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古代西方人最喜歡中國的兩樣東西,一是瓷器,一是絲綢,而后者更是被德國著名地理學家李?;舴矣靡怨诿饔蛏搪?,即人們熟悉的“絲綢之路”(1877年首次提出,后為世人所公認)。中國絲綢走向世界大約在秦漢時期,在西方,它被稱為“賽里斯”(希臘文),當時的羅馬貴族婦女都以穿上這種高貴典雅的中國絲織衣裙為榮,以至于絲價竟與黃金價格相等,絲綢也成為羅馬帝國最知名的奢侈品之一。在豐厚利潤的驅(qū)使下,商人們競相前往中國販運絲綢及其他物品,這條貫穿西域的“絲綢之路”也由此繁榮一時。
——由于古代交通落后,長途販運物品利潤高,但風險也極大。以路程而言,當時的這條陸上商路從中國長安(今西安)出發(fā),經(jīng)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穿越帕米爾高原,然后通往土耳其或伊拉克、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最終才達到羅馬帝國。唐中期后,由于受到中亞國家崛起并控制商路等因素的影響,陸上“絲綢之路”也幾度中斷而日漸衰落,最終埋沒在無邊的黃沙之中。
——陸上“絲綢之路”興盛的同時,海上也有一條“絲綢之路”通往世界。在前者不斷衰落的過程中,隨著國內(nèi)造船及航海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海上的貿(mào)易商路逐漸上升為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據(jù)《新唐書》記載,當時東南沿海有一條通往東南亞、印度洋北部諸國、紅海沿岸、東北非和波斯灣諸國的海上航道,即所謂“廣州通海夷道”,這大概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
——一般認為“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發(fā)展于隋唐時期,具體而言,有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主線路。由于距離較近,中日兩國通過海路交往十分便利,傳說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藥,曾派徐福率領(lǐng)童男、童女、船員、百工等數(shù)千人東渡日本,但船隊出發(fā)后杳無音信,有一說法是到了日本,所以日本至今仍有尊祀徐福為“蠶神”的做法。唐朝時期,日本遣唐使和僧侶頻繁往來中國,中土物品包括絲綢也都大量從海上運往日本,如今的奈良(當時日本國都)正倉院儼然成為保存中國唐代絲織品的寶庫,其中的很多絲織品即使在大陸也很難見到。直到明清時期,日本仍把從中國開往長崎貿(mào)易的商船稱之為“唐人船”,而這些船大多從江浙出發(fā),順風三日(一般七天)即可抵達日本,并在次年春天順風返航。
——另外一條商路則以廣州為起點,以南海為中心,其間途經(jīng)百余國,全長共兩萬八千里.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國際航線。當時的廣州港,“大舶參天”、“萬舶爭先”,唐代詩人劉禹錫驚嘆之余,曾留下“連天浪靜長鯨息,映日帆多寶舶來”的詩句。以貨物論,這條海上商路往外輸出的主要商品是絲綢、瓷器、茶、銅鐵器四大宗,往回輸入的則主要是香料、花草等供宮廷賞玩的奇珍異寶。除中國人出海經(jīng)商外,當時匯集廣州的各國外商也很多,甚至出現(xiàn)了集中的僑居地(即所謂“蕃坊”、“蕃市”、“蕃學”等),堪稱“蕃漢萬家”。開元二年(714年),朝廷在廣州設(shè)立市舶使,由專門的官員負責管理來華船只及關(guān)稅等問題,由此可見當時的對外貿(mào)易之繁榮。
——宋朝以后,由于游牧民族不斷肆虐南下,北方商路完全斷絕,而正因為如此,海上商路也變得愈為重要。這一時期,泉州逐漸取代廣州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元代由于蒙古人的關(guān)系,對外交往更為廣泛,當時與中國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海外國家及地區(qū)有220個左右,數(shù)量上遠超唐宋。宋元時期出口的貨物大體不變,進口的貨物則主要有寶物(如象牙、犀角等)、香貨(如沉香、檀香等)、木材、皮貨、雜物等八大類。
——明朝初年,為防止殘余反對勢力與外人勾結(jié),朱元璋宣布實行“有貢舶即有互市,非入貢即不許其互市”及“不得擅出海與外國互市”的政策。不過,這一政策也有例外,即準許非朝貢國家船舶前往廣東貿(mào)易,并由廣州市舶司進行管理。及至明成祖時期,明朝政府開始主動組織大規(guī)模的航?;顒樱@就是歷史上的“鄭和下西洋”。1405年至1431年間,在鄭和的率領(lǐng)下,明朝官方船隊七次南下西洋,一路上到過亞洲、非洲39個國家和地區(qū),最遠到達非洲麻林地(今坦桑尼亞的基爾瓦·基西瓦尼)。
