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by Matt Hawthorne
步頻說過不少了,一些跑友還是會有些不清晰的地方,經常聽到很多關于步頻的討論爭論。那咱就再來說說,有點零散,大家各取所需。
首先一個現(xiàn)象,為什么高手跑起來多數看著都是閑庭信步狀?
事實上他們都3分左右的配速。馬拉松世界記錄是2小時1分39秒,平均配速2分52秒,這個速度相當于100米17秒,相信不少業(yè)余跑友100米成績都達不到這個水準。
說起來,別說3分配速,不少跑友跑5分配速那小腿搗騰就得跟風扇似的,那叫一個忙活兒。一看步頻,210spm(steps per minute,每分鐘步數)。
而頂尖高手基普喬格在破2計劃時的步頻大約在185spm。這也就難怪跑得慢的反而看著累,跑得飛快的看著輕松了。
什么是步頻
多數人會想著是腳每分鐘落地的次數。當然這沒錯,不過轉換個意識會更好:步頻,是每分鐘腳上拉的次數。
上拉次數和落下次數肯定是完全一樣,不過對跑者來說,關注的點不同,對動作會帶來一些潛移默化的作用。
自己可以做一下這個試驗:原地跑,意識想著腳的落地,聽聽落地的聲音(有測音量分貝的儀器最好)。然后再想著上拉,再聽聽聲音。老Q自己做的實驗是聲音會明顯變小。
為什么老說步頻180spm
首先這是個實證數據,絕大多數長跑高手不約而同跑出來都不會低于這個步頻數據。
幾年前老Q看到過一篇研究文章,日本研究人員做的一個課題,結論是180步頻是最有效率的。姿勢跑法的說法是,180spm以上的步頻+前掌著地能有效地利用足弓和跟腱的彈性。
有經驗的跑友不妨自己做個測試,用不同的步頻跑同樣的配速,對比一下不同步頻下的心率數據。國峰老師曾經做過這個對比測試,180步頻下的心率值最低。
高步頻是怎么來的
要正視一點:步頻和步幅都是上拉的結果。上拉得快,步頻就快。上拉得高,步幅就高。上拉的快慢高低,又是由前傾角度決定的。
完整的邏輯是這樣的:
前傾角度大→上拉高度才高→步幅/步頻才大/高→配速才快。
當然,這是理想狀況。
事實上有些同學配速不高,步頻可著實不低,比如6分配速195步頻的,這樣的步頻怎么來的?
主動、積極、熱情地向前快速邁腿得來的。
跑得快就一定步頻高嗎
不一定。動作正確的話,在上拉高度沒有到達個人極限時(與肌肉及柔韌性有關),步頻的變化其實變化不應該大。
比如在T配速以內,步頻小量增加是正常的。如果E配速跑步頻180,M配速跑188,T配速跑195,這種步頻增加的幅度其實就不算是正常的了(很明顯,這個案例下配速的提升是完全靠刻意提高步頻,步幅其實沒有多少增加)。
如果配速繼續(xù)提升,到了I配速或者R配速(類似沖刺了)時,后腿上拉高度已經到達極限,那就只能通過提升步頻(提高上拉的頻率)達到高配速的目的。
來看這個圖:
▲某跑友步頻及配速的對應數據
上圖的這些數據就很不錯。從E配速跑(1區(qū))到5區(qū)是緩慢的增加。換另外一個技術不太好的跑友的話,配速5區(qū)、6區(qū)時步頻都過210了(步幅變化不大)。也有另一種極端,配速越快步頻反而越低(步幅明顯加大)。
慢配速下的過高步頻意味著什么?
前面說的案例,6分配速190的步頻,這種情況基本上可以肯定存在主動邁腿。我們一直說落地腿應該'Do Nothing'(無為),如果落地腿主動向前邁的話,跑步效率可高不了。
跑越快步頻反而降低意味著什么?
應該能腦補出來,這位同學使勁蹬地加速了唄。
需要練習高步頻?
要的。雖然高步頻是結果,不過新手還是建議做一些高步頻的刻意練習,熟悉高步頻的節(jié)奏感。可以使用一些工具,比如節(jié)拍器,這個有專門的APP?;蛘哒艺遗懿杰浖?、跑表,里面一般都帶有節(jié)拍器。
怎么才能練出高步頻?
第一,不要主動向前跨大步??绱蟛阶非蟾卟椒呐苡褌儯麄兊牟筋l通常會比較低(如150~160spm)。
第二,上拉動作的時機要把握住。有不少同學是前腳都快落地了,后腳還沒開始上拉,所以要有快速上拉的意識,當懸空腳超過支撐腳膝蓋的時候就要做上拉動作了。
第三,上拉動作速度本身要盡量快。想想李小龍一秒鐘打出6拳的感覺,我們要做的是一秒鐘拉3下腳腳。嗯,如果一秒鐘拉6下的話,步頻就是360spm了。
第四,最好先練習原地跑的高步頻。熟悉節(jié)奏之后,加前傾——跑你。
為什么跑高步頻時心率也高
有很大可能是刻意跑出的高步頻,一些不該有的動作一個沒少。比如主動邁腿、推蹬、頂膝蓋等。步頻一高的話,這些不必要的動作自然就會多。做多錯多,自然心率就上來鳥。
正確的技術知覺中只有“拉”,沒有“推”,這就意味著腳掌拉離地面時并非抬高身體。垂直振幅要越低越好,我們的頭部、臀部要盡量跟地面平行移動,不能上下振動。
前面說到過國峰老師的一個實驗(優(yōu)酷里面能搜到視頻),180步頻下心率是最低的。
最后的要點總結+提醒:
步頻是結果,不要刻意加大(太快則意味著落下前傾不充分)。跑步的時候注意力集中在上拉頻率上,不要去想落地的頻率。
步頻數據看著簡單,如果能跟進積累的話,其實很能反應一個人的跑步技術水平的變化。收集步頻數據也不需要什么太專業(yè)的儀器設備,普通手機裝個跑步APP就可以做到這一點。
本文作者:老Q(老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