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八月未央。
九月呢,等你來。
這薄薄一張“紙”,是10億中國人的夢。
問題是。
“紙”的數(shù)量有限,而“做夢者”不計其數(shù)。
在這種近乎“萬里挑一”的競爭中,許多關(guān)系都因為焦慮而被扭曲了。
愛變責(zé)怪。
罵變激勵。
家庭,變成非常態(tài)的社會組織。
你一定有過類似經(jīng)歷。
謝謝這部高分新劇,把中國人這場華麗而悲壯的“生之向往”,一點一滴地擠出來。
《小歡喜》
高考不止是高考
“擠”。
注意Sir的用詞。
為什么是“擠”,因為這些故事我們既司空見慣,又不以為然。
所以才要——“擠”。
作為《小別離》姐妹篇,《小歡喜》依然想尖銳地戳到今天生活的某種實質(zhì)。
看上面的海報。
三個家庭,有兒有女,其樂融融。
但你仔細看。
子女蛻變成實驗室的“小白鼠”,父母們或緊張,或生氣,或不可思議地旁觀著。
你就知道,這歡喜里,有假。
還是一個個介紹吧。
中間,中產(chǎn)家庭。
方圓(黃磊 飾)和童文潔(海清 飾)延續(xù)上一部《小別離》的角色名。
名字不重要,因為他們扮演的,就是最普通的家庭,最普通的配置。
虎媽貓爸。
男方,連總監(jiān)都沒“混”上,躊躇滿志閑寄花鳥魚蟲。
女方,倒是當(dāng)上小領(lǐng)導(dǎo),但起早貪黑,大半精力應(yīng)付的不是正事,是辦公室政治。
最操心的自然是兒子方一凡,典型學(xué)渣一個。
這家人啊,累。
左邊,單親家庭。
單親媽媽宋倩(陶虹 飾),下海教師,婚姻失意,人前誓要爭氣。
前夫喬衛(wèi)東(沙溢 飾),生意人,做人松弛,愛女如命。
女兒喬英子是學(xué)霸,但因為成長于父母性格沖突的夾縫,脾氣倔強。
這家人啊,熬。
右邊,高干家庭。
區(qū)長季勝利(王硯輝 飾)謹小慎微,瞻前顧后。
妻子劉靜(詠梅 飾)溫柔賢惠,隱忍識大體。
看上去是精神物質(zhì)雙美滿?
“差”就差在兒子季楊楊,從小被姥爺寵溺,有恃無恐,青春即叛逆,偶像是不上大學(xué)的賽車手韓寒。
這家人啊,愁。
這三個家庭擺在一起,中國社會的分層結(jié)構(gòu)呼之欲出。
但。
不同的家庭,同一個焦慮。
因為“高考”,他們依次炸毛。
在中國,高考是“一輩子”的事。
不僅因為高考成績關(guān)乎大學(xué),關(guān)乎前程。
還因為“備考”“落榜”“高中”種種經(jīng)歷,會纏著你一輩子。
你看。
就連季區(qū)長回憶起當(dāng)年高考,頭懸梁、錐刺股地復(fù)讀的經(jīng)歷,平日滴水不漏的官腔,也忍不住透出“恨意”。
更別說普通百姓。
最先炸毛的是虎媽童文潔。
兒子方一凡,明明是高三了,還拿著相機到處轉(zhuǎn)悠,泡妞。
成績墊底,臉皮卻“遙遙領(lǐng)先”一般人。
——老師生日送只烏龜戲弄都不以為意。
這天,童文潔在辦公室,剛換上一雙拖鞋,班主任電話就響了。
童文潔立即換上“戰(zhàn)靴”(高跟鞋),火速去學(xué)?!?/p>
本以為又是孩子打架曠課,結(jié)果,班主任直接“殺無赦”。
因為方一凡的成績跟不上,學(xué)校希望他能夠“蹲班”。
蹲班,就是留級。
美其名曰怕“影響學(xué)習(xí)氣氛”,實際上,還不是怕影響升學(xué)率。
慌不慌。
不比別的生活劇,都在家長里短中找找感覺,《小歡喜》從一開始就踹翻火盤,把焦慮點燃。
難怪觀眾對它的第一評價,就是好看。
童文潔滿操場追打兒子方一凡, 開車還不忘對老公爆粗口“滾蛋”。
好歹也算白領(lǐng)精英的她,為何如此暴躁?