——“鄭和下西洋”堪稱中國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大壯舉,每次出訪時,船隊檣櫓如云,云帆蔽日,數(shù)萬人馬如同出征,說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混編艦隊,也不為過。據(jù)《明史》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今151米),寬十八丈(今62米),“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寶船分四層,船上9桅,掛12帆,錨重上千斤,每次起航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出海。毫無疑問,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雄偉的海船。
——明成祖之所以要派鄭和下西洋,一方面是為了對外商貿(mào)與交流,另一方面也有宣示國威的政治用意(另一說是尋找逃往南洋的建文帝)。和之后達·伽瑪、哥倫布、麥哲倫等著名西方航海家相比,“鄭和下西洋”的規(guī)模更大、船只更多、人員更眾、時間更久,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qū)。
——在明朝官方的作用下,李約瑟認為明代已有大帆船(非鄭和船隊)到過非洲南端的厄加勒斯角并進入過大西洋水域。這一經(jīng)歷,對后來達·伽馬繞過非洲好望角并開辟歐洲到印度的海上航線及對麥哲倫的環(huán)球航行都具有先導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開始于秦漢的“海上絲綢之路”,到明朝已達高峰。
——清朝以后,為禁止并截斷東南沿海的抗清勢力與海外的聯(lián)系,清廷先后于順治十二年(1655年)、十三年(1656年)、康熙元年(1662年)、五年(1666年)、十四年(1675年)五次頒布禁海令,禁止商民出海貿(mào)易。直到1683年清軍攻占臺灣后,康熙皇帝才接受東南沿海的官員請求,停止了清前期的海禁政策。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正式開放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四省沿海為通商貿(mào)易地點,并在廣州、漳州、寧波、云臺山設(shè)立四個海關(guān),此即“四口通關(guān)”時期。盡管海禁已開,但康熙并不鼓勵國人出海與西方貿(mào)易,在他看來,“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后中國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下令關(guān)閉寧波、漳州、云臺山三地口岸而只保留廣州一地口岸,此即“一口通商”時期。
——與中國異曲同工的是,東鄰日本在德川幕府的統(tǒng)治下也下達了類似的“禁海令”,日本人海外航渡即以死罪論處,由此中日間的交往日漸稀少,官方更是斷絕往來。不過,中日兩國并非完全斷絕對外商貿(mào)交往,如中國在廣州實行“十三行”制度一樣,日本也只開放長崎一地供中國及荷蘭商人前來貿(mào)易。在種種限制下,由東亞人(包括中國與日本)主導的海外貿(mào)易開始日趨衰弱。
——另一方面,盡管廣州實行的是“一口通商”,但與各國的進出口貿(mào)易依舊逐年增長。從乾隆末年到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前,英國在廣州的貿(mào)易增加了八成,而美國則幾乎增長了三倍,中方收入也由1792年的白銀1300多萬兩增至1837年的5500多萬兩。當時的廣州,由于海外貿(mào)易的存在而呈現(xiàn)出極繁榮的景象,英國商人威廉·??司驮袊@說,“珠江上船舶運行的忙碌情景,就像倫敦橋下的泰晤士河。不同的是,河面的帆船形式不一。在外國人眼里,再沒有比排列幾英里長的帆船更為壯觀了?!?830年,在對曾往廣州進行貿(mào)易的商人進行調(diào)查后,英國議會也得出結(jié)論:“廣州的生意幾乎比世界其他一切地方都更順利?!?/p>
——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五口通商的逐步放開,上海逐漸取代廣州成為中國對外貿(mào)易的中心,中外航路由此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在當下這樣一個全球化的年代里,對外貿(mào)易在各國經(jīng)濟中都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以此為契機,中國與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重續(xù)當年“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來源: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