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江南漢族崇蛇習俗考察

江南漢族崇蛇習俗考察
繆 亞 奇


自從聞一多先生對龍神話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端午節(jié)起源于吳越民族的觀點以來,引起了學術界對古代越人及其后裔支系民族崇蛇、崇龍習俗的廣泛注意,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然而,現(xiàn)今漢民族中是否保存崇蛇習俗,這個問題還很少有人回答。本文則提出這方面的報告及個人不成熟的意見。筆者囿于生活的基地——江蘇宜興,調查自然以宜興為主,但我也了解到江蘇、安徽南部以及浙江、江西有和宜興相同或相似的崇蛇習俗,認為該習俗至今猶存在于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區(qū),故題稱“江南漢族崇蛇習俗考察”。筆者也希望通過拙文引起這一地區(qū)民俗學者的關注,來補充它的不足,完成這一專題的綜合性的調查與研究。
宜興地處越頭吳尾、蘇浙皖交界之地,曾先后屬吳、越、楚國及會稽郡、吳郡、吳興郡。自隋代起屬常州。公元前2世紀漢室在此建立縣治。已發(fā)現(xiàn)新石器文化遺址。經對當?shù)毓鸥G址及陶瓷殘器的分析,史學界認為“宜興陶瓷業(yè)的起源不晚于五千年前”。⑴它東瀕太湖,西南為山區(qū),在廣闊的太湖平原上湖河港汊密布。當?shù)厝罕姺Q山洪暴發(fā)為“發(fā)蛟”,有“一蛟發(fā)九尺水”之說。晉代義興(即今宜興)人周處斬蛟等除三害故事全國皆知。有人證此蛟龍為揚子鱷。我國現(xiàn)見最早飲茶資料在于西漢,宜興則在東漢時即產茶。縣志載:“舊有白蛇銜茶種來種之,得佳茗,尤為珍品。”唐時列為貢茶,每年督催,供朝中“清明宴”之用,茶農及地方官員不堪勞苦,“常使民間怨白蛇”。筆者見兩則資料。其一,林惠祥《臺灣蕃族之原始文化》提到,“派宛人對名為‘龜殼花’的毒蛇咸加以極敬虔崇拜,不敢殺害,甚或于酋長之家室中特備一小房以為巢穴。”其二曰:“毗陵之俗,多于幽暗處筑小室祀神,謂之蠻宅。神形人首蛇身,不知所自始。祭上舒鳧而舍燭夜,蓋以雞與蛇不相能也。”此載清乾隆時吳蹇《桃溪客語》卷一。桃溪即今宜興縣張渚鎮(zhèn),毗陵即今常州。毗陵與臺灣相距何其遠,民族不同而崇蛇習俗如此相似,不能不令人驚訝!
宜興人將蛇分為家蛇和野蛇兩類,分別稱為“里蠻”和“外蠻”。蛇在人們心目中是奇異的。它被認為是老鼠的天敵。群眾認為在家里聽到“老鼠數(shù)錢”的聲音就會發(fā)財,而這種聲音是老鼠遇上了家蛇以后發(fā)出的恐懼的聲音。老鼠無法逃遁,只有一死。有一俗話:“老鼠再打洞,不敢打墳洞”,是說只要墳內有蛇盤踞,即使老鼠有打洞的天性也不敢光顧了。而蛇是潔物,它不吃腐尸。
所謂家蛇,是指生活于住宅內的一種蛇,常盤繞于梁、檐,鉆營于墻縫、瓦楞、閣樓的一種無毒蛇,長約三尺,粗如腕臂,禿尾,卵生。多數(shù)人說它背部為褐綠色,腹部為灰白色,腹、背有秤星似的斑點,通體有縱向帶狀條紋,紋距寸許。也有人說家蛇背皮灰黑或灰黃,有淡黃色菜花樣斑點,肚皮為淡黃色。一位宜興同事告訴我說家蛇是白蛇,因為他在自己家中親眼見過。安徽當涂縣人說家蛇為金黃色,禿尾,無毒。江西清江縣人因其有菜花形斑點而稱之為“菜花蛇”。宜興統(tǒng)稱“栗蛇”(記音),或許當寫作“疬蛇”,因為民間說此蛇在人睡著時吃人的唾液而使人的頸、腋部生“疬塊”。多人告知在蚊帳頂上發(fā)現(xiàn)家蛇事。栗蛇多數(shù)有臭味,動物學上大概稱之為“錦蛇”,舊宅深院更為多見。
