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青花瓷鑒藏之釉面(圖組)
文/作者:潘才岳
在學習清代時期的收藏與鑒賞時,由于品種繁多、歷朝演變及后仿等因素,致使我們對其進行甄別真?zhèn)渭皵啻纼r方面造成了相當大的難度。為此,我們不妨采取“一頭一尾”的學習方式來進行考究。
簡單點來說,就是先把清代時期的瓷器,簡化為早期、中期及晚期。先把清代早期的攻破,然后再把晚期的弄清楚,剩下的清代中期的就用排除法來評判,相對就容易分辨了。
一般地,在收藏界所流通清早期的陶瓷最為多見且受青睞的是康熙時期,而晚清時期則以光緒朝為代表。由于清早時期的順治及清晚期的宣統(tǒng)朝,均為短命皇朝,所以先把在學習的過程中暫且他們拋開。因此,這里所說的“一頭一尾”則著重于康熙與光緒兩朝來講。
圖1——康熙·青花冰梅紋罐
圖2——康熙罐底部釉面
康熙時期瓷瓶/罐的釉面(見圖2)給人的感覺硬度大,像不銹鋼的面。而光緒時期的釉面,其硬度則較軟。
圖3——康熙冰梅紋青花罐
圖4——清康熙青花西廂記故事圖粥罐
康熙時期的青花發(fā)色(見圖3、4的青花發(fā)色)較為深沉,其發(fā)色色階多,且無光緒時期那么明顯的突變現(xiàn)象。
圖5——康熙冰梅紋青花罐底釉
也就是說康熙時期瓷器的底釉與瓶子或罐子的器身釉,往往是兩種不同的釉。可看該(對比圖3的罐身釉面與圖5的底釉面),其器身用的是硬亮青釉,底用的是粉白釉。
有這樣特征的,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康熙時期的。當然,在光緒時期瓷器的底部與器身的釉面也會專門仿制這樣的特征,從而出現(xiàn)不同釉色,因此要綜合判斷。
圖6——康熙青花底釉
再次把圖3與圖6作為對比,可見得康熙器身與底是采用兩種不同的釉。
圖7——康熙青花鳳尾尊
圖8——康熙牡丹紋青花釉面
我們再看圖7、8,這也是一件康熙時期的瓷器釉面,其器身的釉色又硬又亮。
圖9——康熙青花瓷底部
由(圖9——康熙青花瓷底部)中可見得,同一件器物的底釉含粉重,給人的感覺不夠硬與亮。
圖10——康熙瓷器底部棕眼
由(圖10--康熙瓷器底部)可見康熙時期的瓷器底部,出現(xiàn)有很多棕眼。那為什么會這樣呢?是由于釉稠造成的。
圖11——康熙青花底足
(圖11)這件底部的工藝也是康熙時期,造成有差別的原因,我想應(yīng)該是由于工藝不同引起的。在康熙時期及以上朝代的工藝相對比較慢,所以可以用稠一點的釉。而到了康熙以后的制瓷工藝則被要求加快速度了,這時候則要求其釉的流動性好。只有在制造的流程上加快速度,才能提高其工作效率。
整個康熙時期的制瓷器工藝速度,都是相對比較慢的,然后是逐步加快。這也是為什么到了民國時期瓷器的釉,且薄且均。說明了該時期瓷釉的流動性很好,也就是釉相對要比較稀了。正如上圖,其可見圓度、底足寬度看好象一致,但實際上是不均勻,不一致。
圖12——光緒彩瓷
這是光緒時期的瓷器,其面釉及底釉很一致,而且底足的圓度也很規(guī)整。
圖13——康熙青花底足
這件是康熙時期的青花底足(圖13),其圓度并不是很規(guī)整的圓。
圖14——康熙青花釉色
對比(圖12)光緒時期的瓷器釉面,而這件康熙時期(圖14)器身與底的釉面,很明顯表現(xiàn)出了兩種不同的釉色。但這種現(xiàn)象不是絕對性的,一般什么情況下會比較異常?康熙早期的比較明顯,而到了后期則有所改進。
圖15——康熙青花瓶內(nèi)部釉色(與圖14為同一件青花瓷)
