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末年出現(xiàn)了著名的五胡亂華,五胡,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族,下面一一說一下結(jié)局。
匈奴
自東漢末至西晉初,漠北匈奴大量內(nèi)徙,主要集中在并州及雍、涼等州,與漢民及他族雜處,社會經(jīng)濟生活發(fā)生了變化,逐漸漢化或鮮卑化。魏晉時期,純粹所謂匈奴部族實際上已不存在,而大體上視匈奴部眾與其他民族融合的情況,區(qū)分許多新的部族集團。
晉初入遷的“匈奴胡”,不僅僅是匈奴部眾,而且還包括許多被匈奴統(tǒng)治的其他部落?!稌x書·北狄匈奴傳》中提到:“北狄以部落為類,其入居塞者有屠各種、鮮支種、寇頭種、鳥譚種、赤勒種、捍蛭種、黑狼種、赤沙種、郁鞞種、萎莎種、勃童種、勃蔑種、羌渠種、賀賴種、鐘跂種、大樓種、雍屈種、真樹種、力羯種,凡十九種,皆有部落,不相雜錯?!?/p>
有的學者認為內(nèi)中真正屬匈奴族的僅有屠各、賀賴,似為匈奴種的有赤沙種。此外,已知其他族屬的有赤勒,即丁零(南北朝時稱敕勒或高車),羯胡之羌渠、力羯。
匈奴與他族融合,主要分三大類:
一是匈奴與漢族融合,統(tǒng)稱之“屠各”。《晉書·北狄匈奴傳》云:“屠各最豪貴,故得為單于,統(tǒng)領(lǐng)諸種”。
此屠各可能就是泛指漢化或正在漢化的內(nèi)遷匈奴而言?!巴栏鳌币幻?,文獻又作“屠各胡”,“休屠各”,“休屠”,“休著屠各”等。狹義之“屠各”,是指秦漢時據(jù)今甘肅武威一帶的匈奴休屠王及其后裔。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休屠王與昆邪(渾邪)王同為驃騎將軍霍去病所敗,昆邪王殺休屠王,并其眾數(shù)萬降,被分置于隴西等五郡塞外,設(shè)屬國處之。以后即稱散處于五郡屬國原休屠王后裔及其部眾為“休屠”或“屠各”主要分布在秦隴和涼州地區(qū),其次在朔方,太行山東麓、渭北等地,有的學者認為一部分遷到并州,與五部匈奴雜居。其漢化程度較深。
廣義之“屠各”,是指魏晉以來,陸續(xù)遷入內(nèi)陸,逐漸漢化或正在漢化的匈奴,包括南匈奴單于的后裔,《通典》注云“頭曼、冒頓即屠各種也。”即認為原匈奴單于一族也是“屠各”。乃至稱并州匈奴為屠各。如《晉書·劉曜載記》提到石勒滅劉曜,“坑其王公等及五郡屠各五千余人于襄國”,此五郡屠各一說即是指原五部匈奴(有的學者認為此正說明劉淵是居于五部之地的屠各,而不是南匈奴單于苗裔)。有的學者還認為獨孤部或獨孤氏(后改劉氏)也是廣義屠各的一部分。其眾原居于山西北部,與鮮卑、漢族接觸較多。而后拓跋鮮卑興起于代北,獨孤部加入拓跋鮮卑部落聯(lián)盟,成為內(nèi)入七十五姓之一,且為北魏“勛臣八姓”之一,逐漸鮮卑化。如劉庫仁,初附代國什翼犍為南部大人。代國亡后,被苻堅封為陵江將軍、關(guān)內(nèi)侯,統(tǒng)治黃河以東地區(qū),與鐵弗匈奴劉衛(wèi)辰分領(lǐng)代民。
二是匈奴與鮮卑為主融合而成的,主要有拓跋鮮卑、宇文鮮卑、鐵弗匈奴等。
三是匈奴與其他雜胡融合而成雜居共處的有盧水胡、稽胡等。
由匈奴別部為主融合其他族成分形成的雜胡還有“貲虜”“費也頭”等。此外,有的學者認為羯胡也是匈奴與其他雜胡融合而成。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屠各、鐵弗、盧水胡、羯胡及拓跋鮮卑、宇文鮮卑的統(tǒng)治者先后在北方建立了政權(quán)。
鮮卑
鮮卑按照分布地域不同,分為西部鮮卑、中部鮮卑和東部鮮卑。
