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的外在特點與核心特征
汪曉東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
(本文即將發(fā)表于《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年第1期)
近兩年,微課一詞火遍大江南北,特別是進入2013年,各種微課大賽和培訓活動此起彼伏,頗有“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言微課”之態(tài)勢。一個新事物的出現(xiàn)和流行,必然有其區(qū)別于以往相似事物的特點,那么,微課的特點是什么呢?
微課所以能火,首先得益于其形式上的變化,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資源類型上的變化。十年前的資源建設,主要建設的是課件、教案、習題等“部分性”資源,而微課是以視頻為主要內容的“整體性”資源。課件、教案、習題等都只是課堂教學中使用到的某部分資源,且是基于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理想化設計而制作出來的,較難反映出教學的全貌和真實狀況。微課的主體是視頻,其所蘊含的信息量及對課堂教學的反映是其他資源難以比擬的,因此微課的提出才能引發(fā)大眾的追捧。
二是資源粒度上的變化。課堂教學視頻可以滿足前述資源類型的需要,但因其時間長、文件容量大而與互聯(lián)網(wǎng)的傳播規(guī)律相悖,從而使得課堂教學視頻的傳播與分享遭遇瓶頸。因此,盡管各地都建設了不少優(yōu)秀教學視頻庫,但使用效率和效果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微課的“時間短”這一核心特征,恰恰解決了課堂教學視頻的不足,解脫了教學視頻的束縛,才能成為新的熱點。
三是資源名稱上的改變。微課最開始的名稱是“課堂視頻片段”,2009年已在佛山市開展實踐,但并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當媒體人給其取名“微課”后,則迅速傳播開去,引發(fā)全國熱潮,再次證明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好的名字對于傳播效果的影響。
通過前述分析可知,微課的產(chǎn)生和推廣,首先來自于形式上的變化,而“微”則是其形式變化的首要特征和主要特征。
所謂“微”,指的是視頻的時長較短,一般在5分鐘左右,最好不超過10分鐘,因為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人們觀看視頻的忍耐性通常不會超過10分鐘,這也是首屆全國中小學微課大賽規(guī)定微課不超過10分鐘的主要原因。
形式上的變化,有時也會反過來導致事物其他屬性的變化。由于微課在這種形式上的變化(“微”或者說“短”),使得微課有一系列其他方面的屬性變化,也就因此有了微課的其他幾個特點:
“小”是微課的另一個主要特征?!靶 庇袃煞矫婧x:一是指微課文件的容量小,因為時間短,所以微課視頻的文件容量可以大幅減少,一般只有幾十兆甚至十幾兆,這完全符合當下互聯(lián)網(wǎng)播放視頻的帶寬和速度,也就使得微課視頻的傳播和分發(fā)有了較好的物理基礎;二是指微課的選題小,因為時間短,所以微課不可能像以往的課堂視頻一樣講授一個完整的單元,只能是針對某個知識點或者某道習題或某個學習環(huán)節(jié)進行講解。
“精”是由“短”所導致的另一個微課的特點。所謂“精”,指的是微課的設計必須精致、緊湊,不能拖泥帶水。因為時間短,所以微課中的每一分鐘甚至每一秒鐘都應該經(jīng)過精心的設計,否則就無法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傳統(tǒng)的課堂視頻,教師有較多的時間來導入學習內容,也有相對充裕的時間來組織學習活動,微課則不然,每一段教學活動都需要進行更精致的設計,因此設計微課就像拍一部短片一樣,除了慣常的教學設計,還要有詳細的腳本規(guī)劃以及鏡頭的組織安排,否則很可能就超時了。
上述分析的是微課因其外在形式的變化而產(chǎn)生的新屬性,這些固然是微課的重要特征,但作為一種新的資源,僅有形式上的變化恐怕還不夠,必須在根本上區(qū)別于以往的資源,這樣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筆者以為,“面向學習者”才是微課區(qū)別于其他以往資源的核心特征。
以往建設的資源庫,無論是課件、教案、習題,還是教學視頻,根本上來說,面向的是教師而不是學生。課件、教案、習題等資源,顯而易見是給教師參考或上課時使用的,并不是直接給學生用的。課堂教學視頻,盡管人們也宣稱它可以給學生觀看,但實際上無論從制作成本還是建設機制方面來分析,拍出來的這些課堂視頻都沒有把學生作為主要或首要觀眾。
課堂教學視頻的制作,從成本上來說是較高的,一節(jié)課的制作,通常都要雙機拍攝以及后期剪輯,還要考慮燈光、錄音等各種環(huán)境,即使不算授課教師以及聽課學生的人力成本,單從技術制作角度而言,沒有幾千元是做不出一節(jié)課的。盡管現(xiàn)在有自動錄播系統(tǒng),但其智能化程度和拍攝效果仍未達到專業(yè)人士的水準。
因此,一般教師并不會輕易去拍攝自己的課堂錄像,大部分都是為了評獎或展示才會請人來拍課,這也是多數(shù)教學視頻資源庫建設常用“以評促建”方式的重要原因。而“以評促建”的一個負面效果就是,大部分拍課的教師為了迎合評審的需要,多在視頻中展示自己的教學風采以體現(xiàn)自己的教學功底如何深厚、教學技藝如何高超、教學理念如何科學、教學方法如何先進,對于如何支撐學生的學習過程(如學習內容的呈現(xiàn)等)反而重視不夠甚至有意摒棄,這樣制作出來的教學視頻如何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呢?實際上,也很少有學生去看教師拍攝的課堂教學視頻,這些視頻主要還是用來給同行學習和借鑒的。
