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上第二個系統(tǒng)提出并描述社會理想方案的是中國儒家的《禮記.禮運篇》。這里引用孔子的話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殘廢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予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惡其不出予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后來,康有為在注解《禮記.禮運篇》時說:“天下為公,一切皆本公理而已。公者,人人如一之謂,無貴賤之分,無貧富之等,無人種之殊,無男女之異。分等殊異,此狹隘之小道也;平等公同,此廣大之大道也。無所謂君,無所謂國,人人皆教養(yǎng)于公產。…….故外戶不閉,不知革兵,此大同之道,太平之世行之。
惟人人皆公,人人皆平,故能與人大同也”。中國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對“天下為公”、“大同之道”極為贊賞,他所創(chuàng)立的“三民主義”可以認為是對儒家大同社會理想的繼承和發(fā)展。為什么在他逝世之后,其墓志銘是“天下為公”四個大字,原因就在于此。
重視整體利益是與天下為公社會理想相對應的一種價值取向,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在其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優(yōu)秀的倫理理想。中華民族在歷史上以血緣為紐帶,以家庭為本位建立起國家。中國社會雖以家為本位,而又把國作為放大了的家。從根本上說,在道德上強調的是一種全局意識和整體精神,即為社會、為民族、為國的整體主義思想和愛國主義精神。從《詩經》中提出“夙夜在公”,《書經.周官》提出“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墨子》提出要“舉公義,避私怨”,直到賈誼《治安策》提出的“國耳忘家,公耳忘私”等,都不斷地強調著一種為整體而獻身的精神。正是在這種精神的影響下,范仲淹提倡“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文天祥認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顏元力求“富天下、強天下、安天下”;林則徐主張“荀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等,都顯示了強烈的為國家、為民族、為整體的獻身精神。也正是從國家利益和整體利益的原則出發(fā),在個人對他人,對社會的關系上,中國傳統(tǒng)道德強調先人后己、助人為樂,強調個人對社會盡責,強調自覺地為他人、為社會、為人群。這種整體主義思想和愛國主義精神,應當說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傳統(tǒng)區(qū)別于西方倫理道德傳統(tǒng)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和優(yōu)點。
當然,我們還應該看到,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中的整體主義思想和愛國主義精神,由于是在長期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形成的,所以又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過去時代的烙印,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例如,封建統(tǒng)治者往往用一姓王朝的利益代替國家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以及愛國精神也蘊涵著對君主的忠誠等。這些都是需要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予以批判繼承的。換句話說,當年孟子提出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顧炎武主張的將代表剝削階級的“國”與代表人民利益、代表社會安定的“天下”相區(qū)別的思想,至今仍有重要意義。
2、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和以和為貴的倫理思想
厚德載物出于《周易.坤卦.象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一個比喻的說法。意思是,大地的德性是博大寬厚,它負載著萬物,養(yǎng)育著萬物。人也應該仿效大地,培養(yǎng)一種寬厚寬容的精神。數千年來,中華民族正是以這樣一種獨特的倫理精神來鑄造自己的民族性格,塑造自己的民族形象的。“和為貴”是“厚德載物”的重要表現,也是其重要的思想基礎。它們共同孕育和構成了我們中華民族追求和諧,崇尚和平的傳統(tǒng)美德。
眾所周知,中國是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國家。在歷史上,漢族是由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春秋時期,主要是華夏族,到了漢代,又有戍族、狄族、夷族,等等。兩晉時代,有民族斗爭,但經過斗爭又走向了融合。在近代,漢族又和50幾個少數民族相互融合,和睦相處。中華民族內部團結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正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所謂“厚德載物”的體現。早在2500多年前的先秦時代,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墨子就提出了“非攻”即“國與國不相攻”的思想,反映了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中國歷代修長城,主要是為了防御外來侵略,而不是想打出去。這些也都體現了中華民族厚德載物的精神,并且受到了世界的稱譽。
16世紀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在自己的著作中無限感慨又不無敬佩地指出:“在這個幾乎有無數人員和無限幅員的國家,而各種物產又極為豐富,雖然他們有裝備精良的陸軍和海軍,很容易征服鄰近的國家,他們的皇帝和人民卻從未想過要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他們很滿足自己已有的東西,沒有征服的野心。在這方面,他們和歐洲人不同,歐洲人常常不滿足自己的政府,拼命貪求別人的東西”。另外,中華民族的厚德載物精神還體現在同世界人民友好相處,進行文化交流上。例如“張騫出使開‘絲路’”,“通亞非鄭和七下西洋”,“歷萬難唐玄奘印度取經”,“傳經鑒真東度扶桑”等等。