其中西部鮮卑主要指河西鮮卑、隴西鮮卑,包括吐谷渾部、乞伏部和禿發(fā)部等;中部鮮卑包括拓跋部和柔然等;東部鮮卑包括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等。
1、東部鮮卑
慕容部
慕容部為鮮卑之一支。鮮卑自鮮卑山南遷以后,擴展至饒樂水,即今西拉木倫河流域。慕容,初為部落大人名,后以為氏。據(jù)《晉書·慕容廆載記》說:“時燕代多冠步搖冠,莫護跋見而好之,乃斂發(fā)襲冠,諸部因呼之為'步搖’,其后音訛,遂為慕容焉?;蛟颇蕉x之德,繼三光之容,遂以慕容為氏。”胡三省《資治通鑒》注對此二說均加駁斥。有的學者認為慕容是鮮卑語“富”字之音譯。
諸燕形勢圖
慕容氏先在遼東地區(qū)后于黃河流域建立諸燕,尤其是前燕初期注意勸課農(nóng)桑,發(fā)展生產(chǎn),對東北及黃河流域的開發(fā)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十六國紛爭中,諸燕立國時期,多者三十余年,少則十年,非常短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軍封過多,國庫空虛。凡有軍封的鮮卑王公貴戚都可霸占土地,隱庇蔭戶,致使民戶頓減,國家財政大為減少,國庫空虛。
二是統(tǒng)治階級日益腐化,窮奢極欲,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
三是戰(zhàn)馬日少,兵士疲弊。燕國本以畜牧為主,依仗兵強馬壯,云騎風馳,逐鹿中原。但定居日久,戰(zhàn)馬銳減,再加連年征戰(zhàn),兵老師疲。諸燕立國后期,面臨強敵前秦、后秦及北魏、東晉的進攻,多不戰(zhàn)而潰,國隨之以亡。
慕容鮮卑大都歸附北魏,受拓跋氏統(tǒng)治,慕容氏貴族在北朝官居高位的為數(shù)不少,一般部眾,逐漸成為北魏等的編戶齊民,或從事耕牧,或隨軍出征。
段氏
段氏為東部鮮卑之一支。大概于東漢中葉由遼東西遷,分布在遼西一帶,世為部落大人。段氏祖先最初的社會地位很低。相傳段就六眷(疾陸眷)的伯祖日陸眷初因亂世被賣為漁陽烏桓大人庫辱官家奴,曾隨庫辱官至幽州參加諸大人集會,以口為唾壺接主之痰。
西晉境內(nèi)內(nèi)遷少數(shù)民族
后漁陽大饑,以勁健奉主命率人至遼西逐食,招納亡叛在遼西各地的鮮卑,其中還雜有烏桓人、匈奴人、漢人等,因而形成段氏鮮卑集團,日趨強盛。其卒后弟乞珍代立。乞珍卒,子務(wù)勿塵(務(wù)目塵)嗣為段部首領(lǐng)。以遼西之陽東(秦治今遼寧義縣西,三國魏移治河北盧龍縣東)、令支(治今河北遷安縣西)為中心向各地發(fā)展。
段部自日陸眷興起于遼西,至龕為前燕所滅。共歷四世十一主,大約經(jīng)歷一個世紀。其后裔在諸燕和北朝任官職者為數(shù)不少。
諸燕有將軍、右長史、左光祿大夫、太保段崇、右光祿大夫段義、侍郎段平子、長上段速骨及段溫、前將軍段璣、殿中將軍段瓚、徐州刺史段宏、散騎將軍段封、左仆射段暉等。北朝段部之裔,見于史書的有《魏書·節(jié)義傳》所提到的白道守將段進;同書《閹官傳》中有中常侍、定州刺史段霸、《北齊書·張保洛傳》有光州刺史段琛、《周書·段永傳》提到:“其先遼西石城人,晉幽州刺史匹磾之后也。曾祖偎仕魏,黃龍鎮(zhèn)將?!倍斡涝谥苁抑链髮④?,“于時朝貴多其部人”。
隋煬帝時有兵部尚書段文振,為匹磾八代孫?!端鍟ざ挝恼駛鳌吩疲骸白鎵郏簻嬷荽淌?。父威,周洮、河、甘、渭四州刺史?!庇纱丝梢娛婪Q“勁健”“尚武”的段氏,在十六國及北朝時期的影響還是相當大的。
宇文氏
宇文氏的世系出自匈奴。據(jù)《北史·匈奴宇文莫槐傳》所載:“匈奴宇文莫槐,出遼東塞外,其先,南匈奴之遠屬也,世為東部大人。其語與鮮卑頗異。人皆翦發(fā)而留其頂上,以為首飾,長過數(shù)寸則截短之。婦女被長襦及足,而無裳焉。秋收烏頭為毒藥,以射禽獸。”過著以游牧為主,兼以狩獵的生活。
