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老子樸素思想的代名詞。
修道,是學習、踐行老子思想,修公為付出,倡社會責任,踐社會道德,使民和生共生。修道,并非唆引大家步入宗教。也就是說,“道”非道教,這方面,尚需大家正確理解。
道教與老子,其思想價值與和行為目的是不一樣的。相對來說,在古代,道教是出世,是脫離塵世之清修,是追求絕對的精神自由和羽仙向往。而老子道學,是入世哲學。
從《道德經(jīng)》全書來看,老子反對“道華”之“虛”的遁世哲學。在政治輿論方面,老子也不和孔子一樣:“子不語怪、力、亂、神”,正因為老子有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且“及吾無身”,所以不顧個人安危,敢于維護真理,尋根社會矛盾,揭露時弊:“民之饑,是以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蓖瑫r,在針對奢侈腐敗的權(quán)貴勢力,老子也予直接抨擊:“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謂盜夸。”但對于勞苦百姓,老子又諄諄規(guī)導(dǎo):“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以及“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與“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的至理名言,均表現(xiàn)了老子崇高的人文情結(jié)與道德情懷。尚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及“知足知足常足矣”,成為了幾千年來膾炙人口的勵志絕唱。
《老子》哲學,是一本尋根求源、包羅萬象、傳播生存經(jīng)驗和予以謹覺告誡的生存實踐之學。且五千言里字字珠璣,至理玄真,樸素貼切,啟人至深。而且《老子》一書,對中華遠古時代的人文思想與實踐領(lǐng)域,無論是針對儒、墨、法、兵、縱橫等家的思想儲備,還是于民族生存實踐的經(jīng)驗指導(dǎo)方面,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故老子被中外文化、史界譽為“中華哲學第一人”。
在老子思想體系中,提倡了處弱、守靜、謙謹、善為與致虛(歸納為“無為”觀念)。但其中的“虛”,非其價值夙求的精神之虛,而是教人針對利益層面、即面對他人(社會)時的觀念、行為之淡然(淡欲)之虛懷,且教人們在做人處事的時候,去虛懷若谷與謙謹而行,如“慎終如始”與“大者宜為下”等,都是老子思想的入世情結(jié)與仁慈情懷。
莊子則不然,莊子之智巧,卻把老子對他者的淡欲虛懷篡改為自我現(xiàn)實的虛無觀,把老子的“無為”施行于社會價值的“不作為”(與楊朱近同),卻實際成為了與老子倡導(dǎo)的“天道”之付出的價值歸屬而相悖的“道華”之舉,演繹為脫離社會現(xiàn)實,少責任擔當,鐘情自由浪漫與悠閑自娛自樂的“消極之道”。
我們再從雙面看莊子意識:從維護自我角度,屬積極;針對社會角度,屬消極。司馬遷在《史記》中評述莊子很中肯:“皆空語無事實……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span>意思是莊子性格自由,喜好夸張浪漫,雖有才華,但“王公大人”不敢用。
而老子價值及目的是什么?是為民所思所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意思是把天道的“無為”(淡欲)收斂與淡然付出的公為精神傳播于世,社會矛盾(以及個人心理矛盾)就沒有了。特別在當今這樣一個物質(zhì)豐盈與人欲縱橫的時代,將其老子的樸素思想和價值介入,可謂是最恰當?shù)奈幕a益或得到的最健康的精神元素及免疫性能。于個人,心地平靜;于家庭,和睦融同;于鄰里,關(guān)系正常;于社會,和平安康;與加工產(chǎn)品,質(zhì)量厚實;于國際外交,謙和融通。所以說當今提倡老子回歸于國民文化之建設(shè),或說“學習老子思想智慧,提倡樸素現(xiàn)實主義”的價值規(guī)導(dǎo),或是夯實國民素質(zhì)基礎(chǔ),指導(dǎo)民意民生以及制止腐敗之根源等,無疑都有著最恰當?shù)默F(xiàn)實意義和未來社會健康發(fā)展的重大意義。(其實以德國為代表的北歐國家,在應(yīng)用老子思想方面遠比中國要理智、要地道,而且在德國,閱讀道德經(jīng)已成為一種時尚文化。為什么?值得國人去思考)。
相比之下,而莊子的清修行為,實際上走向了老子思想與價值體系的反面。其理還在:兩種意識形態(tài)與價值基點完全不同:莊子為華,老子為樸。樸華對立,互不融匯。于是,莊子其“華”的理念,盡管“以明老子之術(shù)”(司馬遷),盡管努力“修持”老子“道德”,但結(jié)果還是必然地走向了老子反面,最終也只能是趣味享樂于豪言壯語的文學藝術(shù)類屬。而老子的質(zhì)樸精神所推演出的,卻是飽含道德情懷與“樸素現(xiàn)實”的生存責任與經(jīng)驗之學。如果將他們的區(qū)別簡言道來,那就是:莊子惟自己,老子惟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