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剛開始,頂尖雜志《自然》一篇最新論文在全球刷屏:劍橋大學科學家通過動物模型,發(fā)現(xiàn)酒精和其代謝產(chǎn)物乙醛會對造血干細胞造成顯著影響。全世界5.5%的癌癥發(fā)生和5.8%的癌癥死亡是酒精引起的,也就是說每18個癌癥里,就有一個是喝酒喝出來的。因為含酒精的飲品,無論紅酒,白酒,啤酒,藥酒,都是一級致癌物。
劍橋大學在自然雜志上的新成果首次證明,酒精可以專門“綁架”體內(nèi)干細胞,通過直接破壞其DNA結(jié)構、干擾DNA核苷酸重排,和形成DNA加合物,從而直接殺死干細胞,引發(fā)基因變異致癌,以及導致其他疾病。如下圖所示
這次劍橋大學的研究不僅揭示了酒精致癌最重要的一個致癌分子機制。同時還揭示,酒精還可以殺死干細胞,通過基因變異還會引發(fā)其他疾病。
研究者還特別指出,乙醛脫氫酶基因變異體主要是東亞人祖先的遺產(chǎn),因此有約30%的亞洲人這兩種酶(尤其是乙醛脫氫酶)不同程度先天不足,最主要就是我國人。
因而,酒精致癌中國人最受傷。
這些人最為顯著的表征就是沾酒臉就紅(這不是酒精過敏,而是乙醛集聚擴張血管的結(jié)果),被形象地稱為亞洲紅。
體內(nèi)上述兩種酶的含量多少決定了你的“酒量”。如何區(qū)分你缺乏哪種酶,其實喝點酒做個小實驗就知道了:
我同意論文里面的兩條:
一、酒精確實可以導致癌癥。
二、展示了酒精如何破壞干細胞的DNA,從而有助于解釋為什么飲酒會增加患癌癥的風險。
我有兩點不同意見:
論文的硬傷:
一、《自然》研究證據(jù)來源是實驗,實驗是給小鼠注射酒精,是用注射酒精來和人類喝酒做類比。
但是通過肌肉注射和通過消化道喝酒,這二者之間還是存在很大的差異,不一定能真實體現(xiàn)人體的酒精和酒的代謝情況。
二、注射的是酒精,而非分子結(jié)合狀態(tài)的酒。酒精不能等同于酒。
酒界宗師秦含章老先生1992年,參加法國首屆國際蒸餾酒學術會議,帶了國內(nèi)最有名的一款酒(我要保密,不能說出這個酒的名字),請法國的食品研究所化驗。結(jié)果化驗回來以后,法國人說,“老先生。您帶的這不是一瓶酒啊,這是一瓶毒藥?。 ?/p>
這就是思維方式的差別,每一種物質(zhì)不是孤立的存在的,例如中國傳統(tǒng)白酒中除了98%的成份是酒精,還含有1000多種其他物質(zhì)。
這就像中藥不等于和西藥一樣。
中藥里面的各種成分有君臣佐使,有協(xié)同拮抗作用,比如中藥有一味叫“黃連“中醫(yī)認為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從黃連里提取的西藥黃連素用于治療腹瀉。從中藥的清熱到止瀉,差距之大不可想象,作用很不相同。
白酒里面的1000多種物質(zhì)互相之間的作用還是未知的,所以不能簡單的把酒精等同于酒,尤其是中國傳統(tǒng)白酒。
因為已經(jīng)研究出傳統(tǒng)純糧固態(tài)發(fā)酵白酒中,具有抗癌癥、抗病毒和抗炎癥等活性功效的物質(zhì),有脂肽類地衣素、萜烯類化合物,以及白酒特征風味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質(zhì)的吡嗪類化合物。
國外相關文獻已經(jīng)證實,萜烯類化合物具有抗癌、抗病毒以及抗氧化的活性功效。
雖然傳統(tǒng)白酒中的1000多種物質(zhì)只占總量的2%-3%。,可關鍵就是這少數(shù),基因研究證明,人和猿猴的基因99%是一樣的,差距只有1%,差距之大不用說了吧。
最可怕的是酒精勾兌酒?。。。ㄇ煤诎暹@是重點)
1、酒精勾兌酒的酒精是直接添加的,是和動物實驗一樣的純酒精。
2、又直接添加了添加劑“乙醛”,“乙醛”正是致癌的關鍵物質(zhì),這等于是雙重致癌因素。
酒精在體內(nèi)是通過嚴格的代謝過程分解的。乙醛是在這條代謝途徑的中心,也是最弱的一環(huán)。如果乙醛沒有被迅速分解,在細胞中積累,容易破壞DNA會導致癌癥。
直接添加酒精+乙醛=雪上加霜?。?!
總 結(jié):
作為一般民眾來說,看介紹這種研究的文章目的是從中得出如何修正自己的生活習慣的建議,這項研究給我們的建議是無論是誰,在飲酒上都要慎重,特別是喝酒臉紅的人。
酒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喝酒不是不可以。
但要把握幾點:
一是少喝酒
二是喝好酒,堅決不喝酒精勾兌酒
三是喝酒時要注意補充營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