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說法
父母是這世上最棒的投資人
從孩子呱呱墜地
到長大成人、成功成才
每天跟孩子朝夕相處
沒有長篇大論、沒有嚴厲管教
父母用日常生活里的言傳身教
將成功的特質(zhì)融進孩子的生命里
就像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媽媽
將6個孩子全部教育成才,送入頂級名校
大女兒慶信:哈佛大學畢業(yè),麻省理工學院理學博士,韓國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
大兒子京柱:畢業(yè)于耶魯大學醫(yī)學院,曾任馬薩諸塞州衛(wèi)生和公共服務部部長,現(xiàn)任哈佛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副院長;
二兒子東柱:中學獲得美國總統(tǒng)獎;哈佛大學醫(yī)學博士和麻省理工學院哲學博士。
三兒子洪柱:哈佛大學畢業(yè)后,留學英國牛津大學,后回到哈佛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受到耶魯大學法學院的邀請,成為該學院首位韓裔客席教授。曾出任助理國務卿。
二女兒慶恩: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后,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現(xiàn)任耶魯大學法學院臨床法學客席教授。耶魯大學聘請的首位非白人的女性客席教授。
小兒子定柱:哈佛大學社會學系畢業(yè)后,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和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獲得了美術學領域的最高學位——MFA(藝術碩士)。
她就是美籍韓裔全惠星
由于出色的教育成果
她被美韓媒譽為“首席媽媽”
《紐約時報》甚至評價這個家庭
“堪與美國歷史上著名的肯尼迪家族相媲美”
▲全惠星女士
她是波士頓大學社會學和人類學博士,擔任耶魯大學教授,東巖文化研究所理事長。關于教育孩子,她用一句話來總結(jié)“不只死盯書本,功夫在‘學’外”。
現(xiàn)在的社會,孩子是家中的寶,父母長輩一門心思全部撲在他身上:為了照顧孩子辭職,孩子不吃飯也要強迫他吃,不同意孩子追求在家長眼中不務正業(yè)的道路,不許孩子... 最后的結(jié)果是和孩子產(chǎn)生隔閡,而自己熬成黃臉婆,生活也全都丟了。
“我懷上第一個孩子的時候,日思夜想怎樣做個好父母,心情很焦慮。后來,我回憶起我的父母對我的教育。他們不是為孩子無條件犧牲的人。他們始終在學習、進步,充實自己的人生,他們的生活態(tài)度和世界觀影響到了很多人,也成為孩子們的榜樣。”
▲全惠星女士與家人合影
即使生育了6個孩子,全媽媽也沒有放棄提升自我,努力取得博士學位后,又憑借實力成為教授、理事長,默默影響著孩子的進取心。身邊有如此上進的媽媽,6個孩子想不優(yōu)秀都難!
全媽媽告訴我們:父母一定要讓自己成長,不斷想辦法提升自己的人生。當孩子需要幫助時,我們才能擔當起一個有意義的角色,而不是陪著孩子一起發(fā)愁。
曾經(jīng)有家長抱怨孩子在家的學習狀態(tài):“孩子學習積極性特別差!回家以后只想著玩兒,非得把他們“按”到課桌前他們才會動筆,還總帶著不情愿的勁兒!”
孩子天性愛玩,強迫學習也只是解“燃眉之急”。與其實行“逼迫法”,不如先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學習習慣。
全惠星夫婦就很擅長營造學習氛圍,所用工具也很簡單:書桌。
“每天晚上刷完碗之后,作為母親,我都會坐在書桌前學習,為孩子們樹立榜樣;先生在房子的地下游樂室里擺上了一圈書桌,甚至把房間布置成圖書館;看到書桌和家人努力學習的樣子,孩子們自然而然也會將讀書當做是生活的一部分,主動要求學習?!?/span>
孩子不愛讀書,做父母的我們是否又真的以身作則了呢?如果家長能夠自然地坐在書桌前,孩子也會跟書桌親近起來的。比起說“你學習吧”,更有用的是說“我們學習吧”。
幼年時,孩子總是嘰嘰喳喳說個不停,任何小秘密都想快點跟身邊人分享,可是,慢慢地,他們大了,開始學著藏起自己的心事,父母也想跟孩子親近,想知道孩子的想法,可似乎總是插不上話,如何和孩子溝通成了很多家長一直想要解決的問題。
“我先生為家里立下一個雷打不動的規(guī)矩:每天早上一定要一起吃早餐。不單單是因為吃早飯對人體的重要性,這也為我們的交流提供了好時機?!?/span>
早上是一天的開端,在吃早飯時看到孩子們的表情和氛圍就能大概推斷出他們的情緒。如果孩子狀態(tài)不好,作為父母需要表示關心,但是并不等于直接向他們提問,否則孩子會因為自己的小心思被發(fā)現(xiàn)而感到反感。
“這時,我會問跟這個孩子使用同一個房間的其他兄弟姐妹:‘他有什么苦惱嗎?’,通過和其他孩子聊天,就能對情緒出現(xiàn)問題的孩子有一定了解,然后再對癥下藥,效果往往很好。現(xiàn)在很多都是獨生子女的家庭,這時候,孩子的好朋友可以擔當同樣的角色?!?/span>
在跟孩子交流之前,多問問周圍的人,多了解孩子的情況,做好準備,這樣一來,也就不用聽孩子們抱怨“媽媽你什么都不懂”的話了。
全媽媽還告誡父母:在聽孩子說故事時,不要以大人的姿態(tài)直接作出評價。父母可以提出其他問題,或是同意孩子的做法,來誘導孩子將問題描述清楚。
其中一個兒子年幼時,曾問全媽媽:“媽媽,我參加班長競選,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全媽媽聽完后沒有急著否定孩子的想法,也沒有告訴他解決方法,而是問他:“你參加競選,其他同學都支持嗎?”以這種形式又提出其他問題,全媽媽就了解了孩子當時所處的狀況和人脈關系。
兒子后來又問:“其他競爭者太優(yōu)秀,自己獲勝的幾率很低,怎么辦?”
