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湖后司岙窯址遠景
這兩天,上林湖后司岙考古隊的工作人員忙著裝箱打包一件件來自上林湖畔的碗、盤、缽、盞,它們都是透著天青色的出土瓷器,將要運往北京參加五月初的故宮展覽。這是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窯址考古發(fā)掘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后,首次向世界展示上林湖畔的“秘色瓷”。
秘色瓷凈瓶與裝燒匣缽
“這批文物將震撼世界!”4月18日,慈溪舉行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窯址考古發(fā)掘入選“十大”新聞發(fā)布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鄭建明博士有些激動。
窯址航拍全景
秘色瓷,是一直考古界的千年之謎。何為秘色瓷?它是越窯青瓷精品之一。秘色瓷是進貢朝廷的一種特制的瓷器精品,因其制作工藝秘而不宣得名。所謂“秘色瓷”,實為唐、五代之際越窯青瓷中的上乘之作。而秘色瓷之所以被抬到一個神秘的地位,主要是技術上難度極高。青瓷的釉色如何,除了釉料配方,幾乎全靠窯爐火候的把握。不同的火候、氣氛,釉色可以相去很遠。
秘色瓷與瓷質(zhì)匣缽的出土
1987年,陜西法門寺地宮發(fā)現(xiàn)的秘色瓷,證實了詩歌文獻所提及的“秘色瓷”的真實存在,但這些瓷器產(chǎn)地在哪、如何燒制卻成了謎案,而今答案在這批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窯址出土的瓷器上找到了。
使用瓷質(zhì)匣缽裝燒的秘色瓷凈瓶
官字款瓷質(zhì)匣缽
“窯址出土的秘色瓷產(chǎn)品,與唐代法門寺地宮以及五代吳越國錢氏家族墓中出土的秘色瓷不僅在器型、胎釉特征上十分接近,裝燒方法幾乎完全相同。窯址發(fā)現(xiàn)多個‘官’字款的匣缽,這些證據(jù)可以確認秘色瓷的生產(chǎn)基地就在上林湖畔?!?br>
瓷質(zhì)匣缽層的正攝影像圖
鄭建明沒想到在他有生之年,解開了秘色瓷之謎,這意義重大。“秘色瓷的燒制比我們想像得要復雜得多,比如我們普通的瓷器燒制是裝在可以反復使用的陶質(zhì)匣缽里,秘色瓷卻奢侈地躺在一次性的瓷質(zhì)匣缽里燒,也就是說燒一只秘色瓷可能要費自身好幾倍的原料來做匣缽。瓷質(zhì)匣缽的密度高。”在他看來,“秘色瓷”的燒制體現(xiàn)了古代制瓷的最高工藝,展現(xiàn)了唐代“大國工匠”精神,影響深遠,之后的汝窯、南宋官窯、龍泉窯乃至高麗青瓷等一大批名窯的生產(chǎn),都有秘色瓷傳承的影子。
國家歷史博物館珍藏秘色瓷:▼▼▼
秘色瓷碗
1987年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塔地宮出土
高7.1厘米、口徑25厘米
敞口,折沿,收腹,平底,底部留墊燒痕,口沿有一處磕缺。造型簡潔,通體素面無紋,釉質(zhì)勻凈,肥潤晶瑩,深沉雅致。外壁還黏貼著出土時的包裝殘紙,尚存唐代侍女形象。
法門寺相傳始建于東漢,唐時建有護國真身寶塔及地宮,供養(yǎng)佛指舍利。地宮中的許多文物是唐皇室供奉的,其中的秘色瓷是作為貢瓷的越窯精品,屬宮廷專用。器物以青綠釉為主,釉內(nèi)夾雜瑪瑙細末,釉面潤澤晶瑩,釉層有透明感。這次出土的瓷器共19件,器形有瓶、碗、盤、碟等,大部分在同出土的文物帳上被明確記為“秘色瓷”。
在地宮出土的《衣物帳》上明確記錄“……瓷秘色碗七口,內(nèi)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疊子共六枚”,此碗為這批秘色瓷器之一。這批秘色瓷是唐懿宗和僖宗在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瘞埋的供養(yǎng)品,因此,至遲此時秘色瓷已被燒造,而且工藝技術已經(jīng)達到比較成熟的水平。
秘色瓷碗
唐(公元618年-907年)
高7.1厘米,口徑25厘米
1987年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
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秘色瓷的釉色并不是想象中奪千峰翠色的青綠,而是一種柔和的青中泛黃或者發(fā)灰的色澤。為什么是這種顏色呢?據(jù)說,秘色瓷是在一種瓷制的供一次性使用的密封匣缽中燒成的,這種燒制方法成本極高,但卻可以使匣內(nèi)的器物在均衡穩(wěn)定的弱還原氣氛中燒成,燒出的瓷器釉層均勻、光亮、滋潤,但顏色呈現(xiàn)的大多是黃綠而非翠青。
這件瓷碗就是13件秘色瓷中的一件,放入地宮時曾被小心翼翼地用繪有仕女的軟紙包裹起來,日久年深,仕女圖案已印于碗壁,留下“秘色”外的意趣。
秘色瓷盤 唐
陜西扶風法門寺出土
高6.1厘米、口徑23.8厘米
秘色瓷是越窯青瓷中的精品,以青綠釉器為主。也含少數(shù)青黃釉和加銀扣或金銀裝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