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在市場看到有碧綠鮮嫩的艾草,散發(fā)著凜冽的青草香,忍不住買了一大把。
旁邊一個阿姨問:“這是什么?有什么用?。恳趺醋?/strong>?”
一時半會說不清,真想掏出手機(jī),叫她不如掃二維碼關(guān)注“早范”啊,我會做一期的。
那么,就從阿姨的問題開始說起哈。
艾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然生長于山野間,是我們祖先最早認(rèn)識并使用的植物之一。《詩·王風(fēng)·采葛》中便有關(guān)于艾草的詩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span>
在古代,艾是取火的重要原材料。在流傳至今的習(xí)俗中,有“端午掛艾”一說,古人認(rèn)為在門窗上懸掛艾草,可辟邪祛病。
艾草在醫(yī)學(xué)上的應(yīng)用,最早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醫(yī)認(rèn)為艾草有溫經(jīng)、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
可內(nèi)服也可外用,最常見的就是熏艾、艾灸、艾草水泡澡等。
同時,艾草還可作“印泥”的原料。
除了藥用價值,艾草也是一種美味的天然食材??图胰说牟妥郎?,常見艾草的身影,艾草煎蛋、艾草老雞湯,艾粄??總能將艾草變幻出萬千滋味。
所有由艾草做出來的美食中,早范姐最喜歡的便是艾粿。
將艾草的葉子搗爛成汁,和糯米粉和成面團(tuán),包入豆沙餡料,蒸熟。趁熱咬一口,艾葉回味的一點(diǎn)甘苦混合了豆沙的香甜,口感又軟糯有彈性。
???這是青團(tuán)??!
呃?這不是艾糍?
切!不就是艾粄!
錯!它叫清明粿!
都是,又都不是。
同是由艾草、粉做成,餡料卻各不相同,甜咸由人。
無論是青團(tuán)、艾糍、艾粄、清明粿還是艾粿,它們的樣子,都像極了雨水和青草交織而成的春意。
屬于春天的艾粿
材料
艾葉、糯米粉、粘米粉、紅豆沙
做法
1. 新鮮艾葉去枝留葉;
2. 洗凈后放入滾水中焯一下,撈出;
3. 艾葉加少許水,放入用石臼或料理機(jī),搗爛;
4. 艾葉泥、糯米粉和粘米粉混合,和成光滑面團(tuán);
5. 取適量面團(tuán),壓扁,包入紅豆沙,收口,搓圓;
6.做好的艾粿放入蒸籠里,表面刷一層食用油,大火蒸15分鐘。
7. 也可放入粿印(模具)中輕輕一壓,磕出;
*艾草的枝干、頭不要扔掉,曬干后可煮水泡腳、洗頭、洗澡。
相關(guān)
將思念熬成纏綿的沙(做法請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