南故犢,大夏匿弗予,秘告尚書余子俊曰:兵釁一開,西南糜爛矣。子俊悟,事得寢。
明史中關于這件事的記載于嚴從簡記載的劉大夏藏匿鄭和航海圖是何其相似?同樣是在成化年間,同樣是劉大夏任職方司郎中期間,只不過是時任尚書不同罷了,這其中有無記載錯誤,將兩件事混為一談的可能?
其中最大的疑點在于:無論是嚴從簡還是顧起元都記載,時任兵部尚書是項忠,而項忠擔任兵部尚書的時間是成化十一年到成化十三年,余子俊擔任兵部尚書是在成化十三年到成化十六年。
而翻看劉大夏的簡歷,成化初年擔任職方主事,九年擔任職方司郎中,十一年擔任車駕司郎中,十五年又重新?lián)温毞剿纠芍小?/strong>
根據(jù)《明會典》記載車駕郎中“掌鹵簿、儀仗、禁衛(wèi)、驛傳、廄牧之事?!倍毞嚼芍小罢戚泩D、軍制、城隍、鎮(zhèn)戍、簡練、征討之事?!?/strong>
由此可見即使鄭和航海圖存放于兵部中,也是由兵部職方司郎中掌管,在嚴從簡與顧起元的記載中時任兵部尚書是項忠,而此期間劉大夏擔任的是車駕郎中,即使有人向兵部職方司索取鄭和航海圖,劉大夏也并在職方司任職,與其無關。
此為最大的疑點!
疑點二、《明史》中記載汪直向兵部職方司索要永樂年間征討安南的資料時,劉大夏是將資料藏匿起來,沒有燒毀。同樣在嚴從簡的記載中有太監(jiān)向兵部職方司討要鄭和航海圖,劉大夏同樣是將資料藏匿起來,而不是將其焚毀。
因此,退一萬步說即使嚴從簡記載果真有其事,劉大夏也僅僅是將資料藏匿起來,而不是將其焚毀。
因為在明朝燒毀朝廷資料是重罪,尤其是兵部保存的涉及軍事機密的檔案更是重中之重?!洞竺髀伞肪砣独袈伞芬?guī)定:
“凡棄毀制書及起馬御寶圣旨,起船符驗,若各衙門印信及夜巡銅牌者,斬。若棄毀官文書者,杖一百。”
由此可見,燒毀朝廷重要檔案是重罪,而此期間劉大夏并未有受到處罰的記載,因此不可能燒毀鄭和航海檔案。
鄭和航海檔案消失原因的幾種可能性
可能性之一:毀于被盜。明末曾在宮中生活過的太監(jiān)劉若愚在其著作《酌中志》中記載過“宮中所藏祖宗累朝傳遺秘書典籍......自神廟靜攝年久......遂多被匠夫廚役偷出貨賣......”
明代關于宮中雜役偷賣書畫、典籍,甚至文淵閣大印的記載不在少數(shù),鄭和航海圖的消失是否被雜役偷出宮中變賣也不是不可能。
可能性之二:“毀于宮中失火與改朝換代”。明朝二百七十年間宮中曾多次失火,檔案有可能毀于大火。鄭和去世之后,尤其是倭患盛行之時,朝廷屢次嚴禁官民出海,鄭和所遺留下的檔案被擱置一旁,時間久了蟲蛀、霉爛的可能性很大。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入紫禁城短短一百天之后就撤出,臨走前一把火將紫禁城焚毀,許多明朝檔案文書都是在這時候被焚毀的。
可能性之三:毀于清朝之手。清修《四庫全書》完成之后,將許多明代留下的資料都焚毀了,由于清朝閉關鎖關,用不到鄭和下西洋的資料將其焚毀也是可能的。
同時,由于清朝長期閉關鎖關,而劉大夏又是雍正年間欽定的有資格增祀歷代帝王廟的七位明朝大臣之一,由此可見劉大夏在清朝統(tǒng)治者眼中的地位,如果劉大夏真的將鄭和航海圖的檔案燒毀了,這在清朝統(tǒng)治者眼中絕對是大功一件,不可能不在其傳中記載。
或許在修撰《明史》的張廷玉等人看來劉大夏與鄭和航海檔案的消失并無關系,因此才未記載。
參考文獻:
(1){明}顧起元《客座贅語》
(2){明}嚴從簡《殊域咨周錄》
(3)《明史》卷182
(4)《明會典》
(5)《大明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