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煎茶君
清明,每年4月5日前后?!溉f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p>
清明實際上是三個節(jié)日——清明節(jié)氣、寒食節(jié)和上巳節(jié)融合而成。早在漢代,清明節(jié)氣就已經(jīng)作為時序標(biāo)志,因為到了清明,多刮東風(fēng),紛紛雨下,草長鶯飛花紅柳綠。而在清明前一兩天,古人要過寒食節(jié),這期間要吃冷食、祭祖掃墓。上巳日(農(nóng)歷三月三)則是修禊日,修禊是在水邊用蘭草祓除不祥的祭禮,后來演變成踏青的習(xí)俗。
所以到了現(xiàn)代,清明節(jié)的標(biāo)配就是掃墓、踏青以及吃冷食。至于吃什么,各地各異,江南一帶會吃青團。
寒食禁火,江南人就在節(jié)前做好青團,作為食俗流傳下來。搗青草為汁,和糯米粉做團,色如碧玉,所以叫青團。青團,是獨屬于春天的味道。
做青團的草通常有三種,漿麥草、艾草和鼠曲草。三四月的艾草最鮮嫩,傳統(tǒng)的做法是把青草加進石灰水里煮爛,漂去石灰水,糯米粉揉進艾草泥和好面團(還可以摻點粳米粉)。有地方的青團是不包餡實心的,吃的時候蘸糖。
至于包餡的嘛,又看到了甜咸之爭的美好畫面。
不過身為吃貨的我堅信,美食不論甜咸,好吃就是王道。
甜口的,紅豆沙最常見,不要忘記加豬油和桂花。炒黃豆沙,豬油炒黑芝麻和花生碎。還有更簡單純粹的,花生白糖直接包進去,剛出鍋的時候糖還沒全化,一咬下去那是有聲音的甜蜜。
咸口的,香干馬蘭頭,薺菜肉餡,筍丁香菇丁豬肉餡,都是時令的小菜,搭配艾草的香氣,吃進肚里的是一股獨屬于春天的味道。
包好的青團上籠,刷一層油,出籠時就溜光水滑亮得一汪水也似的。這讓我想到了四川的一種叫葉兒耙的小吃。
把青團用油煎一下,就從軟糯香滑變成了酥脆Q彈,鮮嫩好吃得舌頭都要吞下去了。
現(xiàn)在上海市面上賣的青團,多用麥青汁(冬小麥葉榨出的汁)、艾草粉或野生新鮮的艾草給青團「染色」,一個個碧綠油亮的青團子,看著很是誘人。
至于在家里自己動手的話,可以把青草蒸熟后搗成泥,揉進糯米粉里,放餡包成一個個翠綠的小團子,晾涼了做點心吃。
啊!我寫不下去了,這就買青團去,大家踏青出游愉快~
——
本文首發(fā)于果殼網(wǎng), 轉(zhuǎn)載請注明作者@煎茶君 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