總之,厚德載物是我們中華民族在自己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一種獨具魅力的民族精神,它不僅表現在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相互融合、和睦相處上,而且也表現在與世界其他民族特別是鄰國民族的和平共處、友好往來上。誠如孫中山先生所說,愛好和平,“協(xié)和萬邦”、“親仁善鄰”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這種特別的好道德,便是我們的民族精神。我們以后對于這種精神不但要保存,而且要發(fā)揚廣大。
中國古代以“和”為最高價值。儒家提出的“和為貴”,即是中華民族厚德載物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現,也是其重要的思想基礎。《國語.鄭語》記述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之言:“夫和實萬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意思是,不同的事物相互為“他”,“以他平他”即聚集不同事物而達到平衡,這就叫和,這樣才能產生新事物。如果以相同的事物相加,是不能產生新事物的。春秋時齊晏子也強調和與同的區(qū)別,他以君臣關系為例:“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去其否”。這稱為和。如果“君所謂可”,臣亦曰可;“君所謂否”臣亦曰否,那就是同,而不是和了。晏子說“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老琴瑟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這是說,必須能容納不同意見,兼容不同觀念,才能使原來的思想“成其可”、“去其否”得到正確的結論。老子亦講和,《老子》四十二章:“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又五十五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這都肯定了和的重要性。在老子看來,“和”是萬物生衍生過程的本質規(guī)律,而且也是一條客觀規(guī)律。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堅持宣揚和的觀念。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弟子有若又說:“禮之用,和為貴”。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意義各自保持不同意見,但又能相互合作,不相沖突。“和為貴”則是對“和”的價值的肯定,肯定了“和”是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標。可以看出,在這里,儒家已明確地將“和”的思想引進了倫理道德的領域,用于處理人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孟子繼承和發(fā)揮了孔子的思想,他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這就是孟子著名的“人和”觀,它不僅為廣大人民所接受,而且在增強民族團結,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3、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天人合一的倫理思想和以人為本的思維方式。
人類生活在自然之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的關系如何,人應當怎樣對待自然是人類社會必須首先和著重解決的問題,也是歷來中國思想家們探討的一個根本問題。中國古代所論“天人合一”的“天”含義多樣,一般是指自然與自然的關系。總起來說,中國古代的天人關系說有兩大類型,一類是偏于強調統(tǒng)一的“天人合一”說,一類是偏于強調分別的“天人之分”說。
兩種學說中以“天人合一”說居主導地位。孟子最早提出“知性則知天”的天人統(tǒng)一思想,認為人性是天賦的,天與性相通,知性也就能知天。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數”說,宣傳人體結構與天體結構相副的“天人相類”的觀點。張載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題,強調天道與人性的統(tǒng)一。至于“天人之分”說,主要有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說法,含有征服自然的意思。再就是劉禹錫的“天人交相勝”說,認為天與人各有特殊功能,自然界的自然規(guī)律與人類社會的道德準則是不同的。應當指出,“天人合一”說,是側重于宣揚天人的統(tǒng)一,但并不排除天人的區(qū)別,而承認區(qū)別正是強調統(tǒng)一的前提。
關于人對自然的態(tài)度,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主要有三種學說。
第一,因任自然說。莊子說:“常因自然而益生”(《莊子.德充符》)意思是一切要順乎自然而不用人為地去補充營養(yǎng)。他又說:“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莊子.大宗師》)強調不可把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加在道上。莊子認為,自然界是和諧美好的,應當排斥一切人為,以免破壞自然狀態(tài)。
第二,控制自然說。與莊子不同,荀子強調人為的作用,他作《天論》云:“大天而思之,孰與物離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持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這里講的“制天”、“化物”、“理物”,就是主張治理自然,利用萬物以提高人類的物質生活。
第三,相互協(xié)調說。《易傳》提出,“乾道變化,各正其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這所謂的太和就是指自然界萬物并存并育,保持和諧的意思。在《易傳》中,儒家學者還提出了著名的“天人合德”的思想。《易傳》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所謂先天,是指自然變化未發(fā)生以前加以引導;所謂后天,指在自然變化發(fā)生以后隨順自然的變化,達到人與自然的相互協(xié)調。這是一個非常深湛的符合實際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以人為本是相對于宗教家以神為本而言的,也是我們中華民族認識和對待人與自然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鬃与m然承認天命,而懷疑鬼神。他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也。”(《論語.雍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提高道德覺悟,而不必求助于鬼神??鬃诱J為應該重視生的問題,而不必考慮死后的問題。他的學生季路問事鬼神。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并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孔子也不贊成祈禱。有一次他生病了,他的學生子路請禱,孔子說:“有諸?”子路對曰:“有之,曰禱爾于上下神祗”??鬃诱f:“丘之禱久矣”。(《論語.述而》)孔子對鬼神采取存疑態(tài)度,即不否定,又不肯定。認為人應該努力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而不必向鬼神祈禱??鬃舆@種思想觀點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深刻的。