宇文氏其先為匈奴苗裔。始祖葛烏菟原居陰山,據(jù)《周書·文帝紀》載,其“雄武多算略,鮮卑慕之,奉以為主,遂為十二部落,世為大人”。實際上,此時宇文部尚在陰山,還未與鮮卑雜居,只能是被匈奴奉為主,遂統(tǒng)匈奴十二部。
至于“宇文”一詞的含義,史籍姓書,各說不一?!吨軙の牡奂o》云:“后曰普回,狩得玉璽三,紐有文曰皇帝璽,普回心異之,以為天授。其俗謂天曰宇,謂君曰文,因號宇文國,并以為氏?!币布础坝钗摹敝鉃椤疤炀薄V吝|河東西以后,宇文氏始以匈奴酋長的身份統(tǒng)治住在當?shù)氐囊恍r卑人,加入鮮卑部落聯(lián)盟,逐漸鮮卑化,遂稱鮮卑宇文氏。在慕容氏統(tǒng)治遼西時,宇文部被慕容部所建立的前燕政權(quán)擊敗,宇文部眾大都歸慕容氏統(tǒng)轄,部眾被慕容部首領(lǐng)分散遷移,宇文部滅亡。宇文部后屬北魏拓跋鮮卑,北魏末,宇文泰勢盛,專政西魏,其子孫代西魏建立北周。
鮮卑宇文部的族人以及后來北周政權(quán)的皇族貴胄和一些臣子國民,都以“宇文”為姓氏,稱宇文氏,后逐漸融入漢族,將宇文氏復(fù)姓也帶入漢族之中,后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宇氏、文氏者,也有改單姓為尚氏、趙氏、胡氏、李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2、中部鮮卑
拓跋氏
拓跋氏初是鮮卑地處最東北的一支,也稱別部鮮卑。拓跋鮮卑,應(yīng)包括建立代、魏的拓跋部,建立南涼的河西鮮卑禿發(fā)部,而習慣上往往僅指北部鮮卑。原居于額爾古納河和大興安嶺北段,“統(tǒng)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yè)”。
拓跋宏
對于“拓跋”語源,《魏書》開篇就有解釋:“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后為跋,故以為氏?!薄顿Y治通鑒》載北魏孝文帝改姓詔書,亦稱“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边@種說法后世或偶有信從者,如清人吳廣成輯《西夏書事》,猶稱“北魏孝文取拓跋為土之義,改元氏?!?/p>
道武帝、孝文帝等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面實行漢化,其目的是為了使北魏政權(quán)進一步封建化,加強鮮卑貴族和漢族世家的聯(lián)合,以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但通過均田制等的推行,對限制豪強、恢復(fù)和發(fā)展生產(chǎn)起了一定作用。各項漢化措施,客觀上推動了鮮卑本身的發(fā)展,也促進鮮卑等族與漢族的融合。
柔然
柔然,在漢文史籍中亦稱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叭崛弧币辉~,有的學者認為是“聰明、賢明”之意,有的認為含有“禮義、法則”之義,有的則認為此語源于阿爾泰語的“異國人”或“艾草”等。關(guān)于柔然人的來源,由于史籍記載歧異、簡略,至今尚未一致看法,有東胡、鮮卑、匈奴、塞外雜胡之說等。
但就柔然統(tǒng)治者的世襲貴族而言,無疑是從拓跋鮮卑部落聯(lián)盟中分離出來。史書直稱柔然可汗社崘為鮮卑社崘或河西鮮卑社崘。這說明柔然、拓跋、禿發(fā)均有一個共同祖源,皆由鮮卑與匈奴融合后形成。柔然貴族是從拓跋鮮卑中分離出來的一支。隨著柔然勢力在大漠南北的發(fā)展,與進入中原地區(qū)的拓跋鮮卑分道揚鑣,出現(xiàn)的差異也越來越大。
