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奇珍
一
平江話是一種特殊的方言,既不同于湘方言,又不同于贛方言,從其歸屬看,倒有點客家方言的味道。這樣說是有道理的,因為平江人的基本姓氏大多來自北方,據(jù)舊縣志記載,平江一些大姓,如吳、黃、余、李、張、徐、陳等,都是唐宋時期從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地遷來平江的。這些大姓繁衍生息,人丁興旺,千多年來,綿延不絕,奠定平江人口的基礎(chǔ),影響平江的方方面面。尤其對平江方言的形成和發(fā)展,更是舉足輕重,可以這樣說,沒有這些大姓,就沒有平江方言。那種只從單一小姓來研究平江方言的人,是患了“一葉障目”的毛病,真要了解平江方言,決不能不研究平江的大姓大族的語言現(xiàn)象,要深入調(diào)查、認(rèn)真研究,方可弄清平江方言的本來面貌,科學(xué)而準(zhǔn)確地給平江方言定性。本文主要說說平江方言的基礎(chǔ),即平江話中的“唐音宋韻”。
二
顧名思義,“唐音宋韻”就是唐宋時期的音韻,這里是互文,也是對舉,不是說唐朝的音,宋朝的韻。當(dāng)然,我們現(xiàn)在也不能回到唐宋,只能從保留下來的資料中了解。這里我拿唐朝的語音著作《唐韻》和唐詩,與《現(xiàn)代漢語詞典》、平江話三者進行比較,看平江方言中還保留了哪些唐音。
這里有必要講一下《唐韻》。《唐韻》由唐人孫愐編著,時間大約在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之后,是《切韻》的一個增修本,據(jù)清代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所錄唐元和年間《唐韻》寫本的序文和各卷韻數(shù)的記載,全書5卷,共195韻,其上、去二聲都比《切韻》多一韻。由于《唐韻》的“唐”是以朝代命名的,孫愐借此擴大了影響,帶有官方的性質(zhì),其影響,其名氣,比其它辭書都大。北宋范鎮(zhèn)在他的《東齋記事》中說:自孫愐集為《唐韻》,諸書盡廢?!犊滴踝值洹吩诮忉屪謼l時,將《唐韻》列為首選,其影響不言而喻。所以我拿它作比較,至于《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權(quán)威性應(yīng)該是沒有問題的。
三
平江方言中的“唐音宋韻”,我認(rèn)為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聲母的保留。平江方言里有很多與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完全不同的聲母。如普通話讀j,平江話念g;這樣的例子很多,如街皆界屆介階間簡監(jiān)家假架嫁枷袈講教角叫窖交等。再比如普通話讀d,平江話念t;普通話讀h,平江話念f;普通話讀zh,平江話念d。以前我們不知道平江人講話為什么把“qùjiē(去街)”叫做“qiègāi”,把“jiēji(階級)”念成“gāiji”,當(dāng)那些不懂平江話的人故意拿這些所謂的平江話標(biāo)志對平江人加以嘲笑時,我們總感到難為情。因為我也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平江人!其實,這正是平江話保留了古聲母的緣故,在《唐韻》里,這些字的聲母其實就是平江人現(xiàn)在所念的聲母,只是很多人不懂,我們平江人其實是懷揣寶貝(語言活化石)而妄自菲??!請看下面一組字在《唐韻》、普通話和平江方言的讀音吧:
組字 唐 韻 普通話 平江方言 方言詞
街 古諧切 jiē gāi 上街
階 古諧切 jiē gāi 階級
嫁 古訝切 jià gà 嫁女
界 古拜切 jiè gài 世界
枷 古牙切 jiā gā 枷鎖
覺 古孝切 jué gào 困覺
江 古雙切 jiāng gāng 平江
教 古孝切 jiào gào 教書
