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學校安排我繼續(xù)任教三年級,當是為了進一步探索實施我開發(fā)的“重新認識漢字”課程,畢竟,過去一年的探索還是頗有成效的。
這讓我想起武漢那個有著七十二變神通的徐莉老師來。在北京一起領(lǐng)獎時,她告訴我,小學階段,三年級最是重要,因此,她的課程探索,主要是在三年級開展。至于為什么是三年級,她分析說,三年級的孩子,走出了一二年級懵懵懂懂的時光,開始有獨立的思考,良好的習慣,但又不像高年級那樣躁動和敏感,孩子氣依舊很濃。原話記不清楚了,大概的意思就是這樣吧。那時我還沒想到自己會繼續(xù)教三年級,所以也沒怎么在意。直到前不久開家長會,我上網(wǎng)找了些資料,才發(fā)現(xiàn):咦,三年級果然是很要緊的階段!
現(xiàn)在,我把我掌握到的信息分享給大家,如果你家孩子恰好是三四年級,那可要看仔細了。如果不是,那你就轉(zhuǎn)給身邊的朋友吧。
從三年級開始,孩子們將會從“學習閱讀”(認識漢字,理解詞語)轉(zhuǎn)換到“在閱讀中學習”中來,沒有完成快速流利閱讀這一飛躍的孩子,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甚至開始落后,而且對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而言,這種差距將繼續(xù)擴大。因此,三年級構(gòu)成了一個關(guān)鍵的轉(zhuǎn)型,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的社會學教授唐納德·埃爾南德斯稱之為“支點”。埃爾南德斯研究發(fā)現(xiàn),三年級時缺乏熟練閱讀能力的學生在高中階段輟學的可能性增加了四倍。
別緊張,我們這里應該不存在輟學問題,但是我們這里有中考,初升高比高中考大學還難呢。
一枚學渣的形成可能是這樣的:由于為學習而閱讀的模式成為教學的主導,經(jīng)過“小學三年級的吃力”之后就開始了“小學四年級的低迷”。當具備較多技巧的孩子通過理解上下文積累知識和學習新詞的時候,能力較弱的閱讀者可能開始為了避免失敗而不再讀下去。于是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學校的功課越來越多地需要背景知識和自己通過閱讀獲得知識的能力,同時,其它學科例如數(shù)學、科學等都開始越來越多地依賴于文本分析和閱讀理解能力,于是,一損俱損,那些閱讀吃力的孩子也開始在這些科目上落后了。
所謂“得語文者得天下”,還真是那么回事。
《圣經(jīng)》“馬太福音”中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span>這就是“馬太效應”。換句話說,由于學習能力上細微的差別逐漸發(fā)展為大的鴻溝,導致在學業(yè)上優(yōu)者愈優(yōu),差者愈差。
看到這里,是不是開始重視起來了?
我們再來看看華德福教育的闡述。
華德福教育是魯?shù)婪颉な反{根據(jù)自創(chuàng)的人智學理論創(chuàng)建的。華德福教育,簡單地說是一種以人為本,注重身體和心靈整體健康和諧發(fā)展的全人教育,主張針對人的意識成長階段來設置教學內(nèi)容,以便于人的身體、生命體、靈魂體和精神體都得到恰如其分地發(fā)展。
華德福教育如此描述一到三年級的人的心理意識的成長:一年級是“世界”引領(lǐng)著“我”,環(huán)繞著“我”;二年級是“我”和“世界”的逐步分離;三年級是“我”在這里,“世界”在那里。這時,孩子開始走出童年夢幻的森林,來到了一條奔騰的大河面前,對岸的世界似乎很不同,但似乎也很有趣,“我”是不是也可以像他們一樣,帶著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參與這個世界呢?
我在這里,世界在那里。好神奇的三年級。
在華德福的研究者看來,三年級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也是顯著變化的一年,主要表現(xiàn)在身體更強大、心臟容量更多,走路平穩(wěn)。孩子意識到與外在世界的分離,帶來很深的焦慮。這是自我的第一次覺醒,他們有很多問題、懷疑、批判。
孩子經(jīng)歷九歲之變,已經(jīng)走出了童年夢幻的王國,突然一下,眼前呈現(xiàn)了完全不同的世界。何去何從?有的孩子可能會害怕這個陌生的世界,退縮著不愿成長,而有的孩子又可能走到另一個極端,完全被眼前的世界吸走了。這時候的教學,就是為了支持孩子此時充滿不確定的意識,幫助他們在“我”和“世界”之間建立一個健康平衡的關(guān)系。在國外,他們會使用《圣經(jīng)故事》,這并不是出于宗教文化的目的,而是因為背后有人類的精神原型: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園,他們不也和三年級的孩子們一樣,突然“落地”了嗎?通過講述這些故事,孩子意識深處的不安和焦慮,得到了響應,他們會知道,這個老師了解了“我”。而大量的實踐性課程,是為了讓孩子們“重新愛上這個世界”。哪怕孩子在此之前在父母老師的帶領(lǐng)下已經(jīng)有很多豐富的體驗,因為意識的發(fā)展,他們熟悉的世界、熟悉的活動也會呈現(xiàn)不同的色彩。這時的他們不再只是夢幻地跟著父母老師去參與世界的活動,而是通過學習知識和技能,開始自主自立地探索這個世界。這個“我”在精神上開始“立”起來了。
孩子們進入三年級,就好像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進入一個新世界。
因為喪失了與世界之間渾然一體的感覺,所以,華德福教育專門設計的主課有農(nóng)耕、建筑,讓孩子能適應環(huán)境、建立安全感,轉(zhuǎn)換與世界的分離感。而這時,老師的權(quán)威也會帶給他信心。
對我們來說,推出“重新認識漢字”課程,也是適逢其時。孩子們從漢字出發(fā),將一個漢字符號背后的聲音世界、意義世界、物質(zhì)世界、精神世界、科學世界、審美世界統(tǒng)整在一起,重新建構(gòu)出完整的知識體系,還原事物的原貌。
當我把這些觀點分享給師弟白皛聽的時候,精通《易經(jīng)》的他告訴我另一則極重要的信息。
《周易·乾》曰:“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意思是君子不僅要整天自強不息,勤奮謹慎,而且一天到晚都要心存警惕,好像有危險發(fā)生一樣,才能免除災禍,順利發(fā)展。
從下往上數(shù),中間紅色是三爻,藍色是四爻。哇,看起來好高深哦!
