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的生長與根際環(huán)境
根有三個主要功能:①吸收養(yǎng)分和和水分;②錨定植物;③合成激素并向植物地上
部輸送。在正常情況下,植物的根與地上部分充分協(xié)調,組成一個完整的開放系統(tǒng)。但
是,早期人們對根系的研究不重視,這是因為在18世紀8,人們認為良好的物理條件可以
通過精耕細作而得到,從而很少注意田間作物根系生長情況。19世紀中葉肥料工業(yè)興起
。作物產量大幅度增加,施肥技術主宰著農業(yè)生產。同時,植物生理學家更偏重于研究
植物地上部的光合作用,雖然也有不少人研究了養(yǎng)分吸收過程,但采用的材料大多是離
體根切段、貯藏組織切片或藻類細胞,所得出結果往往不能反映生長與土壤中的根系對
養(yǎng)分和水分吸收的真實情況。
19世紀中葉確立化學肥料的作用后,當時農作物的產量增加了一倍。以后一百多年
產量徘徊在每公頃2.5噸左右。到了1968年由于矮稈良種的育成等栽培管理技術的改進,
使谷物產量猛增到5噸/公頃以上。當前80年代谷物產量又徘徊不前,目前農作物的產量
與可能達到潛在產量還有很大差距,表明了增產的巨大潛力。近年來很多證據(jù)表明,要
是當前作物產量有所突破,克服限制根系生長的不良因素,促進作物根系對水分和養(yǎng)分
的吸收是關鍵,特別是對地圖中水分和養(yǎng)分的利用(Cooke,1982)。
于根系生長密切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根際微區(qū)環(huán)境。從生態(tài)學的角度看,根際微區(qū)
是植物與土壤發(fā)生能量流和物質流最重要的界面,從植物營養(yǎng)學的角度看,根際中發(fā)生
的不同于土體的各種生物、化學或物理化學過程,對養(yǎng)分有效性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了
解根際中發(fā)生的這些過程,是理解養(yǎng)分“生物有效性”的關鍵(Barber,1984)。借助于
一些先進技術,近年來對根際微區(qū)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
本章將論述與養(yǎng)分和水分吸收有關的根的生長和特性,以及根際微區(qū)的各種過程,
包括根/土界面的養(yǎng)分動態(tài)。
●3.1根的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
一、根系的形態(tài)與分布
被子植物分為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兩個綱。兩類植物的根系形態(tài)不同,單子葉
植物形成須根系,雙子葉植物形成直根系。(圖3-1略)。
單子葉植物種子萌發(fā)后,長出3至6條種子根,隨著地上部生長,又有許多根由基部
莖節(jié)長出,稱不定根(或冠根)。長大后的單子葉植物,不定根時期須根系的主要組成
部分。例如在適宜的條件下,以株燕麥可長出180條以上的不定根,其數(shù)量往往和植株的
分蘗有關。不定根同常有幾級分支根(側根),但有些植物例外,如洋蔥沒有側根。
雙子葉植物種子萌發(fā)后長出一條主根,再由主根上長出多級側根。由于維管形成層
的活動,主根不斷變粗,許多植物的主根可占根系重量的一半,而主根的表面積僅占根
系表面積很小的一部分,對這些植物,一根/冠比的大小來衡量養(yǎng)分吸收能力,意義不
大。
根系生長速率受許多因素影響。但是一般而言,小籽粒的禾本科植物根軸的生長速
率為2.0cm/天,一級側根為0.5cm/天,二級側根為0.1cm/天。有些植物如玉米根軸生
長速率要快得多,可達6cm/天以上。(Scott Russell,1977).
描述根系在土壤中分布狀況的參數(shù)同常有兩個,一是單位土壤面積下根的總長度(
LV,cm/cm3),另一是單位土壤體積中根的總長度(LV,cm/cm3).表3-1
表3-1幾種大田生長的植物的根系密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種類 株齡(天) Lvcm/cm3 LAcm/cm2
(0~15cm土層)
———————————————————————————
玉米 79 4.1 145
大豆 85~92 2.0 80
小麥 94 3.3 113
燕麥 94 3.4 113
大麥 94 4.2 126
羊茅草 400+ 50 9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早期Dntmer(1937)的研究得出,16周株齡的冬黑麥,單株根系共有13*10的六次方條
根軸的側根,總長度達500公里,表面積超過200平方米。但是一般而言,植物根系僅占
土壤體積很小一部分,即使是在根系最密集的表層土壤。根系占土壤體積比例不超過5%
,一般為1~3%。這意味著根系通過截獲得到養(yǎng)分所占比例很小,養(yǎng)分主要通過質流和
擴散到達根表面。根系越發(fā)達,對土壤養(yǎng)分供應的強度要求越小。需要土壤溶液中磷扽
哦能夠度分別為0.4、0.1和0.06ppm。