百姓對家蛇禁止直呼蛇名。宜興稱其為“蠻家”、“蒼龍”,浙江杭嘉湖地區(qū)稱“大仙”、“狐仙”(這是市民對家蛇的稱呼)、“天龍”、“蒼龍”,當涂稱“家龍”,清江稱“祖宗蛇”。湖南常德忌說“蛇”,而稱之為“老溜”。宜興人認為在米囤里、床上發(fā)現(xiàn)家蛇為吉,在檐、梁上發(fā)現(xiàn)為兇。認為看見其足更不吉利,須立即回避。⑵有“男怕跌蛇,女怕跌鼠”之說。浙江人也忌見蛇跌落地上。清江人見蛇蛻皮和蛇出洞為不吉利。當涂人認為家蛇出現(xiàn)為兇兆,會有家主死亡或其他意外禍事發(fā)生,更忌家主看見;家中其他人(包括小孩)見了,不可將此事告訴家主,要守口如瓶。逢兇化吉、戒除晦氣的辦法,江蘇、浙江、安徽是點燃香燭,用豆腐、魚、肉、米、茶葉、酒等食物來“請”(祭供)。江西清江則將其送到遠處,并點三支香“送行”。
對家蛇絕不可以打殺。宜興有句俗話,說“打蛇勿死蛇討命”。(筆者最近見國外關于蛇報復的多則報道,看來此俗是群眾經驗的概況了。)清江俗話說:“打蛇埋蛇,當作朝華。”意思是說,看見死了的蛇應該埋葬,這樣做就好比拜了華廟里的菩薩(“華”指華廟,當?shù)赜忻聫R)。在有崇蛇習俗的地區(qū)調查,人們總會舉出若干因觸犯禁忌而招身禍的事例來說明禁忌的必要性。
宜興民間有這種說法:家蛇會運米,家里有了家蛇,米囤內的米就會自行滿出來而取不空;但要專人取米,人多手雜,蠻家是不喜歡的。還不可將鋤頭、鐵耙放在米囤上。⑶無錫鄉(xiāng)民說:“有一蛇,會用蛇鱗把富人家的米運到窮人家,叫做‘蛇富米’或‘蛇盤米’……得了蛇盤米勿好響(即不能宣揚),也許是‘天機不可泄漏’吧……發(fā)現(xiàn)蛇盤在屋檐下,也不予驚動,更不能打死它。”⑷浙江人如果長時間看不見家蛇反而擔心:它是不是離開我家了?《西湖民間故事》中之《白娘子》一文寫到白娘子飲了雄黃酒現(xiàn)出原形、嚇死許仙,又盜回仙草救活許仙以后,你看她如何釋除許仙看見床上一條白蛇的疑團吧——“白娘子聽著笑道:‘哦,原來是這樣的呀!諒是蒼龍現(xiàn)形了。這正應著我家生意興旺、添子加孫。可惜我那辰光困(睡)熟了,要不然,一定要點上香燭拜拜它哩!”因故事為新近搜集,故這一段文字必然是浙江現(xiàn)存民俗的寫照,也是吳方言區(qū)漢民族共同習俗的縮影。白娘子所言之“蒼龍”,就是民間所言之家蛇,且是跟她的原形一樣的白蛇。這里道出了家蛇與人同處一室,常現(xiàn)于床榻,再加上舔吮人嘴里唾液的說法,于是人們加以想象,產生了人獸婚合的有趣聯(lián)想。我以為唐宋時的傳奇《李黃》、《西湖三塔記》將白蛇寫成害人妖精,這種對蛇神的詛咒貶損,是違背當時當?shù)氐男叛?strong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9999">習俗的,只能將此二文看作做是出于道教徒或外地人之手的一種異文而已。晉代干寶《搜神記》第63條、第318條述打殺蛇而禍及自身事,第149條言見蛇鱗而有兵甲事。稍一對比即可見古人對蛇的觀念幾乎沒有改變地保存在今天的民間。我們不相信民俗沿襲的鎖鏈在唐宋時脫節(jié),我們只看到民間如何“抗議”這種異文,而使白蛇傳故事終于回復到符合自身習俗的基礎上來。
活人的住宅謂之“陽宅”,墳墓則為死者的住處,稱為“陰宅”。宜興葬俗,窨窆時發(fā)現(xiàn)擱厝的棺木周圍有蛇,則認為厝處為好地,是“活龍地”,棺材不宜再遷葬他處。搬遷祖墳時若發(fā)現(xiàn)坑內有蛇,認為子孫能發(fā)達??匆姙觚敻?,說烏龜是“朝皇板”(笏)。見黃鱔則認為不吉利,因為“黃鱔是討飯棒”,子孫要敗落。安徽合肥一農民告訴筆者,那里有將死者先葬于“丘墳”,過一段時間,于冬至日再行落葬的習俗。