一句臺詞泄露心思:
“因為我們沒有背景,高考就是你唯一的機會”。
從低到高,一路在摸爬滾打,童文潔太知道“幸?!钡膩碇灰?。
日子于她,就是逆水行舟。
你不前進,就是后退。
你掉下去,就再難領(lǐng)先。
尤其當(dāng)爸的指望不了,當(dāng)媽的,更要把整個家庭的命運背身上。
現(xiàn)在靠我,以后靠我培養(yǎng)出來的兒子,子子孫孫無窮盡。
“我有方一凡啊,雖然成績不太好,但是我老了,他不會不管我吧。”
所以,童文潔焦慮的,是兒子的高考成績么?
不止。
她更深層的焦慮,是窮,是困,是老無所依。
其他家庭,當(dāng)然也有不同的愛和怕。
閨蜜宋倩,單親媽媽,她與學(xué)霸女喬英子的關(guān)系,被網(wǎng)友戲稱為“戀愛式母女”。
簡單說,除了工作,生活全部圍繞女兒轉(zhuǎn)。
——每天不厭其煩熬藥湯,補腦補血補營養(yǎng),在女兒房間裝上隔音墻、(監(jiān)視)玻璃,只為了能夠更好地看管。
她也公開炸毛了。
高三誓師大會。
家長和孩子一起在氣球?qū)懺竿?/p>
喬英子寫要進入中國國家航天局。
宋倩直接搶過氣球,在上面補寫:“考出700分。”
在北京,這都屬于狀元級別的分數(shù)。
喬英子不耐煩:
“那是你的心愿不是我的心愿,要寫你自己寫。”
兩人你推我搡。
嘭。
代表夢想的氣球,尚未松手就炸了。
宋倩在緊張什么?
童文潔是不小心說出來,而她,是說給“聽不見”的人聽。
婚姻失敗帶來的挫敗感,讓她試圖拿女兒去填滿。
女兒是她活下去的唯一那口氣。
甚至她認為:女兒還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人能放棄自己的身體嗎?
一點不能。
說白了,宋倩在焦慮什么?
也不止是女兒的高考成績。
她更深層的焦慮,是怕再被一個身邊人背叛,拋棄。
至于我們季區(qū)長。
職業(yè)習(xí)慣讓他凡事求穩(wěn)求妥。
搬家暫住賓館,一定要妻子劉靜下樓來接,免得遭人懷疑,作風(fēng)不端。
涉及生活用度,口頭禪:“沒超標吧”。
“超標”,他最害怕。
偏偏兒子叛逆,父母常年外地公干,跟著姥姥姥爺長大,再加上一個同樣長不大,出手闊綽的舅舅。
第一集,兒子就樹大招風(fēng),紅色法拉利直接開到校內(nèi)。
他的偶像是成為韓寒這樣的賽車手,但韓寒付出了什么?他也不清楚。
最關(guān)注的點是,沒考大學(xué)也行的。
所以,季區(qū)長又在擔(dān)憂什么?
自己的顏面、權(quán)威,甚至前途。
《小歡喜》的妙就妙在這,它通過與今天社會種種神同步的家庭焦慮,揭示了一個殘酷但絕不淺薄的真相:
高考,從來不止決定于孩子的智力。
那張成績單的數(shù)字,是孩子父母性格,學(xué)識,財富,甚至感情關(guān)系的總和。
但在慣常認知中,我們又常常選擇性地?zé)o視后者。
甚至,在中國的倫理關(guān)系下,我們會以孩子的成敗,作為自己人生困境的突破口。
于是。
高考就變成一場不能輸,也輸不起的硬戰(zhàn)。
于是。
孩子就變成了快要被壓力擠爆的軟柿子。
孩子也不是你的孩子
重壓下的孩子會怎么樣?
他們真是軟柿子么?
