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在遠程教育中的應用
2005-10-27 8:04:55 俞茜 劉運華/KMCenter
當前網絡課程存在的問題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網絡課程在遠程教育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網絡課程設計中,存在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教師只注重挖掘一些顯性知識,卻忽視了一些難以用語言表達的隱性知識,結果只傳遞給學生部分顯性知識;同時,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忽視了學科的特點,結果大多數學生把它們作為一種理論課程來學習,學到的多是理論知識,在具體的實踐操作過程中常常無法下手,學與用嚴重脫節(jié),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在具體的情景中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亟待提高。
遠程教育體系中的知識管理
遠程教育體系是由遠程教育資源以及在傳送和接收教育資源的過程中,教師、學生、媒體、環(huán)境、政策之間形成的交互所組成的。在這個體系中,知識伴隨著教與學的相關活動產生,筆者認為用Verna Allee(1998)的“波粒二相性”來分析它是很恰當的。
遠程教育體系中的教學資源是以“實體知識”的面目出現的,一般而言,可以分為網絡課件、學習軟件包、教材(印刷或者電子版)、VOD點播的視頻課程、專題學習網站等。我們要關注的是它們的實體性,它們擁有的編碼化和數據庫化的顯性知識特征。而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教學目標而進行的師生互動和教學過程管理、服務,涉及的要素有:傳送媒體、遠程教育組織機構、遠程教育過程中的人員(學生、教師、管理者等)。在教學過程中,對原有實體資源的共享、學習、創(chuàng)造、應用等,作為過程的知識就產生了。那么作為過程的知識又對作為實體的知識提出了新的組織、編碼的要求。
現今遠程教育界熱衷于討論資源建設、課件開發(fā)等課題,正是對于如何管理實體知識使其發(fā)揮更大作用的一個積極反應。在遠程教育體系中同時作為“波”和“粒子”的知識,我們的目的是希望通過恰當的媒體提高傳播效率,鼓勵師生互動,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且能夠達到傳統教育的目標。那么在這個體系中的知識管理,則是一種手段,是通過并發(fā)展支持人們進行知識交流的技術和組織的內部結構,幫助人們獲得知識來源,促進他們進行知識的交流,再次對擁有的知識進行反思,然后再進入下一次的知識傳播和改良的循環(huán)。
因此知識管理就不僅是對于教育資源本身的開發(fā)、建設和管理,而是重在提供一個開放的交流平臺以促進知識的轉化,尤其是挖掘信息接收方的隱性知識,這樣,我們才可能有一個好的起點去支持學生原有的知識鏈條,獲得個性化的教育結果,遠程教育才能是有質量的。
基于知識管理理論的網絡課程設計的原則
知識管理理論強調通過知識共享、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應變和創(chuàng)新能力,強調隱性知識的重要性。對于網絡課程設計而言,以知識管理理論為指導的網絡課程設計原則概括如下:
1、知識積累共享原則:通過記錄許多教師、學生獨有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策略,不斷挖掘學生等富有個性化的隱性知識,不斷進行集體智慧的積累,從而防止知識隨時間而消失,使知識在學生之間進行共享和推廣。
2、合作互動原則:知識管理理論強調,組織成員的相互交流。網絡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社會性互動合作有助于學習者交流信息,取長補短,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改進學習質量。所以在設計網絡課程的時候,除了提供有助于師生交互的工具之外,更重要的是運用一定的策略引導學生的參與。
3、重視隱性知識傳遞的原則:對于任何一個組織,隱性知識的數量和重要性遠遠大于顯性知識,是“知識資產的冰山下部”,強調通過多種方法傳遞隱性知識。所以在設計網絡課程的時候,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來傳遞隱性知識,這樣學生就可以利用自己原有知識結構中的一些經驗去分析和理解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