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宋元襄樊鏖兵五年:決定南宋生死存亡的大決戰(zhàn)

    早在窩闊臺滅金的過程中,蒙古貴族就已展開了對南宋的侵掠。但由于江南人民的奮起反抗,直到1271年元朝建號時,南宋王朝依然偏安在江南。不過,這時的南宋小朝廷已經日益衰朽,兵疲財潰,勢在滅亡了。襄樊之戰(zhàn)是南宋與蒙古之間的一場決定生死存亡的重要戰(zhàn)爭,也是元朝統治者滅亡南宋統一中國的一次重要戰(zhàn)役,對南宋而言,襄樊失守,長江中上游門戶洞開,南宋的防御體系被突破,長江天險已經不能阻擋元軍的前進;對元朝而言,占領襄樊,元軍乘勝自兩湖長驅南下,加速了元朝統一中國的進程。要完整認識這段歷史,就應尋根溯源,從戰(zhàn)爭入手,深入分析其勝敗原因,以之為鑒明得失。
    一、襄樊之戰(zhàn)的背景
    1234年當蒙古借助南宋的力量滅亡金朝后,并沒有按照原來的協議把黃河以南的土地交給南宋。同年南宋軍隊發(fā)起了所謂的“端平入洛”之戰(zhàn),北上收復汴京等地,宋軍在軍事上未做充分準備,糧食有不繼,狼狽敗回,這次戰(zhàn)爭揭開了蒙古與南宋戰(zhàn)爭的序幕。接著蒙古軍隊橫掃大西南,當吐蕃、大理相繼歸附蒙古之后,除東邊的大海外,蒙古已從南、北、西三面對南宋構成戰(zhàn)略包圍。
    此時蒙古統治者認為攻宋時機已經成熟,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兵分三路攻宋。在1259年,蒙哥在進攻合州釣魚城時被宋軍炮石擊中,死于軍中。蒙軍敗退。此時忽必烈軍事上也陷入了困境,同時為了北歸爭奪汗位也無意南征。而此時南宋宰相賈似道督大軍援鄂,不敢戰(zhàn),使人求和,許稱臣,劃江為界。忽必烈借機罷兵北歸。南宋與蒙古在江淮一帶保持對峙局面。
    忽必烈時期,對宋戰(zhàn)爭的進攻重點改為襄樊,實現了由川蜀戰(zhàn)場向荊襄戰(zhàn)場的轉變。南宋襄樊地處南陽盆地南端,襄陽和樊城南北夾漢水互為依存,跨連荊豫,控扼南北。所謂“西臨關陜,可以召將士;北距三都,可以遣救援”。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軍隊的邊陲重鎮(zhèn)。咸淳三年(1267年)南宋降將劉整進策說:“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家,不算正統。”劉整還向忽必烈進獻攻滅南宋策略,先攻襄陽,撤其捍蔽,他認為南宋如果“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得”劉整的“攻宋方略,宜先從事襄陽”的建議為忽必烈所采納,宋元戰(zhàn)爭進入了元軍對南宋戰(zhàn)略進攻的新階段。
    二、襄樊之戰(zhàn)過程及結果
    1261年潼川安撫使、知瀘州軍州事劉整以瀘州十五郡叛宋降于蒙古,忽必烈以劉整為督元帥。1262年兀良合臺子阿術統領南征蒙、漢諸軍。在忽必烈結束汗位之爭,穩(wěn)定內部之后,又把注意力集中到南方。 忽必烈根據劉整的建議,開始實施對襄陽的戰(zhàn)略包圍。王夫之有一段分析,有助于衡估襄、樊的軍事地理價值:“江東之險在楚,楚之險在江與漢之上游。恃大江者非恃,棄上游者棄其所依”正如元將郭侃所說:“宋據東南,以吳越為家,其要地荊襄而已。今日之計,當先取襄陽。而直趨臨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功自平?!