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姓氏的盛衰,背后是一段歷史的變遷。今天,司馬老師想和各位聊一聊宇文這個姓氏。
宇文是復(fù)姓,中國人的復(fù)姓,大多是頗有些來頭的。
宇文這個姓,最早的源頭,據(jù)說來自中原的炎帝,因為干不過黃帝,便有一部分人遠遁內(nèi)蒙古,過起了游牧生活。而后到了夏朝滅亡那會,又有一個叫做淳維的家伙帶著一大票人過來,自稱是夏朝最后一任國君桀的兒子。雙方一接觸,估計是打了一仗,結(jié)果炎帝的后裔干不過夏桀的兒子。于是淳維就說:“你們跟著我混吧!”
淳維,隨后便在草原上建立了一個部落聯(lián)盟,叫做匈奴。
接下來便到了漢朝后期,最終匈奴被連鍋端,單于統(tǒng)治下的秩序不復(fù)存在,匈奴統(tǒng)治下的各個部族四散逃亡。這些自詡為炎帝后裔的人在草原上也呆不下去了,只能向東邊遷徙。一直來到大鮮卑山(古籍只說是大同以北四千里處,現(xiàn)在一般推測是大興安嶺)這個地方,與其他一些部族匯合,從此便叫做鮮卑。
再往后,便有一個叫普回的部族首領(lǐng),在草原上打獵,撿到了三枚漢人的印章,上面模模糊糊有三個字,鮮卑人都不識字,于是找草原上最有文化的人即巫師來認(rèn)。巫師看了半天,也不知究竟認(rèn)識不認(rèn)識,便說這是'皇帝璽'三個字。
(雖然自稱是炎帝后裔,但宇文部其實也是黃色人種與白色人種混合)
普回這就高興了,難道說俺有機會當(dāng)皇帝?不管怎么樣,這是上天的賜予,從此普回就給自己這一族人起了一個姓,意譯過來就是“天王”,音譯的話,天在鮮卑語里念做“宇”,“王”則念做“文”,于是便有了宇文這個姓氏。整個部族也順其自然稱作宇文部。
但是宇文部的最初經(jīng)歷,并不順利。在東北,當(dāng)時已經(jīng)興起了三個鮮卑部族,一個是段氏,一個宇文,第三個便是后來的王者慕容。宇文自稱是天王的命,又是炎帝的后裔,最終卻干不過慕容部,反而被其所吞并。
所以宇文部又在慕容的燕國潛伏了許多年。一直等到后來,自詡為黃帝后裔的拓跋部建立代國,隨后又升級為北魏。在北魏與燕國的戰(zhàn)爭中,宇文部便成功反水,站到了拓跋部一邊。
隨后又是數(shù)十年,宇文部終于等到了機會,拓跋部的北魏王朝也四分五裂了,而在西部,恰好有一個人手握兵權(quán),他便是宇文泰。
宇文泰時期,西魏已然是個傀儡政權(quán),于是到了宇文覺手里,便索性將西魏皇帝廢除,自己做皇帝,這便是歷史上的北周——換句話說:當(dāng)年部族首領(lǐng)普回?fù)斓降挠癍t,終于在這里得到了驗證。
而后,便如大家在許多電視劇中看到的那樣,爭權(quán)奪利爾虞我詐成了這幕戲的主旋律,最終北周被楊堅的隋朝所取代,宇文家族也走向零散。雖然荒淫的隋煬帝最后死于宇文化及之手,但最終宇文家族重登帝位也成泡影,演義中的天下第一武將宇文成都更是子虛烏有。
在之后的一千年里,宇文這個姓便走向稀有化,唐朝有宇文融,宋朝有宇文虛中,再往后就很少有名人出現(xiàn)了。至當(dāng)下,更為罕見。至當(dāng)下,更為罕見。只在河北、陜西、北京、浙江、四川、臺灣等地有少量分布。宇文姓的人口排名,更是遠在百家之外的第551位,人口約2.1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