南北朝時期,由于戰(zhàn)爭俘獲,主動歸附及和親陪嫁戶等散居于中原的柔然人有數(shù)十萬。北魏為了充實北方邊境,先后把內(nèi)附和俘獲的柔然、敕勒以及內(nèi)陸漢人遷到六鎮(zhèn)及平城等地,與拓跋鮮卑軍民錯居雜處,又將他們充作隸戶和營戶,以供驅(qū)役。
北魏對俘虜或降附的一般柔然部眾驅(qū)役壓迫,而對柔然上層貴族卻備加優(yōu)待,封官進爵,居文武高位,男尚女適,和親不絕,使之成為統(tǒng)治階層的一部分。這固然是由于北魏統(tǒng)治者認為與他們同源,血統(tǒng)高貴,故愿意與柔然王族通婚;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削弱、分化柔然政權(quán)本身,以減少來自北邊的威脅,因此極盡拉攏之能事。所以柔然先融合于鮮卑,最終融合到中原漢族之中。
到了隋唐,居住在內(nèi)陸的柔然基本上漢化。我們只能從河南洛陽、山西雁門、代郡等地的一些姓氏,如閭氏、郁久閭氏、茹茹氏、茹氏等,來證實其先祖確系柔然。
3、西部鮮卑
禿發(fā)鮮卑
禿發(fā)鮮卑為拓跋鮮卑的一支,其始祖與北魏同源。禿發(fā)匹孤時率眾自塞北遷入河西,故亦稱河西鮮卑。據(jù)《晉書·禿發(fā)烏孤載記》云“禿發(fā)烏孤,河西鮮卑人也。其先與后魏同出。八世祖匹孤率其部自塞北遷入河西?!?/p>
關(guān)于“禿發(fā)”一詞的語源及含義,眾說紛紜,如《晉書·禿發(fā)烏孤載記》載:“匹孤卒,子壽闐立。初,壽闐之在孕,母胡掖氏因?qū)嫸a(chǎn)于被中,鮮卑謂被為'禿發(fā)’,因而氏焉?!薄妒鶉呵铩つ蠜鲣洝芬舱f:“生壽闐被中,因以禿發(fā)為號,壽闐為名?!币陨蟽蓵颊J為“禿發(fā)”是鮮卑語“被”之意。史籍明確記載,禿發(fā)與北魏同出,而且從語言學方面看,“禿發(fā)”與“拓跋”實是同音異譯。
禿發(fā)鮮卑建立的南涼滅后,原禿發(fā)氏部人大部分為西秦所統(tǒng)治,后西秦為夏所滅,夏又為吐谷渾滅亡,西秦領(lǐng)土大部分入于吐谷渾,以后又為北魏所領(lǐng)有。在隴西、河湟的乞伏、禿發(fā)鮮卑最終與北魏拓跋鮮卑一起漢化,至今在青海西寧還留存著禿發(fā)氏的遺存。
乞伏鮮卑
乞伏鮮卑為隴西鮮卑最重要和強大的一支。原居于漠北,大概在東漢中后期從漠北南遷至大陰山(今內(nèi)蒙古陰山山脈)駐牧。以乞伏部為首的部落聯(lián)盟,史稱乞伏鮮卑或隴西鮮卑。乞伏(如弗)部原為鮮卑人,但其余三部則不能肯定屬鮮卑。如其中叱盧部,即高車十二姓中的吐盧氏。乞伏鮮卑是鮮卑與高車融合后的一種鮮卑部落。是原居于今貝加爾湖一帶的丁零(南北朝時稱高車)南下與鮮卑融合后形成的。
永弘四年(431年),夏攻圍南安(治今甘肅隴西縣東南),西秦王族乞伏慕末及宗族五百余人出降,后為赫連定所殺。還有一批乞伏族人先后投歸了北涼、夏國,見于記載的有乞伏軻殫、乞伏千年等投歸北涼,跋跋、延祚等投歸夏,而曇達為羌人執(zhí)送于夏。后夏國赫連定在渡黃河奪北涼河西之地時,為吐谷渾慕瓚所滅,其所率乞伏鮮卑等西秦降戶及赫連部人皆為吐谷渾所虜。
因而,乞伏鮮卑有一部分與吐谷渾融合,吐谷渾仆射就有乞伏觸板。后北魏滅北涼,占有河西之地,并逐吐谷渾出隴右,盡有黃河以北之地,散處于河隴地區(qū)的乞伏鮮卑就為北魏所統(tǒng)治。乞伏氏及乞伏氏部落聯(lián)盟中的出連氏、叱盧氏等,都成為北魏的“內(nèi)入諸姓”和“四方諸姓”?!捌蚍鍪虾蟾臑榉鍪稀保俺鲞B氏,后改為畢氏”,為“內(nèi)入諸姓”?!八姆街T姓”中有西方的“叱盧氏,后改為祝氏”。
原西秦上層貴族有許多人在北朝政府中任職,如北魏并州刺史乞佛成龍、金城伯乞伏鳳、涇州刺史乞伏悅、沙州刺史、寧國伯乞伏寶,還有第一領(lǐng)民酋長乞伏周、乞伏纂等;東魏有齊州長史乞伏銳;北齊有驃騎將軍乞伏保達;北周有大將軍乞伏慧等。