痹姀闹猎迥辏ü?268年)起全力以赴攻襄、樊,動員了十萬以上的兵力,每年在襄、樊消耗的軍費約為全部財政收入的一半。其主要戰(zhàn)略部署分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建立陸路據點,作為攻宋的根據地。早在1261年夏,忽必烈根據劉整建議,遣使以玉帶賄賂南宋荊湖制置使呂文德,請求在襄樊城外置榷場,呂文德應允。蒙古使者以防止盜賊、保護貨物為名, 要求在襄樊外圍筑造土墻,目光短淺的呂文德竟然同意。于是蒙古人在襄樊東南的鹿門山 修筑土墻,內建堡壘,建立了包圍襄樊的第一個據點。咸淳四年(1268年),蒙將阿術在襄樊東南鹿門堡和東北白河城修筑堡壘,切斷了援襄宋軍之路。咸淳六年(1270年), 蒙將史天澤在襄樊西部的萬山包百丈山筑長圍,又在南面的峴山、虎頭山筑城,連接諸堡,完全切斷了襄陽與西北、東南的聯系,并建立起長期圍困襄樊的據點,使襄陽與外界的聯系完全中斷,襄樊成為一座孤城,至此,元軍完成了對襄陽的全面包圍。

    其次,建立水軍,尋求制服南宋的戰(zhàn)術優(yōu)勢。咸淳三年(1267年)秋,阿術率軍攻打襄陽,俘人略地而歸,宋軍乘蒙古回軍之際,在襄陽以西的安陽灘派水軍扼其歸路,然后派騎兵直沖其陣,蒙古軍隊大亂,都元帥阿術墜馬,險些被宋軍活捉。蒙將懷都選善識水性的士卒泅水奪得宋軍戰(zhàn)艦,其余將領奮勇拼殺,才將宋軍擊退,轉敗為勝。安陽灘之戰(zhàn),蒙古軍隊雖然打敗了宋軍,但卻暴露出水軍不占優(yōu)勢的弱點。咸淳六年(1270年),根據劉整與阿術的建議,忽必烈命劉整造戰(zhàn)船,習水軍,以圖進取襄陽。劉整遂造船5000艘,日夜操練水軍,又得到四川行省所造戰(zhàn)艦500艘,建立起一支頗具規(guī)模的水軍,從而彌補了戰(zhàn)術上的劣勢,為戰(zhàn)略進攻準備了必要條件。
    宋咸淳四年(1268年)九月,忽必烈命劉整、阿術等率軍圍困襄陽和樊城(今湖北襄樊),從此襄、樊軍民開始了長達五、六年之久的襄樊保衛(wèi)戰(zhàn)。而從咸淳四年蒙軍筑鹿門堡、修白河城到咸淳六年(1270年)完全包圍襄陽,蒙古軍隊已處于戰(zhàn)略上的優(yōu)勢,南宋 政府為挽救危局,進行了反包圍戰(zhàn)與援襄之戰(zhàn),從而揭開了襄樊之戰(zhàn)的序幕。
    早在咸淳三年(1267年)冬,南宋政府就曾任命呂文煥知襄陽府,兼京西安撫副使。次年十一月,為打破蒙軍鹿門、白河之圍,呂文煥命襄陽守軍進攻蒙軍,但被打敗。宋咸淳五年(1269年)三月,宋將張世杰率軍與包圍樊城的蒙軍作戰(zhàn),又被阿術打敗。七月,沿江制置使夏貴率軍救援襄陽,遭到蒙古軍與漢軍的聯合伏擊,兵敗虎尾洲。接著蒙古軍在襄、樊四周修城筑圍,封鎖漢水,控扼水陸要沖;同時造戰(zhàn)船,練水軍;并屢敗南宋援軍。襄樊被困三年,但賈似道卻一直對宋度宗封鎖消息,甚至有敢說蒙軍攻宋的就被貶職也有被借故殺掉的。咸淳六年,李庭芝任京湖安撫制置使,把督師解圍視為當務之急。范文虎致書賈似道,表示自己將兵數萬就能解圍,但希望不聽命于制置司,成功后就能歸功于太師。賈似道就讓范文虎獨領一軍,從中制肘。從此范文虎不受李庭芝節(jié)制,只聽命于賈似道,牽制束縛了李庭芝的救援行動。范文虎只肯用獻媚效忠,而無意用生命效忠,他在蒙古軍隊包圍圈外圍扎營,偶爾截擊一下蒙古的的巡邏部隊,大部分時間都在歡宴享樂。