用同一件康熙瓷器的各部位釉面對比,即(圖15)與(圖14)相比,可發(fā)現(xiàn)瓶子內(nèi)的釉與底釉一樣,與瓶身不一樣。而光緒時期的則反之,其里外通常都是一樣,除非它特意要這樣仿制康熙時期的。
也就是說,光緒時期的瓷器除了它當時是特意要仿康熙以外,大部分的光緒瓷器的底釉、外釉以及內(nèi)釉都是一樣的。
圖16——乾隆青花大碗
這件是乾隆時期的,其底部與器身是屬于同一樣的釉。而這具體的原因也很難解釋得清楚,但筆者平時在博物館及拍賣行、古玩市場及一些泰斗級藏家前輩們家中所見到及上手的基本都是這樣。
(圖17/光緒青花)
(圖18/康熙青花)
光緒時期的青花色階跳躍大,也就是說其深的部分很深色,淺的部分則很淺色。而在同一件器物上所表現(xiàn)的,康熙時期的色階也多,但沒有這種強烈的跳躍感。康熙也有變化,但不會很明顯的深淺突變。
簡單地說,就是康熙時期瓷器身上的釉色是屬于漸漸地變。這時的不會只用最深的與最淺的兩種,從而形成明顯的對比。我們可以把這樣的現(xiàn)象理解為,光緒時期的造瓷工匠要提高效率,而沒有那么花時間細工慢做。說白了,這一切都是當朝時期的審美變化、人工效率及工具因素而造成的。以上這種探索技制瓷藝演化過程的思路,是一條分析各時期古董特點的主線。
由于經(jīng)驗及時間等因素的限制,本文暫未能進一步地全面剖析甄別清代瓷器的鑒定突破點。對本內(nèi)容若有質(zhì)疑者,歡迎論證。
2013年7月5日 凌晨
作于【岳寶軒】
————————————————————————————————————————————————
業(yè)界官方媒體如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本人。
(注:轉(zhuǎn)載本文時,請原文附上本文網(wǎng)址鏈接。謝謝?。?/span>
聯(lián)系郵箱:1405643543@qq.com
新浪微博:@潘才岳 http://weibo.com/1887989325/profile?topnav=1&wvr=5
清代青花瓷鑒藏之釉面(圖組)
文/作者:潘才岳
在學習清代時期的收藏與鑒賞時,由于品種繁多、歷朝演變及后仿等因素,致使我們對其進行甄別真?zhèn)渭皵啻纼r方面造成了相當大的難度。為此,我們不妨采取“一頭一尾”的學習方式來進行考究。
簡單點來說,就是先把清代時期的瓷器,簡化為早期、中期及晚期。先把清代早期的攻破,然后再把晚期的弄清楚,剩下的清代中期的就用排除法來評判,相對就容易分辨了。
一般地,在收藏界所流通清早期的陶瓷最為多見且受青睞的是康熙時期,而晚清時期則以光緒朝為代表。由于清早時期的順治及清晚期的宣統(tǒng)朝,均為短命皇朝,所以先把在學習的過程中暫且他們拋開。因此,這里所說的“一頭一尾”則著重于康熙與光緒兩朝來講。
圖1——康熙·青花冰梅紋罐
圖2——康熙罐底部釉面
康熙時期瓷瓶/罐的釉面(見圖2)給人的感覺硬度大,像不銹鋼的面。而光緒時期的釉面,其硬度則較軟。
圖3——康熙冰梅紋青花罐
圖4——清康熙青花西廂記故事圖粥罐
康熙時期的青花發(fā)色(見圖3、4的青花發(fā)色)較為深沉,其發(fā)色色階多,且無光緒時期那么明顯的突變現(xiàn)象。
圖5——康熙冰梅紋青花罐底釉
也就是說康熙時期瓷器的底釉與瓶子或罐子的器身釉,往往是兩種不同的釉??煽丛摚▽Ρ葓D3的罐身釉面與圖5的底釉面),其器身用的是硬亮青釉,底用的是粉白釉。