若發(fā)現(xiàn)丘墳內有蛇,則認為吉利,說蛇就是龍,是死者“家里”原有的東西,應該與死者一起進入“新居”,為死者之伴;當涂人認為祖墳內發(fā)現(xiàn)赤練蛇為吉。江南都有關于墳中之蛇有守護墓穴和墓主人的作用的傳說。宋代李茂誠《義忠王廟記》云:祝英臺祭奠于梁山伯墓前,地忽裂而壁埋,“馬氏言官開槨,巨蛇護冢,不果。”⑸現(xiàn)已在江蘇、山東、四川發(fā)掘到漢代及稍后時期多處墳墓中有將人首蛇身像刻于石壁或畫于旗幡的文物,說明古人早將蛇看作陰宅及死者的守護神。因為陰間生活是陽間生活的主觀復制和搬演,所以這些文物能夠證明人類崇祀家蛇的習俗有非常悠久的歷史。
宜興對家蛇的祭祀,稱“請蠻家”或“齋蠻家”。各處鄉(xiāng)風有異,選取下列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的某些日子作為祭祀的固定日期:元宵節(jié)、二月二、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少數(shù)人說重陽為蠻家生日)、冬至、除夕。若家人有病,或見到蠻家而認為吉利或不吉利時,則隨時都可以祭祀。所有祭儀中以除夕或冬至為最鄭重(過去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宜興祭祀所用主要物品記如下:
一、專用馬子。稱“蠻家馬子”,是一張八開大的紙上以兩色印單一的人頭蛇身像。有人記得是側面像,臉頰部印成紅色,頭發(fā)向后梳,尾如魚尾。一些人認為是女性,多數(shù)人不能判其性別。據說馬子上印有“宅神”二字。另一型制:馬子正中印神像,四周如花邊似的印著數(shù)條蛇。再有一型制為:僅印一條稍稍彎曲的蛇。一位七十九歲的老人告訴筆者,從前縣城的城隍廟內塑有“蠻家菩薩”,那是純粹的蛇像,螺旋式地盤踞著,蛇頭處于中心,向上仰伸,供人祈拜?,F(xiàn)廟已不存。由此看來,蠻家在人們心目中可以是單純的獸形神,也可以是人獸合形神。
二、米粉蒸制祭品。在籠屜中間放若干小團子,在其周圍放置數(shù)條用米粉做的蛇(或真正的蛇形,或人頭蛇身形),再在蛇的外圍放若干團子,上灶蒸熟。此為一式。另一式是做一條米粉蛇,盤在籠屜中間,在它的上面和四周堆放許多小團子。蒸時有人還在籠蓋上放一條烏魚干,并在籠前以酒相供。人們說小團子是蛇蛋,或徑稱為小蛇。這些團子一律不用葷餡。多以紅砂糖為餡心,象征著蛋黃。也有人家以米粉做的“蒼龍”代蛇。舊時代,人們用銅幣飾為龍鱗;新時代,人們改用鎳幣了。新時代農村做蒼龍糕多為取好兆、討吉利,在添子、造屋時用之。作為米粉祭品,還有做米囤、雞鴨等動物及元寶一類花式。以上俗稱“做蠻家團子”。
祭祀儀式:將米囤之蓋揭起,留一條縫(大概好將蠻家從此縫中請入吧),將蒸好的米粉祭品連同蒸籠放在米囤蓋上或米囤之前,馬子的上沿壓在籠下,點香,點燭,供以酒菜,主人磕頭、分說(祈禱),然后將紙錠和馬子一并焚化。該儀式莊重,都由男人操持,女人只能站在一旁觀望。但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太說:此事由女人辦,“因為女人接近米囤”。如遇家人害病等特殊情況,富裕人家還請“師人”(宗教職業(yè)者)來家祭祀。祭祀完畢,“蠻家團子”(包括米粉蛇)為家人分食。對“外蠻”,即野外之蛇也祭,祭儀須在戶外下首(即右側、西邊)進行,且祭祀食品全用生的。這是與里蠻祭最大的不同處。浙江杭嘉湖地區(qū)農村也有以米粉蛇及團子祭供米囤、家蛇的習俗。閩、粵、湘、贛有無此俗,尚待調查。宜興農家還在年底用稻草編成的蒼龍藏在米囤、米倉內。春節(jié)期間則用紙糊的或草扎的蒼龍調耍,討取吉利。這與舞龍燈有別,因為舞龍燈的主旨在娛樂。有人告訴我,長了顎須的蛇就是蒼龍,但這種蛇誰見過?
