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顏淵喟(kuì)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p>
【原文朗讀】
【注釋】喟(kuì)然:嘆息,感嘆。仰之彌高,鉆之彌堅:仰彌高,不可及。鉆彌堅,不可入。“之”,既指孔子為人,又指孔子為學(xué)。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一會在前,一會又在后,恍惚不可捉摸。 循循然:有次序,有步驟。卓爾:超高,卓越,突出,高山仰止。末由:末,無。由,經(jīng)由的途徑。末由,沒有門徑,沒有機會。
【白話翻譯】 正因為孔子把自己的命運與民眾和天下的命運系在一起,所以在外人看來,他的為人和為學(xué)既有平易近人的一面,又有高深不可及的一面,連孔門的最高弟子顏淵有時候都不知所措。顏淵喟然嘆道:“我仰望它,逾望逾高。我鉆研它,逾鉆逾堅。眼看著它就在前面,一忽兒又轉(zhuǎn)到了后面。老師循著次第,一步一步誘導(dǎo)啟發(fā)我,他是如何般地善教??!他用廣博的典籍文章來豐富我的知識,用禮儀道德來規(guī)范我的言行,使我欲罷不能。我已經(jīng)用盡了我所有的才知,好像它就在眼前矗立著,高俊卓絕,我想努力追趕上去,但卻實在找不到路了呀!”
【解讀】
1、顏淵贊嘆老師為人和為學(xué)的高深不可及。一個人如果是為了自己活著,那么他的為人和為學(xué)就會很膚淺,一眼就會被人看透。而如果為了天下的民眾而活著,那么他的所作所為在外人眼里,就不是那么好理解的了。本篇的第一章說“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孔子一輩子不在乎自己的名利,他把一生都交給了民眾和天下。他的為人和為學(xué),也只有孔門的最高弟子顏淵能窺得一斑,所以《論語》的編撰者引用了顏淵的一段話。顏淵全面總結(jié)了老師的為人和為學(xué),第一句,“仰之彌高,鉆之彌堅”,既說顏淵的好學(xué)和堅持,還說孔子之道的高深。第二句,“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既說孔子之道一會平易近人,一會又飄忽莫測。第三句,“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禮,約我以禮”,顏淵深得老師教學(xué)的兩大重點,一是“文”,前人的典籍,二是“禮”,做人的規(guī)范。最后一句,“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展現(xiàn)老師的人格高大和學(xué)問高深。
2、“雖欲從之,末由也已”,猶天之不可階而升,《論語》其它篇章中也有弟子對老師類似的贊嘆。 在《公冶長篇第五》中,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在孔子眼里,子貢僅次于顏淵,但即使如此聰明了,子貢對老師“性與天道”的學(xué)說卻也一時也理解不了,反而說沒有聽過老師講性與天道。在本章中,顏淵感嘆道“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是說沒有路徑了。是呀,孔子的為人和為學(xué),已經(jīng)達到了高不可攀的的境界。子貢非常自負,一輩子只服老師一人,但有時候心里也并不完全服氣。等孔子去世后,子貢才更加感覺到老師的偉大。在《子張篇第十九》中,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有一個叫叔孫武叔的人詆毀孔子,子貢站出來說,孔子就像是天上的日月,怎么可能詆毀得了呢?在《子張篇第十九》中還有一段。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孔子死后,同樣是叔孫武叔這個人說子貢超過了老師孔子,言外之意還是在貶低孔子。子貢馬上解釋并反駁,用院墻作比喻,說自己的院墻才和肩膀一般齊,而老師的院墻高聳如云,常人怎么能窺見老師院子里的壯美啊,恐怕連門都進不去!子貢把老師比作高高的院墻和天上的日月,顏淵說找不到追趕老師的路徑,這些比喻都差不多,哪能找到升天的臺階??!
3、“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與《道德經(jīng)》中老子描述道的比喻有些相似。顏淵贊嘆老師的為人和為學(xué),說一會近在眼前,是那么的真實可信平易近人。一會兒又飄忽不定,是那么的神妙莫測。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描繪道時,也用過這種手法?!兜赖陆?jīng)》第14章云“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尾”,《道德經(jīng)》第21章還云“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匈忏辟猓渲杏形?。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給我們?nèi)松膯⑹尽勘菊陆o我們展現(xiàn)了有史以來最為著名的一對師徒,作為老師,不僅有偉岸的人格和淵博的學(xué)識,同時還有堅定而靈動的教育智慧和循循善誘的教育方法。作為學(xué)生,既對老師堅信不移,還能竭盡才知跟著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