    咸淳六年(1270年)春,呂文煥出兵襄陽,攻打萬山堡,蒙軍誘敵深入,乘宋軍士氣衰退,蒙將張弘范、李庭反擊,宋軍大敗。九月,宋殿前副都指揮使范文虎率水軍增援襄陽,蒙軍水陸兩軍迎戰(zhàn),大敗宋軍,范文虎逃歸。咸淳七 年(1271年),范文虎再次援襄,蒙將阿術率諸將迎擊,宋軍戰(zhàn)敗損失戰(zhàn)艦100余艘。這一時期,宋蒙兩軍雖然在襄樊外圍進行了長達3年的爭奪戰(zhàn),但因蒙軍包圍之勢已經形成,不但南宋援襄未能成功,而且襄樊城中宋軍反包圍的戰(zhàn)斗也不可能勝利,宋軍只好困守襄陽,敗局已定。
    襄、樊長期被圍斷援,供餉困難。而宋度宗和權相賈似道卻無心援救。咸淳七年十一月(1271年),蒙古建國號為元,加緊對襄、樊的進攻,并對樊城發(fā)動總攻,襄樊之戰(zhàn)正式開始。三月,阿術、劉整、阿里海牙率蒙漢軍隊進攻樊城,攻破城廓,增筑重圍,進一步縮小了包圍圈,宋軍只好退至內城堅守。四月,南宋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移駐郢州(今湖北鐘祥),招募襄陽府(今湖北襄樊市)、郢州(今湖北鐘祥縣)等地民兵3000余人,于襄陽西北清泥河修寨造船,募民兵,并利用襄陽西北的清泥河以輕舟百艘裝滿兵甲物資,派總管張順、路分鈐轄張貴率領都統制救援襄陽。二張率輕舟百艘,士卒3000人及大批物資出發(fā),五月,救援戰(zhàn)斗開始,二張率舟師在高頭港集結船隊,把船連成方陣,每只船都安裝火槍、火炮,準備強弓勁弩,張貴在前,張順在后,突入元軍重圍。船隊到達磨洪灘,被布滿江面的蒙軍船艦阻住,無法通過。張貴率軍強攻,將士一鼓作氣,先用強弩射向敵艦,然后用大斧短兵相接,沖破重重封鎖,元軍被殺溺而死者不計其數,又轉戰(zhàn)一百二十余里,于五月二十五日抵達襄陽,時襄陽被困已有5年之久。激戰(zhàn)中,張順犧牲,幾天以后,襄陽軍民在水中得到他的尸體,襄陽軍民懷著沉痛敬佩的心情安葬了張順,并立廟祭祀。 外援船的到來,極大的鼓舞了襄、樊軍民,但在元軍嚴密封鎖下,形勢仍很嚴峻。張貴入襄后,派人潛回郢州,聯絡郢州的殿帥范文虎,約定南北夾擊,打通襄陽外圍交通線,原計劃范文虎率精兵5000駐龍尾洲接應,張貴率軍和范文虎會師。但范文虎卻于會師前兩天退屯三十里,而元軍得知消息后,迅速占領龍尾洲。當張貴按約定日期率兵3000順漢水而下,檢點士兵時,發(fā)現少了一名因犯軍令而被鞭笞的親兵,張貴判斷計劃已經泄露,于是他果斷地改變了秘密行動,乘夜突圍。元軍中阿術、劉整得知張貴突圍,派數萬人阻截。張貴邊戰(zhàn)邊行,接近龍尾洲,在燈火中遠遠望見龍尾洲方向戰(zhàn)艦如云,旌旗招展,以為是范文虎接應部隊,舉火曉示,對方船只見燈火便迎面駛來。等到近前,才發(fā)現來船全是元軍,宋元兩軍在龍尾洲展開一場遭遇戰(zhàn),宋軍因極其疲憊,戰(zhàn)斗中傷亡過大,而元軍則以逸待勞,張貴力不能支,被元軍俘獲,不屈被害,元軍派4名南宋降卒抬著張貴尸體曉示襄陽城中,迫使呂文煥投降,呂文煥殺掉降卒,把張貴與張順合葬,立雙廟祭祀。從此,襄、樊與外界中斷聯系。

    咸淳八年(1272年)元軍開始進攻樊城。樊城與襄陽隔江對峙,襄樊守將呂文煥以鐵索橋連接二城以相互聲援,元軍認識到若取襄陽必先取樊城,因而對樊城發(fā)動猛攻,取得該城外郭,宋軍退入城內,繼續(xù)抵抗。咸淳九年(1273年)初,元軍分別從東北、西南方向進攻樊城,忽必烈又派遣回回炮匠至前線,造炮攻城。元軍燒毀了樊城與襄陽之間的江上浮橋,使襄陽城中援兵無法救援,樊城完全孤立了。劉整率戰(zhàn)艦抵達樊城城下,用回回炮打開樊城西南角,進入城內。南宋守將牛富率軍巷戰(zhàn),終因寡不敵眾,牛富投火殉職,偏將王福赴火自焚,樊城陷落。 樊城失陷以后,襄陽形勢更加危急。