上述祭儀在20世紀60年代前盛行宜興民間?,F(xiàn)今諸風漸有復出的端倪。聞聽鄉(xiāng)間暗有各類馬子出售,其中就有蠻家馬子(可惜筆者尚未獲得),說明祀蛇之風尚存,主要存于船民(包括漁民)中。
筆者至今未見人們將蠻家與我國古代女媧、伏羲、共工、顓頊、皇帝、堯、鯀、禹等具有人首蛇身形象的著名神作過聯(lián)系,暫時還打聽不到它的神話,只存“米取不完”的說法。這種說法還不能稱為傳說,因為沒有關于它的來歷、作為、顯示神力方面的故事。蘇聯(lián)M•N•斯杰布林-卡明斯基曾指出神話與宗教儀式之間可能存在多樣的關系,其中之一是有儀式而無相應的神話。本文談的,可能就屬于這種情況;要不,蠻家就是一位我們已知的神。筆者初步推斷它就是盤古。限于篇幅,容另文討論。從以上祭儀中可以看出,蠻家蛇神的原始意義是谷神、祖先神。人們希望它帶來禾稔年豐,保佑家室安寧富裕、人丁興旺。祭品團子象征蛇蛋或幼蛇,寓意子孫綿延。對蛇(主要是家蛇)不能打殺、不能言及(一如商族避諱燕子而稱“玄鳥”),甚至在視覺上也進行限制:忌諱看見它。這些禁忌完全是圖騰式的,人們對蛇的祀崇所表現(xiàn)的乃是圖騰崇拜的遺風。人們稱蛇殼(皮)為“龍衣”,也是禁忌。宜興有句俗語告誡人不要忘本:“即使成了龍,你還是蛇肚里出生的”,湖南歌謠有“南蛇脫殼就變龍”句⑹,道出了龍源于蛇的觀念。現(xiàn)實情況是,雖然龍的神格在歷史進程中不斷升高,但在當?shù)厝藗兊囊庾R深處,龍的地位和影響還遠在蛇之下。
人類對圖騰的崇拜,蘊涵著對生殖的渴望及對生殖器的崇拜。吳方言中的“■”,指的是男性生殖器,也指精液,其音“蛇龍”切,避開了對“蛇”字的直讀。吳地口語中的“卵”、“臠”也指男性生殖器,而這兩個字與“蛋”、“團”音義皆通。
吳地口語中,“雞蛋”多說“雞子”、“雞卵”(閩語也多稱“雞卵”)。妙在上海崇明一帶稱“雞團”⑺。其以團代蛋,可見蛋、團相通。我國東南部古越族曾以鳥為圖騰,它的延續(xù)時間短;也以蛇為圖騰,其延續(xù)時間長。因此,在蛇圖騰的形象里結合進了鳥圖騰的因子,這已為一些學者指出過。南京出土的六朝龍(蛇)首鳥身畫像磚可為一證。以禽蛋象征蛇蛋也是不難理解的。中國東南部人頑固的孵生觀念產生了該地區(qū)獨特的蛋團文化。它不僅被今天這一地區(qū)的人們所保存,并擴散至西南少數(shù)民族中,還給整個漢族文化帶來影響。宜興民謠有“三月三,白蓬團子吃只(了)上高山”句;縣志載,“上巳日食棉繭團”;⑻端午節(jié)家家吃腌制的禽蛋,兒童織網袋裝蛋懸于頸項(江南多有此俗,古時此日也食用團子);結婚時將染紅的雞蛋饋送親友鄰舍,女家并將紅蛋放在新馬桶內送到男家,祝愿生育(蘇南稱此桶為“子孫桶”);生了孩子送紅雞蛋并團子(兒歌中有“滿月團子謝媒人”句);新婿、新媳上門以水煎蛋接待。云南人生了孩子用雞蛋湯請客,稱“請客湯”;雷州半島人生日吃雞蛋;福建順昌人以同時吃兩個雞蛋表示吉利,稱之為“太平卵”?,F(xiàn)今吳地多用雞蛋占卜、招魂(按,《岳陽風土記》云:“湖民俗荊……以雞子占卜,求祟所在,使俚治之,皆古楚俗也。”此見吳楚同俗)。晉代周處《陽羨風土記》載正月元日吞生雞蛋“練形”的習俗。上海一帶現(xiàn)代出喪儀式之一為“媳婦要繞住屋轉三圈,叫死者回來吃圓子,吃餛飩,連叫三遍,尚有‘招魂’遺意。”⑼