山龍眼科植物(Proteaceae)以及某些豆科植物(如白羽扇豆)可以形成一種特殊形
態(tài)的根系———Proteoid root,稱之為排根。排根是根際非侵染性微生物引起的,沿著
主根或支根上長出密集的細小側根,簇擁成排,并附有大量根毛,其表面積為同等重量
非排根的5倍以上。(拉模擬圖,1982)。排根形成與貧瘠土壤上,主要集中于0~10厘
米表土層,對養(yǎng)分吸收(特別是林)起著重要作用。
二、根的結構與功能
沿植物根的沖切面觀察(圖3-3略),根尖從頂端起,可依次分為根冠、分生區(qū)、伸
長區(qū)和根毛區(qū)(成熟區(qū))。
根冠由薄壁細胞組成,其生活周期很短,隨著根系伸長,原有的根冠細胞不斷脫落,
同時心的根冠細胞不斷產生、根冠細胞的主要功能是保護頂端生長點,此外,根冠細胞
分泌大量粘膠物質,有利于潤滑根土接觸面。根冠細胞還與根的向地性生長有關。分生
區(qū)全長約1~2mm,大部分被根冠包圍著,細胞核很大,細胞質濃度,液泡很小,分生區(qū)
細胞不斷分裂,逐漸形成各種根的初生組織,在分生區(qū)中心靠經根冠處有幾百個細胞組
成的“不活動區(qū)”,基本上不進行有絲分裂,細胞的基礎代謝活動也很弱。不活動區(qū)的
作用尚不甚清楚。分生區(qū)的后面是伸長區(qū),約幾毫米長,期間細胞迅速伸長,成為根尖
在土壤中穿插的推動力,液包化。在伸長區(qū),細胞已逐漸分化為一些形態(tài)不同的組織。
根毛區(qū)位于伸長區(qū)之上,全長可從幾毫米到幾厘米,時吸收養(yǎng)分和水分最活躍的區(qū)域,
該去表皮細胞形成大量根毛,其內部細胞已分化為各種成熟組織,故亦稱成熟區(qū)。
如果在根的成熟區(qū)作橫切面觀察,可支根由外向內劃分為表皮、皮層和中柱三個明顯
的部分(圖3-4略)。
表皮是最外一層排列緊密的細胞,當表皮細胞的伸長阻礙時,便向外形成管狀突出的
根毛,其長度通常為0.1~1.5cm,直徑0.005~0.025mm。根毛的數(shù)量受環(huán)境條件影響很
大,一般每平方毫米根表上可有50~500條根毛,表3-2列舉了幾種植物的根毛特征,由
表中可見不同植物上的根毛特征差異很大,對萵苣、番茄和薊,根毛使根的表面積增加
阿一倍以上某些失誤甚至可達10倍以上(Dittmer,1937).反之,洋蔥和胡蘿卜的根毛極
不發(fā)達。根毛在養(yǎng)分吸收,特別是土壤移動性小的養(yǎng)分如磷和鉀,有著很大的作用,這
點將在以后一章中加以論述。此外,根毛還具有錨定植物的作用。
表3-2幾種植物的根毛特征
(Barber,198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 根半徑 每厘米 根毛 根毛 根毛表
(mm) 根長 長度 半徑 面積
(mm) (mm) 根表面積
——————————————————————————
小麥 0.108 560 0.29 0.0057 0.7
萵苣 0.124 1270 0.30 0.0048 1.6
薊 0.056 890 0.60 0.0039 3.8
番茄 0.107 1650 0.43 0.0043 2.5
洋蔥 0.225 1180 0.04 0.0110 0.2
葫蘆卜 0.107 1810 0.04 0.0040 0.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皮以內是皮層細胞,由多層薄壁細胞組成,這些細胞排列較疏松,細胞間隙容許氣
體通過,水生植物根的皮層細胞間隙很大,如水稻根的同期間隙占根組織體積的5~30%
,而大麥則小于1%。皮層的最內一層細胞稱為內皮層,排列較緊密,環(huán)繞中柱組織,內
皮層細胞最明顯的特征是其細胞壁上有一木栓址增厚帶,稱為凱氏帶(Casparian stri
p),環(huán)繞細胞得徑壁和橫壁的內方。凱氏帶含有較多木質素和木栓質,成為溶質和水分
通過自由空間進入中柱的屏障,從而隔斷了皮層與中柱的質外體聯(lián)系。但是在電子顯微
鏡下,可以看到內皮層細胞與中柱屑細胞有許多胞間連絲,說明共質體途徑是暢通的。
對于主要通過質外體途徑吸收養(yǎng)分如鈣,由于凱氏帶的阻斷,鈣在內皮層以外積累,因
此該的吸收主要限于根的尖端部分,期間內皮層細胞比木栓的增厚尚不明顯,而象K+、
H2PO-和NH+等通過共質體途徑吸收的養(yǎng)分,則整條根系均可以吸收。還有一些植物如玉
米和洋蔥,不僅在內皮層細胞壁出現(xiàn)凱氏帶,而且在上皮層(及最靠近表皮的那一層皮
層細胞)也存在凱氏帶,玉米的上皮層凱氏帶開始出現(xiàn)在離根尖40~50mm處,倆種植物
的內皮層凱氏帶均開始出現(xiàn)在比上皮層凱氏帶近根尖約20mm處。
中柱位于根橫切面最內部,主要包括有一層或幾層薄壁細胞組成的中柱鞘以及木質部
和柔韌皮部兩種疏導組織,中柱鞘細胞具有潛在的分裂能力,在根毛區(qū)中柱鞘一定部位
,及個細胞可恢復分裂,形成側根原基,逐漸分化和增生,最后突破內皮層和皮層形成
側根,韌皮部是植物地上部同化產物輸送的通道,木質部則是溶質和水由根系運往地上
部的通道。
必須指出,雙子葉和單子葉植物根的解剖特征和生長特點不盡相同,上面描述的主
要是與養(yǎng)分和水分吸收運輸有關的根的結構特征,更詳細的描述可見有關植物解剖學的
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