呂文煥多次派人到南宋朝廷告急,但終無援兵。襄陽城中軍民拆屋作柴燒,陷入既無力固守,又沒有援兵的絕境。咸淳九年(1273年)二月,阿里海牙由樊城攻打襄陽,炮轟襄陽城樓,城中軍民人心動搖。元軍在加緊攻城的同時,展開攻心戰(zhàn),威脅說如果宋軍不投降,攻下城池后將把兵民全部殺死,同時又派出元朝的平章政事阿里海牙親自喊話招降。1272年2月,呂文煥打開城門投降。襄樊戰(zhàn)役宣告結束。當時南方人民為了保家衛(wèi)國,不畏強暴,欲血奮戰(zhàn),許多壯烈事跡可以和四川軍民的的抗元斗爭媲美。襄、樊這一軍事重鎮(zhèn)的陷落,決定了南宋滅亡的命運。
    三、襄樊之戰(zhàn)勝敗的原因
    宋元襄樊之戰(zhàn)經過長期較量,終于以元勝宋敗結束,蒙元的勝利,在于戰(zhàn)略上處于主動地位,建立了包圍襄樊的堡壘,以逸待勞,又注重彌補戰(zhàn)術上的不足,制造戰(zhàn)船,訓練水軍,在裹樊戰(zhàn)役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宋朝統治者不重視邊備,將帥軟弱無能,呂文德見利忘義,使蒙古軍隊占據了襄陽有利地位,在反包圍戰(zhàn)過程中,因將帥不和、步調不一等原因犯了一系列戰(zhàn)術錯誤??梢哉f元勝宋敗有著深刻的原因。
    (一)從兩國的政治方面來看:蒙古處于上升時期,而同一時期的南宋政權的統治卻十分腐朽。
    此時,蒙古處于上升時期。1260年忽必烈繼承大汗位,以開平(今內蒙古自治區(qū)自治區(qū)多倫縣境)為上都,燕京為中都,后稱大都,1271年定國號為元。蒙古族自成吉思汗統一以來,經過一段歷史時期的發(fā)展,至此已經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
    元朝自統一后實力大大增強,其統治者在其實力的基礎之上,開始不斷實現其更遠大的抱負。主要的表現就是統一全國,蒙古于1227年滅掉了西夏,1234年滅掉了金,1253年吐蕃也歸降了蒙古,1255年蒙古又徹底征服了大理,并不斷地對南宋發(fā)動咄咄逼人的攻勢,蒙古在政治上處于上升時期,一系列的勝利也使蒙古熱衷于對外掠奪擴張。 尤其是在1271年忽必烈建元之后,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改革蒙古舊制,實行漢法,加強中央集權等等。這些措施很快就使元朝恢復了正常的統治秩序,而且元朝對人民的賦役剝削限制在一定的數額之內,較之前此的黑暗混亂是一大進步。忽必烈也很重視社會生產的恢復和發(fā)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的措施,立司農司,墾荒屯田,興修水利,限制抑良為奴,等等。在他統治期間,社會經濟逐步恢復,有些地區(qū)有所發(fā)展,邊疆地區(qū)得到開發(fā),出現了“戶口增,田野辟”的景象。這些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元朝政權在總體上是取法于中原前代王朝的體制,與中原的封建經濟基礎基本上是相適應的。 而同一時期的南宋政權的統治卻十分腐朽。南宋國內,皇帝如同傀儡,權臣把持朝政,軍備廢弛,財政窘迫,階級矛盾尖銳。
    1、統治集團的腐朽。 南宋大敵當前,兵虛財潰,皇室、貴族、官僚集團卻還在侈靡揮霍,縱情聲色,一天天爛下去。
