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原文朗讀】
【注釋】
禮讓:前一個“禮讓”說的是堯舜讓天下和伯夷叔齊讓國,后一個“禮讓”說的是諸如衛(wèi)靈公兒子和孫子爭位之事。
為國:治理國家。
何有:何難之有,有何困難。
如禮何:還要禮做什么?
【白話翻譯】
上一章說不要唯利是圖,那么該怎么辦?
孔子說:“一個人放于利而行,會招致多怨。如果人人都唯利是圖,整個社會就會爾虞我詐。怎么辦?要相互謙讓,你看堯舜都能讓天下,伯夷叔齊都能讓國,這樣的天下何愁治理不好,還能有什么困難呢?
再看看當今社會,為了爭位打得不可開交,導致父子成仇,兄弟勢不兩立,這樣的國家還能治理好么?你還如何用禮來教化民眾啊?”
【解讀】
本章緊接著上一章,上一章說“放于利而行,多怨”,一個人唯利是圖,會招致別人的怨恨。但是如果人人唯利是圖,那社會還不亂套了。所以孔子緊接著給出了對策,那就是“禮讓”,孔子從正反兩面來闡述道理。
1.“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首先,展示古圣先賢“禪讓”的高風亮節(jié)
雖然沒有明說,但從“禮讓”二字可以猜出來。其一,堯舜禪讓天下,堯帝讓給舜帝,舜帝再讓給禹。其二,伯夷叔齊讓國,他們是商末孤竹國人,在當今的河北秦皇島一帶。他們的父親準備把君位傳給老三叔齊,父親死后,叔齊覺得應該是嫡長子伯夷繼位,伯夷覺得不能違背父親的意愿,他們讓來讓去,誰也不想當君王,所以先后離開了,把國君之位讓給了老二??鬃诱f,他們幾個連天下和國家都可以相讓,還有什么可爭的?有這些明君圣人在,治理天下和國家還有什么困難???
堯舜禪讓
《論語》中幾次提到伯夷叔齊,在《公冶長篇第五》中,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在《述而篇第七》中,冉有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在《季氏篇第十六》中,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在《微子篇第十八》中,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
2.“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接著,孔子表達了對當時社會“不讓”風氣的失望
爭權奪利
展示了“不禮讓”的幾個典型。在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禮樂崩壞,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手足相殘者有之。最典型的當屬衛(wèi)國發(fā)生的事,衛(wèi)靈公去世后,衛(wèi)國人立衛(wèi)靈公的孫子蒯輒為君,先前逃出國的太子蒯聵也在晉國的支持下宣布繼位,這樣衛(wèi)國內(nèi)外有兩個君王,父親和兒子爭奪君位,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不以禮讓為國”。
孔子說,你們作為君王和執(zhí)政者,都不顧廉恥你爭我奪,這樣的國家還有什么希望?你還如何用“禮讓”教化你的民眾!
3.《論語》中有關堯舜伯夷叔齊以及衛(wèi)國父子爭位的記載
在《述而篇第七》中有一段關于伯夷叔齊與衛(wèi)國父子爭位的記載。冉有曰:“夫子為衛(wèi)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上面這段話什么意思?孔子師徒第三次來到衛(wèi)國,這時候國君是衛(wèi)靈公的孫子蒯輒,但在國外還有一個國君,那就是衛(wèi)靈公的太子蒯聵,他們父子倆都宣稱自己是衛(wèi)國君王。孔子的徒弟們不清楚孔子到底支持誰,畢竟蒯輒要給你吃給你喝呀。冉有提出了疑問,因為子貢口才好,所以子貢自告奮勇去問老師。子貢不愧是說話高手,他沒有直接問,而是拐彎抹角請教伯夷叔齊是什么人?孔子當然聽出來了,也沒有點破,而是稱贊伯夷叔齊放棄王位卻無怨無悔。子貢出來,便對其他人說,我們的老師誰也不會支持。
在《子路篇第十三》中,還有一章相關的記載。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這段話又是什么意思?緊接著上一段的事情,子貢出來說了之后,子路是一個急性子炮筒子,覺得老師沒有明確說支持誰,便直接闖進去問老師說“如果衛(wèi)君用你,你該怎么做”,孔子說“我要先正名”,子路急了“老師你咋這么迂腐啊,這都啥時候鋪了,你還這么說”,孔子也急了“由啊,你說話也太粗魯了”,接下來便對子路說了一連串道理,估計對此時的子路也是對牛彈琴。
【給我們?nèi)松膯⑹尽?/span>
延伸到普遍的人事上,孔子倡導要禮讓,不要爭權奪利,尤其統(tǒng)治階級要以身作則帶好頭。
禮讓是一種謙恭的美德,治理天下如此,治理一國、一省、一縣、一鄉(xiāng)、一村、一家也是如此,這一根本的原則永遠都不會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