《小歡喜》讓我們看見成年人的焦慮,心有戚戚;
與此同時,也讓成年人察覺到孩子對抗焦慮的方式,面目一新。
這也是《小歡喜》第二層好看的地方。
這種好看,不是狗血地制造人物爭鋒相對的矛盾,是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
簡單說,它既沒有把孩子當(dāng)成情緒的反應(yīng)器,也沒有把孩子當(dāng)成弱者。
每個孩子都有他的紋理。
方一凡。
他甘心當(dāng)個一無是處的失敗者么?
開始,他拒絕上童文潔強行安排的補習(xí)班,懟回去,要上你去上。
但一次深夜,母子對話。
他公開,清晰地表態(tài),自己情商高,同學(xué)們都喜歡他。
他問:
“是不是這樣的我不會成功?”
他也拒絕母親給他下的定義:
“我的人生剛開始,怎么就終生遺憾了呢?”
Sir看到這里,忍不住拍案。
這個看似頑劣的大男孩真正想造反,是他意識到,這世上成功標準是不是不止一種。
這意識模糊,朦朧,但新鮮,獨立。
如果成功不止一種。
那我們家,是不是可以活得不那么累?
英子。
她當(dāng)然心疼離異,一個人撐起家庭的媽媽。
但她同時也需要媽媽嘴里那個“男人都是大豬蹄子”的父親的愛。
——這是她最終接納父親的未婚妻的理由。
對于母親,她有微微外露的反抗,是她比母親早一步意識到,尊重所愛的人快樂的權(quán)利。
或者說,大人的失敗婚姻不能抹殺兩代人之間的正常情感交流。
如果關(guān)于愛的公式也能成立,那我們家,是不是可以活得不那么熬。
至于季楊楊。
當(dāng)真是不學(xué)無術(shù)的紈绔弟子?
不不不。
嘴里喊著不愿意跟爸媽住,要住姥爺家,舅舅才是家長。
可,當(dāng)媽媽劉靜一個人搬家時,他不打招呼就去幫忙。
劉靜買許愿氣球在自家小院里放,扯謊說是爸爸提議的。
這孩子眼神有戲,心里了然,但不戳穿,甚至配合母親的儀式感,三個人手拉手放氣球。
其實啊,這孩子遠沒有想象中那么忤逆。
他的內(nèi)心,一直渴望全家能好好團聚(父母常年出差)。
而他那些破格的主動,也是為了讓別人注意到自己。
《小別離》曾引用了一首紀伯倫的小詩。
這首詩,也恰好能點破《小歡喜》的癥結(jié)所在。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的子女
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們經(jīng)你而生
但非出自于你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
卻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
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的房子可以供他們安身
但無法讓他們的靈魂安住
因為他們的靈魂
住在明日之屋
那里你去不了
哪怕是在夢中
比起樹立考生與高考這樣的對立面,《小歡喜》更想探討的,實則是大人與孩子之間的映照關(guān)系。
孩子當(dāng)然需要撫育,但撫育并不意味孩子和父母就是從屬關(guān)系。
孩子當(dāng)然也需要教育,但教育并不意味父母天然擁有解釋正確的權(quán)力。
甚至這么說吧。
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
但表達愛的方式,和愛一樣重要。
溝通與尊重,才是家庭的慣性
這恐怕才是《小歡喜》的本意。
借并不完美的真實的孩子,去拉住快要失控的大人。
家庭,畢竟不是戰(zhàn)場。
——無論是不是在高考。
三年前,導(dǎo)演汪俊說:
“《小別離》之后再無《小別離》。”
△ 汪俊專訪
照他的說法,現(xiàn)實題材的作品正在衰落。
三年后,還是等來新一擊。
這一擊最大的突破在于——
不從特例里反射矛盾。
而從生活中刨出共性。
《小別離》里,方圓夫婦砸鍋賣鐵也要把女兒送出國。
這是特例。
它的本質(zhì)是逃離。
但《小歡喜》面對現(xiàn)實,選擇了逼視和反思。
當(dāng)家長將高考視為自己焦慮的發(fā)泄口,孩子試圖將高考從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中剝離。兩股力量的糾纏,成為整部劇悲喜交加的張力。
但高考,這個“敵人”,真的可以把一家人的心黏合在一起嗎?