是不是感覺很深奧?
好吧,我也是這么想的。
其實,簡單說來,從卦位看,《周易》的第三、第四爻,都處于比較難處的低位;三雖居于下卦之上,但未升至上卦;四雖已進入上卦,卻又居于上卦之下。這兩種位置若處之不妥,往往導致下受詆、上遭壓,所以《系辭下傳》指出“三多兇”,“四多懼”。
古老的智慧帶給我們特別的啟示:三、四屬于過渡時期,此時需要穩(wěn)定,需要加持,需要鞏固習慣,需要奮力向上,切忌動蕩不安。尤其是三,正處在內(nèi)外變化之際,或內(nèi)或外,或上或下,正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故,三爻的努力全在于此。
三年級這個節(jié)點如此重要,做老師當家長的該怎么做?馬太效應提醒我們:適時的干預可以改變其方向,把一個惡性循環(huán)變成良性循環(huán)。這個時候再不抓緊,那就真的晚了。
其實做起來并不難,星星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想提醒家長們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要多些耐心,多和孩子聊天,千萬別想著去控制這脫韁的小野馬,尊重他的感受,也允許他發(fā)泄情緒;同時,也不要誤以為孩子已經(jīng)長大,能夠獨立了,就做甩手掌柜,自己瀟灑去。
對于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就是“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整天自強不息,勤奮謹慎,心存警惕,自然能夠順利發(fā)展。
首先要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三年級開始,識字量增大了,可以閱讀文字更多的書了,那就要手不釋卷,在海量閱讀中學習。這時的閱讀不僅僅有泛泛而讀,還要有聚焦主題的深入閱讀。例如,我們的“月”字研究會讓孩子讀完55本與月亮有關(guān)的書;我們參加“百班千人”讀寫活動,要在一個月時間里,將一本書反復讀多遍……這樣目標鮮明帶著思考的精讀,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閱讀力。
其次要保持每天朗讀的習慣。9月7日那天我的公號寫的就是《為什么我們要堅持朗讀》,里面講得很清楚,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日有所誦,堅持不輟,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高貴的堅持,讓平凡的每一天都有文學的浸潤詩意的熏陶,讓好的習慣得以延續(xù),絕不給自己任何退縮的理由。
再次要養(yǎng)成及時完成作業(yè)的習慣。三年級開始,書寫的作業(yè)增多,課程難度加大,作業(yè)時,桌面一定要干凈整潔,不要擺放太多文具,更不要把玩具飾品放在桌上分散注意力,不要隨意下位喝水吃東西上廁所,家長不要開電視影響孩子,也不要一直盯在孩子身邊,對他的作業(yè)指指點點,這樣可以讓孩子排除干擾,專心作業(yè),有效提高作業(yè)速度,做完一項要勾一項,確保清清楚楚,秩序井然。
三年級的老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開設豐富多彩的課程,注重學習方式的改變。除了夯實基礎(chǔ)課程之外,還要有更多元的學習形式,讓孩子主動探索,積極體驗,在綜合學習中增長見識,學會合作探究。這一點,錢鋒老師的“萬物啟蒙”和我們所做的“重新認識漢字”都是頗有價值的嘗試。
對家長來說,不要只關(guān)注孩子的學業(yè)成績,習慣好了,成績就不會差。要多帶孩子走進自然,去攀登一座座山,跨過一條條河;去認識山野間的一朵朵花,一棵棵樹;約上小伙伴們一起去夜觀,探訪小蟲們的夜生活;去騎行,在公園里盡情撒歡……保持興致勃勃的學習熱情,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讓旺盛的精力得到舒暢的發(fā)泄,讓孩子重返世界的懷抱。
這樣用心寫出來的文章多貼心啊,趕緊轉(zhuǎn)發(fā)朋友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