盡管面向教師的資源有其自身的價值,但其價值卻因借鑒過程中的兩次衰減而大打折扣。現(xiàn)有的資源使用邏輯是,教師通過觀摩和借鑒優(yōu)秀教師的作品,改善自己的教學,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這個邏輯看起來很好,實施起來則不一定能達到預想的目標,甚至遠遠達不到目標。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將其教學中使用的教案、課件乃至視頻等共享出來供其他教師觀摩學習,但觀摩學習的教師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優(yōu)秀教師的想法?即使觀摩的教師能完全理解優(yōu)秀教師的設計意圖,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將所學轉化到自己的教學中去?在這個“學習——轉化”的過程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存在衰減,其實際產(chǎn)生的效果(即對學生學習的支持度)并不令人樂觀。
微課則不同。既然在“學習——轉化”的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衰減現(xiàn)象,那何不由優(yōu)秀教師直接為學習者做一節(jié)課?省去了“學習——轉化”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也就避免了衰減的問題,這樣對學習者學習的支持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這就是微課“面向學習者”的核心特征,也是微課區(qū)別于以往教學資源的最本質特征。
這一特征筆者歸納為“悍”,即微課強調的是效果,是對學習者學習支撐的效果,一節(jié)微課是否優(yōu)秀,最關鍵在于它的效果是否強悍,是否能解決學習者的困惑。通俗點說就是,學生不懂,看了你的微課后就明白了,這樣的微課就是好微課。微課的其他要素均為此核心特征服務,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基礎和支撐。
“面向學習者”這一特征,也會導致微課建設其他一些方面的變化,如會吸引更多的企業(yè)和社會資本參與到微課資源建設中來,這對微課的發(fā)展大有裨益。過去十多年資源庫建設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教師這個群體總體而言是不會掏錢購買教學資源的,或者說教師在教學資源購買方面的能力存在不足,這也是眾多教育資源公司風光不再的重要原因——你的主要客戶群體缺乏購買意愿或能力,你的公司如何得以生存,你的產(chǎn)品有如何得以持續(xù)發(fā)展。微課則不然。微課面向的終端用戶是學生,盡管學生沒有太多消費能力,但家長可是愿意花錢的,只要你的產(chǎn)品能提升學生的成績。因此,微課勢必吸引眾多的企業(yè)和社會力量加入到這個市場中來,這些資本和力量的引入,對于微課的建設和應用并不是件壞事。
“面向學習者”這一特征,還會導致微課制作門檻和成本的降低,使得人人制作微課成為可能。以往的課堂教學視頻,由于要展現(xiàn)教師的風采以及教學理念,因此需要拍攝教師講課的鏡頭,還要拍攝學生活動或問答的鏡頭,這就需要專業(yè)的團隊來拍攝和編輯。而微課的目的在于講清楚一個問題,重點在于教學內容的傳遞,因此完全可以不出現(xiàn)教師或學生的形象。
教師可以事先制作好ppt,一邊播放ppt,一邊講解,然后用錄屏軟件將ppt播放的過程和講解的聲音同步錄制下來,直接生成視頻。這種微課制作的技術門檻和成本近乎零,就把教師從技術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從而聚焦于教學的設計和實施。國外風靡的可汗學院的授課視頻,也是用錄屏軟件錄制的。這是微課得以流行的另一個原因——人人皆可做微課。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對微課的特征做一個歸納,即“短小精悍”。前三者是微課外在形式上區(qū)別于以往資源的特征,第一點是微課產(chǎn)生的初始動因,第二、三點是由第一點派生出來的。最后一點則是微課的核心特征,也是微課發(fā)展的終極目標,即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根據(jù)這種認識,我們再來審視當前各種微課大賽及眾多微課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人們在認識和實踐上依然存在很多偏差和困惑:
一、 超時問題
關于微課的時長,其實并沒有嚴格的科學研究來說明究竟多長才合適。但根據(jù)一般網(wǎng)絡視頻的觀看規(guī)律以及大多數(shù)人的體驗,不宜超過十分鐘。這點在中小學的微課制作中相對較合理,反而是高校制作的微課時間太長。首屆高校教師微課大賽規(guī)定的時長為“10~~20分鐘”,這與微課的“短”這一根本特征契合度不高,也不太符合一般的經(jīng)驗。筆者以為,微課宜短不宜長,對于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拆分成幾個微課來解決。
二、 微課是課堂濃縮
這一誤區(qū)是普遍存在的,許多人認為微課就是精講,把原來課堂中四十分鐘的內容濃縮到十分鐘左右講完。這一觀念從邏輯上就可以證偽:你面對面、四十分鐘都不一定能講清楚的東西,如何能通過十分鐘的視頻講明白?微課是針對某個小的知識點或習題等來制作的,并不是完整的一節(jié)課的內容,也不是傳統(tǒng)課堂的濃縮。
三、 微課中是否要出現(xiàn)教師
雖然微課是起源于課堂教學片段,但根據(jù)前述分析,微課主要還不是課堂教學的展現(xiàn),而是直接為學生學習服務的,因此,需不需要出現(xiàn)教師或學生,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jù)學習的需要來判斷。但從當前看到的微課作品來分析,筆者以為大部分出現(xiàn)教師和學生的微課都是畫蛇添足,多數(shù)此類微課的制作者還在延續(xù)以往課堂視頻的制作思路。
關于這個問題,筆者在多次微課的培訓中都使用過這個例子:
“我今早吃了一個雞蛋,覺得味道很不錯。但我有必要把下蛋的老母雞抓來看看嗎?如果我吃雞蛋的時候,那只老母雞就在我的桌子上走來走去,我還會覺得這個雞蛋美味嗎?微課就像雞蛋,而教師就是老母雞,把蛋下好就行,何必總是惦記著出來展現(xiàn)自己的風采呢?”
