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封建帝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在駕崩之后會得到一個專屬的謚號,有的還會有廟號,以此來評價他們的一生。比如大漢的一代雄主劉徹,他的謚號是“孝武皇帝”,廟號是“世宗”。早期的廟號只有少部分非常杰出的皇帝才可以擁有,到了后來才成了皇帝“人手一個”的標(biāo)配。無論是謚號還是廟號,都是帝王駕崩之后才會有的,二者的區(qū)別在于謚號是評價是非功過的,廟號則是入宗廟后的名號。
區(qū)分二者最簡單的辦法有兩個:其一,謚號都是“某某帝”,廟號都是“某某宗”,少數(shù)開國皇帝的廟號是“某某祖”;其二,隋朝及其以前的帝王,大多稱謚號,唐朝及其以后的帝王大多稱廟號,除個別被奪位沒有廟號的(如建文帝朱允炆)。
一般來說,謚號會根據(jù)后世之君的個人意愿進行各種各樣的調(diào)整,有的中謚變惡謚,有的則會加謚。可廟號一旦定了下來,基本上是不會再做修改的。但是明朝的一代雄主朱棣,廟號楞是被后人給修改了。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初封燕王,通過發(fā)動“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朱棣一生勵精圖治,修編《永樂大典》、派鄭和下西洋、五次御駕北征蒙古,是一位文治武功都非常優(yōu)秀的帝王。說起朱棣,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他是“明成祖”,然而在明朝以前的廟號之中,只有開國皇帝才稱“祖”,比如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以及明太祖朱元璋。
事實上,朱棣駕崩之后,他的廟號也只是中規(guī)中矩的“明太宗”,和唐太宗、宋太宗這樣的第二代帝王一樣。為何朱棣的廟號會從“太宗”變成“成祖”呢?這件事還得從百年之后說起。
正德十六年(1521年),貪玩的正德皇帝朱厚照駕崩,沒有子嗣的他留下遺詔:“朕疾彌留,儲嗣未建,朕皇考親弟興獻王長子厚熜年已長成,賢明仁孝,倫序當(dāng)立,已遵奉祖訓(xùn)兄終弟及之文,告于宗廟,請于慈壽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廟?!?/span>
這位被正德皇帝選中的皇位繼承人,是他還只有15歲的堂弟朱厚熜,也就是后來的嘉靖帝。在禮法大于天的封建時代,由藩王入統(tǒng)的皇帝以何種身份繼位是很重要的。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古代帝王膝下無子的情況多了去了,他們要么把皇位傳給弟弟、要么把皇位傳給侄子。雖然不是自己的兒子,但再怎么說也是一家人。
嘉靖帝即位之后,與大臣們因為這一問題產(chǎn)生了分歧。大臣們都認為,嘉靖帝應(yīng)該認自己的伯父孝宗皇帝為皇考,也就是法統(tǒng)上的親爹。而嘉靖帝的生父興獻王,雖然是生物學(xué)上的父親,但名義上只能稱皇叔。
嘉靖帝白撿個皇位卻要因此給自己換個爹,正值叛逆期的他自然是不愿意的。他始終堅持該怎么叫就怎么叫,伯父就是伯父,親爹就是親爹。但是大臣們團結(jié)起來,非得讓年輕的皇帝聽他們的,跟先帝正德由堂兄弟變?yōu)橛H兄弟。
圍繞這一問題,嘉靖帝與文武百官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禮法之爭,史稱“大禮議之爭”。在皇權(quán)被強化的明朝,年輕的皇帝憑借一己之力爭贏了群臣,保住了自己的親爹。但這并不能讓嘉靖帝滿意,自己當(dāng)了皇帝,父親的謚號怎么能還只是一個王呢?雖然他在世之時沒有當(dāng)過一天的皇帝,但追封一個皇帝的謚號還是可以辦到的。于是乎,君臣之間又開始圍繞這一問題爭論,帝王術(shù)越來越老道的嘉靖帝輕松的讓大臣們妥協(xié)了。
嘉靖三年(1524年),朱厚熜為自己的父親上尊號“皇考恭穆獻皇帝”,兩年后“奉安恭穆獻皇帝神主于世廟”。注意,此時嘉靖帝還沒有把自己的父親抬入太廟,只是另起一座世廟供奉。
時間轉(zhuǎn)眼來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嘉靖帝一想,自己的父親都追封為帝了,為什么不走完最后一步將神主供奉進太廟?已經(jīng)完全把控朝政的嘉靖帝為父親上廟號為“睿宗”,準(zhǔn)備將神主從世廟遷進太廟。
但此時他遇到了一個問題,太廟的位置滿了。如果想把“睿宗”遷進太廟,就必須先從太廟里面挑一個關(guān)系離得最遠的遷出來。
朱元璋身為太祖高皇帝,自然是不在考慮范圍之內(nèi)的,那么太宗朱棣就難免要被遷出太廟了。但是朱棣文韜武略為子孫打下這江山,將大明的皇位由朱標(biāo)一脈搶到了自己這一脈,他的牌子也是不適合搬出來的。但是為了讓他繼續(xù)待在太廟,嘉靖帝便索性給他改了個廟號,稱“成祖”,成為了和太祖并列的地位。成祖之后,那就只能將洪熙皇帝仁宗朱高熾的神主遷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