答案不言而喻。
近幾年有一個論調(diào)甚囂塵上:
原生家庭論。
你的成敗得失,很大程度上,決定于你父母。
這不,《小歡喜》也有這樣的臺詞:
“孩子的問題,就是家長的問題。”
“孩子的高三,也是我們的高三?!?/p>
……
但《小歡喜》并不止停留在輸出情緒。
這是一部情感劇和生活劇最大的不同。
情感劇滿足于宣泄的快感。
而生活劇,則是讓我們在旁觀過程中,意識到人的復(fù)雜性,由此反省到自己的自私與懦弱,灰暗和荒涼。
三個家庭,都慢慢給出向上的反轉(zhuǎn)。
號稱“和女兒戀愛”的宋倩。
知道自己誓師大會上對女兒的強迫,立馬找機會彌補:
湯,不放藥材了,女兒不愛喝;
女兒看中的運動服,雖然很貴,也是說買就買;
當(dāng)女兒和她道歉,她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
季勝利。
知道自己與孩子的觀念差異,主動接近孩子的愛好。
前一秒還是西裝筆挺的干部。
下一秒,挺著大肚子鉆進明顯不合適的賽車服,把自己塞進車里,感受孩子的“速度與激情”。
至于童文潔,也在那次和孩子的談話,說出了內(nèi)心深處的“恐懼”。
“我們家沒背景,沒依靠?!?/p>
談完了,很自然地給孩子一個擁抱。
而這時的方一凡愣住了,不知道手往哪里放。
Sir覺得這一幕真實,細膩:
中國絕大多數(shù)家庭,無論父母還是孩子,都不擅長直接表達愛意,一旦顯露,反而羞澀,甚至拒絕。
難以說出口的“我愛你”不但對幼,亦是對老,可能夫妻之間也是如此。
反倒生氣的呵斥,隨意的粗口,毫無信息量的啰嗦重復(fù),成為愛的載體。
黃磊扮演的方圓,是第一集開始的旁白講述者。
他也是該劇編劇之一。
你可把他當(dāng)作導(dǎo)演在闡述創(chuàng)作動機。
當(dāng)童文潔的焦慮與方一凡的困惑處于膠著狀態(tài)時,他用“人生是橫著比還是豎著比”來提示雙方應(yīng)該跳出自我看問題。
誓師大會,他寫了一首打油詩,高考的主題就是“考考考考考考考”。
沒錯,全面應(yīng)付高考,是當(dāng)務(wù)之急。
但結(jié)尾,他也寫道:
考上還是考不上,小小歡喜才是好。
點題了。
雖然《小歡喜》還沒播完,但Sir敢說,三個家庭面臨的深層次考題是:
我們活著的價值,誰說了算。
最近,明顯感覺到《小歡喜》在慢慢火。
微博,朋友圈,到處都在傳它的截圖。
統(tǒng)一口吻:真實。
比如這種。
這種。
還有這種。
恕Sir直言,你們都誤解了《小歡喜》的真實。
真實,不是各種唾沫橫飛地懟來懟去。
真實的力量,是看破世事但不武斷,洞穿人性但依然尊重個體。
在Sir看來,這段對白,才是“真實”。
方一凡問媽媽:
“你覺得考試重要,還是真本事重要?!?/p>
童文潔沒有疑問地回答:
“真本事重要。但是你得用真本事,給媽媽對付個學(xué)歷。”
這句話,或許才是今天我們面對高考,面對家庭該有的成熟態(tài)度:
媽媽,并非庸俗的成功學(xué)信徒。
你也別自認為是無伯樂賞識的千里馬。
我們都有自己的虛弱和健壯。
我們組成的這個家,也必然包含著妥協(xié)和堅持。
700狀元分,不是困住你人生的KPI。
但拼700分的精神和意志,將是你接下來面對其他人生考題不可多得的財富。
普通人,成功不是多高,全力以赴活出色彩就好。
普通人,歡喜也無需多大,小小,長久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