首屆中小學微課大賽的評審標準中,并沒有像以往課堂錄像評比一樣有一個評價指標是“教師風采”,其原因也在于此。多數(shù)中小學的微課大賽都沿用了這個標準,但高校教師的微課大賽則增加了“教師風采”一欄,也許他們是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角度來考慮的吧。不過,根據(jù)筆者最近參與的一項針對高校微課大賽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獲獎作品中出現(xiàn)教師鏡頭的時間相對較短,這也證明了微課應該更關注教學內容的傳遞而非教師、學生的表現(xiàn)。
四、 選擇什么點來制作微課?
微課的選點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重點難點,二是解決個性化學習的。所謂重點難點,就是針對學習過程中認知上存在困惑,或者學生自己看不明白的地方,制作微課進行講解或引導學生完成認知過程。但由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會對不同問題產(chǎn)生困惑,因此從個性化學習的角度來看,只要有學生可能會不明白的內容或習題等,都可以制作微課。當然,在制作的順序和優(yōu)先級上,可先考慮重點難點,這能解決大多數(shù)人的學習問題,相對價值更高。
從目前各地微課大賽的作品來看,選點的重復率較高而覆蓋度較低。有些點很多人做,一個點有幾十節(jié)微課,很多點卻沒人關注,一節(jié)微課都沒有,因此后續(xù)的微課建設(包括大賽)應考慮在這方面做適當引導。
五、 缺乏趣味性
目前大多數(shù)微課作品都是教師的講解,很像是課堂搬家,這點是制約微課發(fā)展的深層原因,因為它反映的是教師對教學的理解以及設計教學的能力,但這點又是微課制作必須解決的問題。
與課堂教學不同,微課更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倦怠感。傳統(tǒng)課堂,教師面對面教學,可以直接與學生進行眼神等方面的交流,課堂學習環(huán)境也可使學生更持久地保持學習積極性。微課在這些方面不具備優(yōu)勢,缺少了教師的監(jiān)督,學生更容易產(chǎn)生疲倦感。
更麻煩的是,控制權掌握在學生手里。傳統(tǒng)課堂中,學生即使不想學,也不能隨意離開教室,或者中止教學過程。但在觀看微課時,學生可以隨時關閉視頻或者切換到其他地方去,因此,微課在激發(fā)學習動機方面需要有更多的設計,例如設置問題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或認知困惑,從而吸引學生跟隨教師的思路一步步完成學習過程。多媒體的使用也是一種提升學習積極性的手段。
簡而言之,教師在制作微課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一種危機感,要不斷思考,學生在看到這段時會不會厭倦、會不會關閉這個微課視頻,如果會,就需要在這個節(jié)點設置一些活動或環(huán)節(jié)來使得學生保持學習的興趣。這也是目前多數(shù)微課制作者沒有考慮過的問題。
六、 如何才能做出好微課?
筆者經(jīng)常被問到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其難度相當于回答“如何才能上好課”。從微課制作的角度來說,筆者認為制作微課的教師需要把自己當做一對一課外輔導的教師,而非面對一個班級進行集體教學的教師,因為,學生在觀看微課視頻時,通常都是自己一個人看,這和集體授課的感覺是不同的,而集體教學與一對一輔導的教學方法和操作技巧存在諸多不同。教師必須將自己設想為一對一輔導的情景,這樣才能使學生獲得更好的臨場感。
以上是筆者對微課外在特點和核心特征的分析。之所以做這樣的分析,是因為微課已經(jīng)成為當前教育信息化的熱點,無論你喜歡或不喜歡,這都是一個短期內無法改變的事實。問題是微課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到底是什么,我們該如何做才能將這些價值發(fā)揮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