    南宋后期,物價高漲,民不聊生?;适摇①F族卻囤積大批糧食財物,恣意揮霍。1262年,臨安城中缺糧,饑荒嚴重。知臨安府馬光祖請見榮王與芮(度宗生父,理宗弟。),連去三次,說現在人民都要餓死,請榮王拿出一些糧食“以收人心”。榮王拒絕,撒謊說他倉庫空虛,馬光祖當面拿出證據,說某倉還有幾十萬石。榮王無話可對,勉強答應拿出三十萬石。榮王是皇室貴族的一個代表。在“民饑欲死”的年代,皇室貴族正是這樣不顧人民死活,囤積居奇。
    理宗時賈似道當政時期,朝內外官僚機構空前龐大腐敗,甚至遠遠超過了北宋仁宗時的狀況。
    賈似道當權誤國,大批阿諛求利的官員,卻稱頌他是周公再世。
    1256年考試進士,江西廬陵人文天祥考中狀元。文天祥在考卷中,深刻揭露了士大夫教育子弟追求功名利祿的狀況。 士大夫騙取名利,也教育子弟們唯利是圖。宋代以科舉取士命官,朝廷上下,都被唯利是圖的官僚們把持了。
    2、買公田。
    對蒙作戰(zhàn),進一步暴露了和加深了南宋財政上的危機。
    四川地區(qū)是僅次于東南的重要經濟基地。南宋的財政稅收和軍糧供應,都有三分之一左右來自四川。四川大部地區(qū)淪陷后,不能再向朝廷提供軍糧。南宋統治下的東川地帶,還要靠京湖一帶供給駐軍的糧米。東南地區(qū)隨著土地兼并的急劇發(fā)展,大片田地集中到大官員將領手中,他們憑借權勢,逃避賦稅。朝廷糧餉不足,便以“和糴”為名,向地主富戶攤派征購,所謂“國用邊餉,皆仰和糴”。朝廷財政虧缺,又依靠增發(fā)紙幣來作為“和糴”的支付手段。結果是:紙幣濫發(fā),物價上漲,軍糧不足,南宋王朝陷入重重危機之中。
    賈似道當權時,所謂“國計困于造楮(紙幣),富民困于和糴”,已成為極其嚴重的問題。1263年,知臨安府劉良貴、浙西轉運使吳勢卿等建議實行買公田。賈似道采納此議, 辦法是按官品規(guī)定占田限額。兩浙、江東西等地官戶超過限數的田地,從中抽出三分之一,由官府買回,作為公田出租。如買田得一千萬畝,每年可收六、七十萬石租米作軍糧。據說行買田法,可免和糴,可以餉軍,可以住造(停造)楮幣,可平物價,可安富室,一事行而五利興。理宗下詔買公田,設置官田所,由劉良貴提領,先在浙西路實行。地價按租米折算。租米一石,給價二百貫。占田在二百畝以下者免買。此法實行到一二六四年,南宋共買公田約一千萬畝,收租米六百多萬石,在臨安咸淳倉儲存。
    買公田使南宋王朝按計劃掠奪到一批租米,但租種田地的農民卻由此遭受到殘酷的壓榨。官府買公田后,在各鄉(xiāng)設立“官莊”,仍由當地的地主充當莊官,向農民收租。規(guī)定每收租米一石,明減二斗,不許再額外多收。但事實上地主從中舞弊,敲剝農民。買公田時,往往以租米六七斗虛報一石,官府據以規(guī)定重額的官租,強迫農民交納。農民直接遭受著南宋王朝的殘酷剝削,階級矛盾更加尖銳化了。
    買公田時,有權勢的大地主可以拒不“投買”(申請賣田),地方官府要完成買田的額數,便強迫二百畝以下、“百畝之家”的小地主賣田。買田價格,也減少到租米一石給十八界會子四十貫?;蛘咧唤o一些度牒、官誥折價。如將仕郎誥折一千貫紙幣,承信郎折一萬五千貫。官婦的封誥,安人誥折四千貫,孺人誥折二千貫等等。地主的田地被官府奪去,換來一些虛銜的官誥。《宋史·賈似道傳》說:公田法行,“浙中大擾”,“破家失業(yè)者甚眾”。南宋王朝同地主爭奪田地的矛盾,也激化了。
    3、濫發(fā)紙幣。
    發(fā)“會子”--南宋王朝,長期以來依靠大量印發(fā)紙幣來挽救它的財政困難。理宗統治時期,紙幣的濫發(fā),已到了極為嚴重的地步。