團子以籠蒸之稱團子,以水煮之謂湯團,其小者曰湯圓或小團子。團多有餡,湯圓多無餡。無餡壓扁如餅而水煮者也稱癟團子或扁團子。用糯米飯捏成的團兒叫糍團。溫州人稱湯團叫米爛,嵊縣人稱團子為麻糍,南昌人稱粑,廣東人將油煎的圓子叫煎堆。我們有理由將蛋團以至許多圓形食品的民俗應用,視作結合有鳥圖騰因子的蛇圖騰文化的遺跡,有理由把圓形食品看作人類最早的祭祀食品之一。馬克思指出:人類在野蠻時期的低級階段就創(chuàng)造了不用文字記載的神話、傳奇和傳說的文學,“在宗教領域里發(fā)生對自然力量的崇拜以及對人格化的神靈和偉大的主宰的模糊觀念;極簡單的詩歌創(chuàng)作、共同的住宅以及玉蜀黍團子——這一切都是屬于這個時期的東西。”⑽ 1973年,我國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發(fā)現(xiàn)了迄今亞洲所發(fā)現(xiàn)的最早人工栽培稻,距今六七千年。筆者認為,中國稻作文化區(qū)的團子的始作,決然大大悠久于唐元稹“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這一詩句的記述。
從周處《風土記》里知晉代粽子稱“角黍”。它實際上是有角的煮熟的米團。它象征幼龍或龍蛋。角黍作為悼念屈原或伍子胥的祭品,此俗流布甚廣,但這一習俗是以幼龍形食品祭龍習俗的借用,并不是為悼念屈原等人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我們知道古越人原以蛇為圖騰,后來受北方龍觀念影響(王室猶早猶甚)。這種影響便導致習俗的演變:以蛇形及蛋形食品祭蛇—→以幼龍形食品及蛋形食品祭龍—→以幼龍形食品及蛋形食品祭屈原、伍子胥,以至于祭祀列祖列宗,層層因襲,反映了習俗內涵易變、其形式被借用而相對穩(wěn)定的規(guī)律。五代時王仁?!堕_元天寶軼事》云:“宮中每到端午節(jié),造粉團、角黍貯于金盤中。”比照近現(xiàn)代民間遺俗,可知此日粽、團、蛋并用有悠久歷史。蛋形食物(包括蛋)始終作為基因保存在祭祀習俗中,是人類祖神孵生于蛋這種觀念的反映。
威廉•羅勃遜•史密斯曾提出一種名為“圖騰餐”的特殊儀式的存在,弗洛伊德在《圖騰與禁忌》一書中用精神分析法,用“父親癥結”說推導這是兒子們殺死父親而后為贖罪而形成的古老儀式。這個結論筆者不敢茍同,不過我很愿用“圖騰餐遺跡”來標稱本文提到的祀蛇儀式。用米粉蛇及蛇蛋形米粉食品祭蛇神,而后分食這些祭品,使我們推想到歷史上曾經有過捕捉活蛇(甚至是產蛋或懷孕的母蛇),加以宰殺、祭神、分食的宗教習俗的存在。這樣做的動機,一方面是為了討好于神,一方面是為了加強人與圖騰動物的認同,使人與動物以及與神的血族關系更加密切,并期望獲得它們的靈性。這種祭祀是全氏族的集體行為,否則便觸犯禁忌。我們從端午節(jié)熱鬧、壯觀的場面,以及冬至或除夕家家蒸團祭蛇的情景中發(fā)現(xiàn)集體行為的性質。吳語區(qū)的人們也是吃一些野蛇的,尤其嬰幼兒需要喂食,以為用此可不生癤癰。但各地全都認為不能用金屬器具宰割和烹煮,而用破瓷片代刃具,用瓦器代金屬鍋。沒有誰能說出這樣做有何科學根據,料想這習俗源于石器時代,是人們對古代生活的追憶,或者是一種變相禁忌。
東南部崇蛇漢民都有以團類食品祭祖、祭神的習俗。此俗與寒食禁火制會有一些聯(lián)系,但在本質上是圖騰餐祭蛇的形式被借用于祭祀祖宗和鬼神。此俗又影響到這一地區(qū)的飲食習慣和特色糕點、小吃的形成。其中粽子和湯圓則受到更大范圍內人民的喜好,在端陽與元宵節(jié)成為全民性的傳統(tǒng)食品。在食團、用團方面,宜興可說是典型。