以人為本的思想,后漢思想家仲長統(tǒng)講得最為鮮明。仲長統(tǒng)說:“所貴乎用天之道者,則指日月星辰以授民事,順四時而興功業(yè),其大略也,吉兇之詳又何取焉?...所取于天道者,謂四時之宜也,所一于人事者,謂治亂之實也……從此言之,人事為本,天道為末,不其然與?”(《全后漢文》卷八十九)在此提出的“人事為本”可以說是儒家人本思想最明確的表述。所謂以人為本,不是說人是宇宙之本,而是說人是社會生活之本。 佛教東來,宣傳靈魂不滅、三世輪回的觀點,一般群眾頗受影響,但是許多學者起而予以反駁,南北朝何承天著《達性論》,宣揚人本觀念。何承天說:“人非天地不生,天地非人不靈...安得與夫飛沉螺蠕并為眾生哉?至于生必有死,形滅神散,猶榮積落,四時代換,奚有于更受形哉?”這就否定了靈魂不滅,三世報應輪回的迷信。范縝著《神滅論》,提出形質神用學說,更徹底地反駁了神不滅論。
另外,在宋明理學中,不論是以張載為代表的氣本論,或是以朱熹為代表的理本論,或是以王陽明為代表的心本論,都不承認靈魂不滅,不承認鬼神的存在,而都肯定精神生活的價值。氣本論以天地之間的“氣”的統(tǒng)一性來論證道德的根據,理本論斷言道德原于宇宙本原“理”,心本論則認為道德倫理出于“本心”的要求。這些道德起源論未必正確,但是都擺脫了宗教信仰的色彩,其中包含著許多合理的因子。當然,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在其發(fā)展歷史上之所以沒有像西方那樣多次出現宗教狂熱,甚至發(fā)生宗教戰(zhàn)爭的重要原因之一。 4、在人與自身的關系上——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剛柔相濟的人生準則。
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在比較各個文明古國之后曾經說過:“只有黃河、長江流過的那個中華帝國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國家。”70多年前,英國著名學者,思想家羅素也這樣評論道:“中國與其說是一個政治實體,還不如說是一個文明實體---一個唯一幸存至今的文明??鬃右詠?,埃及、巴比倫、波斯、馬其頓、包括羅馬的帝國,都消亡了;但是中國以持續(xù)的進化生存下來了。它受到了外國的影響---最先是佛教,現在是西方的科學,但是佛教沒有把中國人變成印度人,西方科學也不會將中國人變成歐洲人。” 應該說,這都是一些既深思熟慮又切合實際的看法。人們不僅要問:中華文明為什么能夠“幸存”下來?中國為什么能夠成為“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國家”?答案之一,就是因為中華民族在自己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優(yōu)良的文化傳統(tǒng),特別是形成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而這種民族精神又引導著推動著中華民族歷史的發(fā)展。換言之,中華民族延續(xù)了五千年,屹立于世界的東方,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就是因為有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人所共知,中華民族素以勤勞勇敢著稱。而對于這一拼搏精神的歸納,成書于先秦時代的《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高度概括。所謂“健”,亦即剛健、能動之意;所謂“自強不息”,亦即積極向上、永不停止之意。這句名言,真真切切道出了我們民族堅韌不拔、永遠進取的精神特征。正是憑借這一精神,中華民族在自己的發(fā)展史上,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物質文明,也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精神文明,15世紀以前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并雄居世界300年。正是憑借這一精神,古代中國人在天文歷法、地學、數學、農學、醫(yī)學和人文科學的許多領域,都做出過獨特的貢獻,并通過西北方戈壁沙漠間的蜿蜒商路,南海和印度洋間的海上航線向西傳播,給歐亞大陸的文明帶去福音,李約瑟說使“全世界都認識到他們身受到的來自中國的恩惠”。特別是中國的造紙、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四大發(fā)明,曾經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也正是憑籍這一精神,即使在近代中國處于落后,挨打的情況下,眾多的炎黃子孫不曾失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用血肉之軀筑成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經過百年抗爭,又以巨人的姿態(tài)重新站立起來。正如江澤民同志在美國的思想庫哈佛大學的講演中所說:“我們的先哲通過觀察宇宙萬物的變化不居,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成為激勵中國人民變革創(chuàng)新,努力奮斗的精神力量。中國古代文明的發(fā)展,是中華民族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結果。
近百年來為了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境遇,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奮斗、奮發(fā)圖強的斗爭。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首先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他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國延續(xù)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并把中國建設成為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今天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我國人民堅定不移地實行改革開放,在現代化建設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進入了百年來發(fā)展最快最好的歷史時期。”