有這樣特征的,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康熙時期的。當然,在光緒時期瓷器的底部與器身的釉面也會專門仿制這樣的特征,從而出現(xiàn)不同釉色,因此要綜合判斷。
圖6——康熙青花底釉
再次把圖3與圖6作為對比,可見得康熙器身與底是采用兩種不同的釉。
圖7——康熙青花鳳尾尊
圖8——康熙牡丹紋青花釉面
我們再看圖7、8,這也是一件康熙時期的瓷器釉面,其器身的釉色又硬又亮。
圖9——康熙青花瓷底部
由(圖9——康熙青花瓷底部)中可見得,同一件器物的底釉含粉重,給人的感覺不夠硬與亮。
圖10——康熙瓷器底部棕眼
由(圖10--康熙瓷器底部)可見康熙時期的瓷器底部,出現(xiàn)有很多棕眼。那為什么會這樣呢?是由于釉稠造成的。
圖11——康熙青花底足
(圖11)這件底部的工藝也是康熙時期,造成有差別的原因,我想應(yīng)該是由于工藝不同引起的。在康熙時期及以上朝代的工藝相對比較慢,所以可以用稠一點的釉。而到了康熙以后的制瓷工藝則被要求加快速度了,這時候則要求其釉的流動性好。只有在制造的流程上加快速度,才能提高其工作效率。
整個康熙時期的制瓷器工藝速度,都是相對比較慢的,然后是逐步加快。這也是為什么到了民國時期瓷器的釉,且薄且均。說明了該時期瓷釉的流動性很好,也就是釉相對要比較稀了。正如上圖,其可見圓度、底足寬度看好象一致,但實際上是不均勻,不一致。
圖12——光緒彩瓷
這是光緒時期的瓷器,其面釉及底釉很一致,而且底足的圓度也很規(guī)整。
圖13——康熙青花底足
這件是康熙時期的青花底足(圖13),其圓度并不是很規(guī)整的圓。
圖14——康熙青花釉色
對比(圖12)光緒時期的瓷器釉面,而這件康熙時期(圖14)器身與底的釉面,很明顯表現(xiàn)出了兩種不同的釉色。但這種現(xiàn)象不是絕對性的,一般什么情況下會比較異常?康熙早期的比較明顯,而到了后期則有所改進。
圖15——康熙青花瓶內(nèi)部釉色(與圖14為同一件青花瓷)
用同一件康熙瓷器的各部位釉面對比,即(圖15)與(圖14)相比,可發(fā)現(xiàn)瓶子內(nèi)的釉與底釉一樣,與瓶身不一樣。而光緒時期的則反之,其里外通常都是一樣,除非它特意要這樣仿制康熙時期的。
也就是說,光緒時期的瓷器除了它當時是特意要仿康熙以外,大部分的光緒瓷器的底釉、外釉以及內(nèi)釉都是一樣的。
圖16——乾隆青花大碗
這件是乾隆時期的,其底部與器身是屬于同一樣的釉。而這具體的原因也很難解釋得清楚,但筆者平時在博物館及拍賣行、古玩市場及一些泰斗級藏家前輩們家中所見到及上手的基本都是這樣。
(圖17/光緒青花)
(圖18/康熙青花)
光緒時期的青花色階跳躍大,也就是說其深的部分很深色,淺的部分則很淺色。而在同一件器物上所表現(xiàn)的,康熙時期的色階也多,但沒有這種強烈的跳躍感。康熙也有變化,但不會很明顯的深淺突變。
簡單地說,就是康熙時期瓷器身上的釉色是屬于漸漸地變。這時的不會只用最深的與最淺的兩種,從而形成明顯的對比。我們可以把這樣的現(xiàn)象理解為,光緒時期的造瓷工匠要提高效率,而沒有那么花時間細工慢做。說白了,這一切都是當朝時期的審美變化、人工效率及工具因素而造成的。以上這種探索技制瓷藝演化過程的思路,是一條分析各時期古董特點的主線。
由于經(jīng)驗及時間等因素的限制,本文暫未能進一步地全面剖析甄別清代瓷器的鑒定突破點。對本內(nèi)容若有質(zhì)疑者,歡迎論證。
2013年7月5日 凌晨
作于【岳寶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