年初,“以年糕、團子做早餐”;元宵節(jié),“煮食米粉圓子”,“每家于十四日至十六日三天早晚,都在堂前米囤(蠻家)與灶神前點香燃燭——有很多人家于十五日晚自制米粉圓子……供神、自吃或饋送鄰居……各戶于十四日晚做團子(和二十三日送灶的相同)供祭灶神”;十月初一,“以粢團祀祖”;冬至,“各以小湯圓供祖宗”;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備酒、果、素盤及送灶團子,祭送上天”;年底,做各種餡的團子,“另外要做年糕及‘供果’……做‘人口健’(形如元寶,素餡),須按人口,每人吃一個。做‘生肖’團子,各按自己生肖吃………總計大小團子,數(shù)以千計,然后一籠一籠裝好蒸熟……每天早餐煮食,可以吃到正月半……”⑾這是臺灣故鄉(xiāng)人記憶中的過年過節(jié)情景。
這里有一個棘手的問題:東南地區(qū)漢人的崇蛇習俗是漢族固有的,還是從吳越先民那里吸收繼承的?有吸收繼承的先例嗎?吸收繼承需要哪些條件?在以往人們的觀念里,以為有個民族的大遷徙,苗蠻族像洪水一樣退盡了。事實不會是這樣的。舉例來說,吳之名,始于太伯,吳太伯在商末周初“奔荊蠻”,屬于潛逃性質,能帶多少人去呢?只因原地土著歸順他,才有一個強大的吳國。時過千年左右,雖然北方漢民多次大批南遷,到漢魏之際,“在今長江以南的江蘇、浙江、安徽、福建等地的山嶺地區(qū),居住著為數(shù)眾多的山越人。孫吳為了擴充軍隊和擴大榨取對象,先后對山越用兵達38年之久,被驅趕到平原地區(qū)的山越人不下數(shù)十萬”。⑿那么,山區(qū)沒有被驅趕及原居平原地區(qū)的越人加進去,越人總共有多少?不知其數(shù)。沒有那些留駐原地以及遷徙過程中未能到達終點的土著,也就沒有今天南方那么分歧的漢語方言。民族的融合是必然的,特別是處于社會底層的民眾,其融合是較為迅速的。這些融合的民族對于后來到的漢人來說,卻依然被認為是“土著”(許多著作都作如此稱謂),其標志自然是語言和生活習俗的不同。那些后來的漢人被正統(tǒng)史家們稱為“客卿”、“客戶”。這些新客來到雨水充沛的稻作區(qū),不能不“入境問俗”,以求適應。千百年來,漢人分批(只能如此)南下,結果是分批地得以感化。這是不難理解的。上文說到,宜興稱蛇為“蠻”。“蠻”字有多種意義:與“美”通,與“晚”通(如后娘稱“蠻娘”,晚稻稱“蠻稻”),粗野無禮,又指不開化的民族。筆者以為“蠻”的本義是蛇,引申為以蛇為圖騰的氏族、胞族或部落。許慎《說文》曰:“南蠻蛇種。”把這兩層意思說得很明確。又,閩為古代越人的一支,許氏曰:“其人蛇種。”“閩”、“蠻”聲同義通。從字的結構來看,“閩”的本義非一般的蛇,而是特指室內之蛇,即家蛇,即內蠻。宜興所謂的“蠻家”,取的就是上述本義及引申義。換句話說,今宜興的崇蛇習俗主要沿襲了古代土著越人的風俗。當然,這種吸收繼承是會有變異的,歷史發(fā)展到今天,這種習俗也是在發(fā)展的。
假如將我國東南部漢族的崇蛇習俗與西南少數(shù)民族,甚至東南亞一些國家或地區(qū)的崇蛇習俗進行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的相似處。這也可以說,現(xiàn)今居住在古越人原生活區(qū)的人們,與遷徙他處的古越人后裔支系民族在崇蛇習俗上有一致性,這也可證明中國東南部漢族現(xiàn)存崇蛇習俗主要淵源于古越族。此外,今吳語地區(qū)(閩、粵等地不詳)舅舅在家庭、親屬事務中作主、決斷的特殊權力地位,也可認為是古越族及后來的吳越族的舅權制的遺響。江蘇丹陽、江西南豐、福建一些地區(qū)等,丈夫在家操持家務、妻子在田間勞作的分工,與原地古俗不無關系。再如,吳地民歌可與西南少數(shù)民族民歌媲美,盤歌、對歌形式也為兩者共有、同好。