全媽媽沒有直接拿他跟競爭者做比較,而是引導孩子做自身分析,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這樣一來,他自己就能夠分析出競爭者的優(yōu)缺點,并在日后加以改正。由此可見,溝通的關鍵不是為了比較,不是為了評價,而是實際解決孩子遇到的問題。
長大的路上,需要明確的目標,需要成長的榜樣,為了讓孩子們開闊眼界、尋找榜樣,夫妻二人在假期里帶著孩子們,從美國一路南下,沿途參觀北美洲和南美洲著名人物的故居和紀念館。每次參觀完畢,都會在賓館里開討論會,讓孩子們發(fā)表看法?!伴L大以后要做大人物”的種子就自然而然地在孩子們的心靈里撒下了。
志存高遠,但也不固執(zhí)的給孩子劃定路線,在孩子們成長的道路上,全媽媽完全尊重他們的興趣與選擇,6個孩子最終都成了自己感興趣領域的頂尖人物。
孩子就像一棵小樹,在成長道路上,需要長輩澆水施肥、為他們遮風擋雨,但一味的呵護是不夠的,有經(jīng)驗的種樹人會知道,要定期的修剪枝杈,只有主干長直了,才能成才。同理,教育孩子時,最重要的還是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品質(zhì)和責任心,以德行成就自己、惠及他人。
▲全惠星女士與兒子合影
全媽媽常說“不止要培養(yǎng)孩子的才華,更要注重培養(yǎng)他的品格,讓他成為喜歡幫助別人的人?!?/strong>古時候,書生們總是一邊學習一邊思考,不是簡單的積累信息,更是在積累智慧、積累德望?,F(xiàn)在我們有太多出類拔萃、才華橫溢的人,卻少了很多能真正影響到周圍人的榜樣。全媽媽讓孩子志存高遠,讓孩子記得要做個“大人物”,這大人物的考核標準不僅僅是世俗的成就,更是自己內(nèi)在的德行,樂于行善也成了全媽媽一家的傳統(tǒng)。
有一次,三兒子洪柱的女兒找到全媽媽:“奶奶,我正在籌集艾滋病基金,請您幫忙捐些款吧?!?/span>
孫女第一次拜托,又是在做好事,全媽媽很高興,第二天就把錢匯了過去。之后不久,那孩子興奮地跟奶奶匯報:“奶奶,我已經(jīng)籌集到四萬美元了!”
當時,她還只是耶魯大學一年級的普通學生,能籌集那么多錢,其實很不容易。而且小姑娘可不只是參與者而已,她是募捐活動的發(fā)起人,從前到后的組織、宣傳,一件沒拉下。全媽媽知道后特別驕傲:其實在關照他人、幫助他人的同時,也是在鍛煉自己,這才是成功成才的最好方法!
作為父母
將那個小小生命帶到世界上
想給他世間最好的一切
想讓他成為人中龍鳳
一生幸福無憂
于是,父母忙著教他各種本領
教他各種人生道理
教他善良、美好
當你心懷陽光、這世界就滿滿希望
加油一起成長“日行1善”月捐計劃
通過持續(xù)性的捐贈行為
支持鄉(xiāng)村兒童教育發(fā)展
同時幫助城市孩子養(yǎng)成公益習慣
鍛煉青少年們的同理心、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