在中國古代的倫理思想中,與自強不息民族精神有密切聯(lián)系的是關于剛柔相濟的人生準則(即“為人之道”),并且儒道兩家均有所見、各自把握一端,對人們有較大影響。儒家強調人格獨立,重視“剛”的品德。孔子說:“剛毅木訥近仁。”剛毅,即具有堅定性。孔子弟子曾子也說:“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即是剛毅的表現。孔子肯定人人都有獨立的人格,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又贊揚伯夷,叔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即贊揚堅持獨立的人格??鬃?/b>更認為,為了實現仁德可以犧牲個人的生命,他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孟子進而提出:“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這所謂“有甚于生者”即義,其中包括人格的尊嚴。他舉例說:“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而死。呼爾而之與,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不受嗟來之食,即為了保持人格的尊嚴。堅持自己人格的尊嚴,這是剛健的最基本要求。
儒家把理想人格稱之為“圣人”、“仁人”,并認為其內涵是智、仁、勇三者的統(tǒng)一??鬃诱f:“知(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意思是,智者富有知識而不困惑,仁者泛愛眾而不憂慮,勇者果敢剛毅而不畏懼。《中庸》又說:“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并把智、仁、勇三者稱為“天下之達德”,即三種最主要的道德規(guī)范和品德。孟子還提出了大丈夫的人格標準,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的這一言論在歷史上產生了極為深遠的積極影響。
先秦時代,儒道兩家曾有過關于剛柔的論爭,即在為人之道上,儒家強調剛健有為,道家主張柔弱無為,從而構成了中國文化思想的兩個方面。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理論,又將它引進人生的層面,即老子認為,自然無為是“道”的特征,是天地萬物的自然規(guī)律,也是為人之道,亦即老子所說的“弱者道之用”,柔弱是“道”的作用。在《老子》五千言中,始終貫穿著柔弱無為的思想。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剛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老子還以水作比喻說明了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觀察自然,看到這樣的現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些現象都沒有人力和神力的作用,而是自然而然的。他又說:“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顯然,老子的“無為”,既不是無所作為,又不是強求妄為,而是“無為而無不為”,“以輔萬物之自然,不敢為”,即順應萬物的自然本性,按照自然規(guī)律辦事。這才是“無為”的準確含義。老子還從柔弱無為的思想出發(fā),提出了“三寶”說。其原話是:“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所謂“慈”即慈愛,有了它,才有勇氣。“儉”即儉樸,有了它,才能廣積財富。不敢作天下之先導,有了它,才能擁有眾多的人才而成就大業(yè)。老子認為這是人生的三寶,也是他所提倡的人格內涵的要點。 莊子沿著老子自然無為的人格價值說繼續(xù)前進,進一步提出了“逍遙游”的人生理論。根據《莊子.逍遙游篇》說:“逍遙”就是自由,就是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游”是達到這種境界的功夫。文章認為,社會倫理關系,即功、名、利、祿、權、勢、尊、位是束縛人的藩籬,人應回到自然中去。人與自然為一,與天地萬物一體就得到了“逍遙”(自由)。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與我并存,萬物與我合為一體,天人混沌不分。又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意思是,人應當追求世界萬事萬物的獨立自由,通過自我超越、超脫狹隘的日常人際是非價值觀,實現人與人的和諧相處。這是《莊子.逍遙游》的根本宗旨,也是他對老子自然主義人格理論的重大發(fā)展,正可謂“出于老子之言,又別為一宗”。 不難看出,儒道兩家的人格價值理論存在著很大差異,但又有互補性。儒家側重于協(xié)調,規(guī)范社會人際關系,提倡仁義,以道德品質為人格要素,以道德完善為人格主張目標。在人格價值追求上,偏重于求善,實現善的價值。道家側重于從規(guī)范天人關系的角度來確定理想人格的內涵和意義,主張以符合自然為前提,強調人格理想目標是追求主體與道的合一,從而達到人格絕對自由“逍遙”的境界。在人格價值追求上更重于求真,實現真的價值。顯而易見,如果將兩家會通,則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
馬克思認為,人們創(chuàng)造歷史,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而是在前人基礎上的創(chuàng)造。以上四個方面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優(yōu)秀倫理思想和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它們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珍貴遺產,而且也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正如英國大哲學家羅素所言:“中國文化的長處在于合理的人生觀。”也正如1988年1月全世界的諾貝爾獎得獎人在法國巴黎開會時發(fā)表的宣言中所說:“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當然,作為炎黃子孫,我們首先應當了解和熟悉我們中華民族的這些文化珍品,使之發(fā)揚廣大,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世界的精神文明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