    (二)從雙方統治者的素質而言: 蒙古人的大汗忽必烈(1212-1294)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在位時勵精圖治,君臣一心。忽必烈為藩王時,便思“大有為于天下”,熱心于學習漢文化。先后召僧海云、僧子聰(劉秉忠)、王鶚、元好問、張德輝、張文謙、竇默等,問以儒學治道。1251年,長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弟之親,受任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而駐爪忽都之地。先后任漢人儒士整飭邢州吏治,立經略司于汴梁,整頓河南軍政,屯田唐、鄧,都收到積極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陜西西安)封地,忽必烈又在這里任諸儒臣興立屯田,興復吏治,恢復農業(yè),建立學校,使關隴地區(qū)的吏治有了明顯的進步。這些成效更加深了忽必烈采行漢法的認識,并進一步取得北方漢族地主階級對他的擁護。
    南宋理宗趙昀,是宋代第十四位皇帝。理宗以一介平民的身份,18歲被史彌遠帶到京城,未及兩年就登上了帝位,其經歷不可不謂奇特。理宗在位41年,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前10年在史彌遠的控制下,無所作為;史彌遠死后,理宗親政,在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人稱“端平更化”,持續(xù)了從端平元年(1234)到淳祐十二年(1252)的近20年時間; 在他統治的最后10余年,理宗喪失了早年的銳氣,沉迷于享樂,國勢日漸衰微。
    理宗信用宦官,統治集團日益腐朽。度宗更加荒淫昏庸,在作太子時就以好女色出名。作皇帝后,整天沉溺于酒色。稱賈似道為“師相”,加號平章軍國重事,由宰相替他掌印。賈似道完全把持了朝政。 賈似道獨攬朝政,聚集了許多善長駢儷文的士人,歌功頌德,粉飾升平,對財政困難和邊防危機,都不準奏報。 臨安米貴,劉應龍作《勸糶歌》,因而被貶官去朝。度宗從某宮女處聽說邊事緊急,賈似道把宮女處死。南宋王朝“危亡之禍,近在旦夕”,賈似道卻在西湖邊的葛嶺,依湖山之勝,建造他的豪華堂室,題作“半閑堂”,又造花圃稱“養(yǎng)樂圃”。高宗在西湖享樂的集芳園,也歸賈似道作家廟和別墅。賈似道又建多寶閣,強迫官屬貢獻各種奇器珍寶,每天去觀賞。聽說余玠死時,棺木中有玉帶,下令掘開墳墓取走。又著《蟋蟀經》,描述他養(yǎng)蟋蟀、斗蟋蟀的經驗。賈似道強取宮女葉氏作妾,又養(yǎng)妓女數十人,在半閑堂和湖上游戲取樂,置朝政于不顧。賈似道是腐朽的官僚集團的頭目和代表。充斥各級軍政機構的官員士大夫們,不談理財備戰(zhàn),不顧國家存亡、民間疾苦,而只是茍且偷安,坐享富貴。(賈似道并不是不赴援襄陽,事實上他不斷派出援軍,只不過他派出的援軍像羊群一樣,一批批被蒙古吞食。)文天祥中狀元時的考官王應麟曾指出,南宋的大病有三:一是民窮,二是兵弱,三是財匱,歸根是士大夫無恥。
    (三)兩國軍事力量:蒙古武功曠世,而南宋軍隊的戰(zhàn)力則頗為低下。
    蒙古人剽悍勇猛,蒙古軍隊多為騎兵,作戰(zhàn)能力甚強,野戰(zhàn)能力更是南宋軍隊所望塵莫及,蒙古軍隊長期對西夏,金,中亞,西亞從事戰(zhàn)爭,作戰(zhàn)經驗也非常豐富。
    南宋軍隊則缺乏游牧民族那種尚武的精神。早在北宋始建,北宋國主就實行“重文輕武”,“守內虛外“的國策,造成北宋一朝的軍隊戰(zhàn)斗力十分低下,對外戰(zhàn)爭屢戰(zhàn)屢敗,而南宋政權更是繼承了這種祖制,其軍隊根本就不是兇猛強悍的蒙古軍隊的對手。
