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實生活中,三分鐘熱度成了一種常態(tài)
近日,湖南留守女孩鐘芳蓉備受關注。
許多人稱贊,她雖出身寒門,卻仍以676分的成績?nèi)〉昧撕鲜∥目频?名的好成績。
不過更多人卻把目光,放在了她所報考的北大“考古學”,這一冷門、枯燥乏味的專業(yè)上。
“學什么考古啊,窮人家小孩就該選實用的專業(yè)?!?/span>
“這么好的成績考上北大,為什么不學個熱門專業(yè)啊?”
“估計是一時興起,等到畢業(yè)不好就業(yè)就該哭了,分分鐘教你做人?!?/span>
就連常年在外打工的父親也說:
“得知女兒報考后,我也擔心,村里的大學生說這個專業(yè)很冷門,就業(yè)窄,賺錢還少?!?/span>
面對這些輿論打擊,鐘芳蓉卻仍然很堅定,她說:自己從小喜歡歷史和文物,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會更開心。
談及未來規(guī)劃,她也表示以后會選擇讀研深造。
生活中的我們,有沒有自己熱愛并堅持的事情呢?完成情況怎么樣?之前在豆瓣上看到這樣一個話題,#談談你曾做過的三分鐘熱度的事#:
買了將近1000塊錢的攝影網(wǎng)課和一堆入門裝備,結(jié)果只上了一次課;
學古箏,學素描,學陶笛,學泰語,練毛筆字……沒一樣堅持下來;
從網(wǎng)上買回來一堆健身器材,去健身房辦了整整一年的貴賓卡,折騰沒幾天,就匆匆宣告放棄;
買回來一堆畫畫工具,又在網(wǎng)上報了某名師的教學班,在發(fā)現(xiàn)畫畫沒自己想象的那么簡單后,匆匆放手。
“三分鐘熱度”,好像逐漸成為一種負面標簽。
我們總是充滿欲望和好奇,遇到新鮮的事物,就迫不及待往上湊;碰著好玩的,就一心想趕緊上手。
三分鐘里,滿懷信心與憧憬;三分鐘后,卻只剩下懊惱、后悔和自責。
然而,心理學卻告訴我們:大可不必這樣想,三分鐘熱度也并非一無是處。
“一個嘗試錯誤的人生比無所事事的人生更榮耀,并且有意義?!?/span>
“我已經(jīng)六十二歲了,還不知道我究竟學什么。都是東摸摸,西摸摸,也許以后我還要學學水利工程亦未可知?!?/span>
“沒關系的!有三分鐘熱度,就有三分鐘的探索與找尋,就有三分鐘的收獲。”
成長期(約相當于兒童期); 探索期(約相當于青春期); 建立期(約相當于成人前期); 維持期(約相當于中年期); 衰退期(約相當于老年期)。
第一分鐘,你接觸到某件事情,并對它產(chǎn)生了興趣; 第二分鐘,你著手準備去了解或?qū)W習它; 第三分鐘,你開始實踐你的想法。
第一問題,我還有繼續(xù)這件事情的必要嗎? 第二問題,這件事情是我真正喜歡的嗎? 第三問題,我自己是否還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斷=斷絕“想買回家但實際上并不需要的東西”; 舍=舍棄“家里泛濫的破爛”;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zhí)念”。
斷=斷絕“三分鐘熱度后不想要繼續(xù)的事”; 舍=舍棄“頭腦發(fā)熱買回來后,又不用的東西”; 離=脫離“什么都想學的執(zhí)念,專心做好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