上述組字第二組中的“古某切”,是流行中國僅兩千年的注音法——反切法,它是通過采用反切上字的聲母和反切下字的韻母聲調(diào)來注音的,組字中的“古”就是用來反切聲母的,為了不患“以今律古”的毛病,我們來看“古”字的聲母,在《康熙字典》里,“古”字的注音有幾種,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聲母都是g。例如:《集韻》作公戶切;《韻會》作果五切;《正韻》作公土切,并音鼓;《爾雅》:古,故也。這里的公果鼓故等字的聲母均為g??梢姡肮拧弊值穆暷甘莋,這是毫無疑義的。也就是說,“古”的聲母,一直是g,所以我們說平江話保留了漢語的聲母g!至于普通話將原來的聲母g變?yōu)楝F(xiàn)在的j,那是另外一回事了。我們不能否定平江話保留古聲母這一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這是必須肯定的。
韻母的保留。這方面我們拿唐詩來作材料,應(yīng)該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果用平江方言讀唐詩是押韻的,說明平江話保留唐韻,反之,則不然。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試舉杜牧的《山行》為例吧:
遠(yuǎn)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此詩第一句最后一個字,普通話讀xié,與二四句最后一個字應(yīng)是同韻,但我們知道,在普通話里,家與花跟斜是完全不同的韻,家的韻是ia,花的韻是ua。在現(xiàn)代漢語里,它們均屬麻韻,而斜的韻為ie,屬皆韻。可是平江方言里,這三個字卻是完全相同的,都是a,家讀gā,花讀fā,斜念qiá,它們的韻相同,均屬麻韻。這也就是為什么王力先生在他的《詩韻常用字表》里,將斜與家花均放在麻韻的原因??梢娫趯<业难劾?,家花斜是同一韻的。平江話保留了唐宋的韻母,應(yīng)該是毫無疑義。再比如杜牧《過華清宮絕句》:
長安回望繡成堆,
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詩中“堆”在普通話里,念duī,與開、來是不押韻的,但平江話卻押韻,平江話里“堆”字念dāi。
我在研究唐詩押韻時發(fā)現(xiàn):在唐詩韻譜里,有幾部韻字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里是存在問題的,比如佳灰麻三個韻部的字,如果按普通話押韻,那絕對是不相同的,如佳韻中的街皆階鞋諧,灰韻中的堆梅雷枚媒,麻韻中的遮車奢蛇斜。但在平江話里,這些字卻是押韻的。這正是平江話保留古音的最好證明。
詞匯的保留。在平江話里,至今尚保留了唐宋時期由中原帶來的詞匯。比如平江話里的“小娘”“不恥”“唱喏”“講九經(jīng)”等,據(jù)黃傳惕先生考證,均來自于唐代。
四
為什么平江話里保留了“唐音宋韻”呢?我認(rèn)為大姓大族是最主要的因素,盡管開篇我說了,這里我還要說一說它的影響。最初遷來平江的大姓,如陳吳張劉李等,在唐宋都是貴族高官,有權(quán)有勢,他們來平江不僅帶來了中原的科學(xué)技術(shù),而且更重要的是帶來了中原的語言文化。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平江人至今還保留了北方所特有的詞匯,比如長壽等地稱“南瓜”為“北瓜”。有人僅根據(jù)平江有些姓氏從鄰近的江西遷來平江,就說平江方言屬于贛方言,這是不了解平江的緣故。其實,平江方言的基礎(chǔ)是真正的中原音韻,只是不是普通話而已,平江話至少在宋代就已經(jīng)形成。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幾個大姓的家譜查到。因為這些大姓的家譜的遷平始祖都是唐宋從中原遷來平江的,即使后來從江西遷來平江的姓氏,他們的祖先也是從中原來的。況且,最先到平江的大姓大族具有獨特的地位,他們先入為主。最先影響平江方言的形成。
當(dāng)然,影響平江方言的還有政治,經(jīng)濟,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特別是政治與地理,對平江方言的影響也很大,但作為以農(nóng)耕文化為主,又處在四面環(huán)山,交通閉塞的平江,家族的影響應(yīng)該是主要的,因為人的語言的形成主要在少兒期,特別是家庭。大姓大族在語言的傳承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作者系長壽鎮(zhèn)人,市作協(xié)會員,縣職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