    (四)雙方的戰(zhàn)爭意圖和戰(zhàn)爭準備也不一樣。
    忽必烈在建元同時,積極著手進行國內統一戰(zhàn)爭。元朝的建立,使蒙古統治中心,完全移到中原。南宋可以說是蒙古人的最后一個敵人,江南的富饒和繁華也一直吸引著蒙古人,蒙古人不論是從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不會放過南宋。南宋則一直幻想偏安江南一隅,一直存在用稱臣納貢換取南宋的存在,從一開始南宋就打錯了算盤。盡管滅金時蒙古和南宋是同盟,但南宋借助蒙古的力量收復河南只不過是南宋一相情愿的美夢。“蒙古人之南征金、南宋,則系預定計劃?!倍夷纤我恢辈扇〉氖潜粍拥姆烙?,完全沒有掌握戰(zhàn)爭的主動權。任何一個體系的防御目標都不應該是為了防御而防御,而應當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保存自己,壯大實力。這樣的消極戰(zhàn)略防御思想是此次及多次戰(zhàn)役南宋軍隊失敗的致命原因之一。南宋軍隊也沒有利用蒙古兵力不足的特點采取主動進攻,更沒有發(fā)揮其水軍的優(yōu)勢。宋軍的長期作戰(zhàn)能力也被蒙古軍隊削減殆盡。南宋以往以空間換時間的戰(zhàn)略也徹底失去作用。
    從戰(zhàn)爭準備上來看,1234年蒙古與南宋滅掉了金,此后,蒙古貴族立即發(fā)動了滅亡南宋的戰(zhàn)爭。接著蒙古軍隊橫掃大西南,當吐蕃,大理相繼歸附蒙古之后,除東邊的大海外,蒙古已從南,北,西三面對南宋構成戰(zhàn)略包圍。蒙古可謂準備充分,蓄謀已久。而在南宋掌握大權的賈似道卻在慌報軍情,排斥異己,殺害功臣,自毀長城。
    而且南宋軍隊貽誤了戰(zhàn)機。圍城前期,南宋若調動全國力量,全力救援,局勢或許不至于此。到戰(zhàn)爭后期,元軍的軍力已遠超過了宋軍。1273年蒙古兵團運來的回回炮,一炮就把城樓轟碎,聲如百萬霹靂俱發(fā)。這是戰(zhàn)爭史上從沒見過的可怕怪物,跟七百年后二十世紀原子彈的一擊一樣。
    四、襄樊戰(zhàn)爭的失敗對南宋的影響
    襄樊失守對南宋來說是一個毀滅性打擊。本來,南宋對元軍的防線還是一個較完整的體系,它分為巴蜀、荊襄和江淮三個部分,中間貫以長江等河流,一處受到攻擊,另外兩處可以由水路快速增援,三個地區(qū)相互聲援,組成了一道十分有效的防線,南宋正是憑著這樣一條防線支撐了幾十年。而襄樊失守,元軍順江而下,可直達長江水面,長江的防線就極易突破了。一旦元軍渡過長江,就可以直撲南宋統治的核心吳越地區(qū),攻擊南宋都城臨安。這樣,巴蜀、江淮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義。
    對元軍來說,襄樊之戰(zhàn)是元軍取得的宋蒙戰(zhàn)爭以來空前未有的勝利,元軍牢牢掌握了通向長江中下游的管鑰,其軍事實力已明顯超過南宋,宋蒙戰(zhàn)爭前一時期的抗衡均勢已被打破,元軍已占據了絕對優(yōu)勢。 所以說,襄樊的失守意味著南宋整個防御體系的崩潰,更意味著南宋的滅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南宋:無法言說的襄陽之戰(zhàn)
蒙古是如何一步一步攻陷南宋的
襄樊之戰(zhàn)
三次襄陽之戰(zhàn)
34 襄樊之戰(zhàn)
南宋的脊梁在這場戰(zhàn)爭中被徹底打斷,6年后南宋滅亡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