蘇州、上海一帶農婦的傳統(tǒng)服飾與西南少數(shù)民族很有些相類。在親屬稱謂及名字前加一“阿”字的習俗遍布中國南部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qū)。這一切都使我們感到它們來自同一文化背景。所以,就吳文化來說,它必然是漢文化與南方土著文化結合的產物。但對這一問題,我們以往還多停留在理性判斷上,對土著文化在結合過程中的特殊地位、作用還未提到一定的高度,也缺乏實際的分析,因而使一些現(xiàn)象得不到合理的解釋。值得一提的是:既然中國東南部漢族部分地因襲著古代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這種文化也必然通過這些漢民向外擴散,所以該地漢族文化不僅有與西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而且有與日本、朝鮮、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的古代文化進行對比研究的必要。
古代越人崇蛇習俗所以延續(xù)至今,除上面所提民族融合等因素外,還因為封建統(tǒng)治中心基本上在北方,孔儒理性觀念對南方影響較小,南方的圖騰主義及古神話的消失期滯后;同時,南方好巫、好祀,鬼神觀念強,原始宗教為后世的宗教吸收和利用。在有崇蛇習俗的地區(qū),人們都能用反面的例子來說明禁忌的必要。所以,從另一角度看,古老習俗得以保留至今,與建立在對死亡恐懼上的迷信觀念有極大關系。

-----------------------------                                                                       
注   釋
(1)蔣贊初:《關于宜興陶瓷發(fā)展史中的幾個問題》。
(2)那位見過白家蛇的同事稱,他見過白蛇的足,說那是白蛇張開的腹鱗。一位打死過許多蛇的老人告訴筆者,他曾將蛇放在篩內猛篩而見其足,很短,共四只,似雞爪。
(3)對于蠻家來說,放在米囤上的這些器具就是兇器。米囤,是用竹篾編成的長席(稱為“棧條”)盤成,直徑可達兩米,高度可達兩米以上。也可用稻草編成,直徑可達一米。
(4)舜娟:《<白蛇傳>的優(yōu)秀續(xù)篇》,見《民間文藝季刊》1986年第1期。
(5)〔清〕聞性道:《鄞縣志》。
(6)《歌謠》第2卷第19期。
(7)許寶華等:《北片吳語內部的異同》,見《方言》1984年第4期。
(8)白蓬、棉繭為野菜,用石灰腌后或開水燙后糅合在米粉中,做成的團子為翠綠色,韌而有清香味。
(9)胥樹人:《<哭喪歌>的價值》,見《民間文藝集刊》第七集。
(10)《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第二冊第3頁。
(11) 臺灣宜興鄉(xiāng)訊特刊編撰委員會:《我們的故鄉(xiāng)宜興》,1975年。
(12)蔣福亞:《略述三吳地區(qū)的開發(fā)》,見《江海學刊》1986年第2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趣說生肖]說蛇(四)
「漢族古習俗」
詩郵話嘉節(jié)——端午節(jié)
大姆媽做龍鳳
黎山老母與女媧娘娘什么關系
江南冬至習俗做團子,青色的團子最愛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