乞伏氏貴族在北魏時,籍貫大都變成金城或金城榆中、馬邑等,與漢族士大夫、官僚無多大區(qū)別。無論是在北朝作官為吏的上層,還是一般乞伏鮮卑人,后來大多通過不同途徑融合于漢族。
吐谷渾
吐谷渾又稱吐渾、退渾,是我國古代西北民族之一。原為鮮卑慕容部的一支。其先祖游牧于徒河青山(今遼寧省義縣東北)。三世紀末至四世紀初,即晉太康四年(283年)至太康十年(289年)左右,鮮卑單于涉歸庶長子吐谷渾,因與以母貴繼單于位的嫡弟若洛廆(慕容廆)不和及開拓新牧場的需要,率所部一千七百戶從遼東慕容鮮卑中分離出來,西遷至今內(nèi)蒙陰山。
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原為遼東鮮卑一支的吐谷渾,逐漸與羌、氐、漢、匈奴、西域胡、高車等一些氏族、部落融合成新的民族體。
西晉末,首領(lǐng)吐谷渾率部西遷到枹罕。后擴展,統(tǒng)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區(qū)的羌、氐部落,建立國家。至其孫葉延,始以祖名為族名、國號。南朝稱之為河南國;鄰族稱之為阿柴虜或野虜;因此被南朝稱為河南國或河南。
東晉十六國時期控制了青海、甘肅等地,與南北朝各國都有友好關(guān)系。隋朝與之聯(lián)姻。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唐朝后期,吐谷渾逃至河東,唐稱之為退渾、吐渾。五代時期開始受遼國統(tǒng)治。其后人大多數(shù)已與各民族融合,少數(shù)沒融合的為現(xiàn)代青海的土族。
無論是東部鮮卑,或拓跋鮮卑及西部鮮卑,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時期與漢族等錯居雜處,通婚漢化,大多融合于漢族。鮮卑慕容部在諸燕滅亡后,以散居形式融合到漢族和拓跋鮮卑中去。入隋唐以后,拓跋鮮卑也最終完成了漢化。鮮卑等族的漢化,主要表現(xiàn)在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與漢族地主在政治上的進一步聯(lián)合,崇尚儒學,采用漢制;內(nèi)遷鮮卑諸部不同程度地發(fā)展了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社會生產(chǎn)水平逐漸接近漢族;鮮卑語與漢語同時并用,而且漢語成為諸部的通用語言;夷夏觀念逐漸淡薄,“居民以官位相從,不依族類”;生活習俗方面民族特點逐漸消失,通過雜居通婚,血統(tǒng)上混為一體等等。
隋唐以來,鮮卑作為政治和民族實體雖已不復(fù)存在,但其后裔都在兩朝中居于重要地位。隋、唐建國者楊、李二家是鮮卑化漢人,他們之母、妻是漢化鮮卑人。至于兩朝的文武達官顯宦,鮮卑人為數(shù)可觀,位至宰相的就有二十余人,其他如尚書、侍郎、都督、刺史更是不勝枚舉。
宇文愷
其中有隋代筑造學家宇文愷、音韻學家陸法言、唐初權(quán)相長孫無忌、中唐文學家元結(jié)、詩人元稹,直至金末元初文學家元好問等等。無怪乎元代胡三省在《資治通鑒》注中諷刺那些堅持“夷夏之分”的人時說:“自隋以后,名稱揚于時者,代北之子孫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這些說明鮮卑貴族入居中原后,逐漸漢化,其后裔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諸方面都有所建樹,對魏晉南北朝乃至隋唐歷史的發(fā)展產(chǎn)生巨大影響。
羯族
羯,,又稱羯胡。常為晉人對雜胡的泛稱。南北朝時又稱為契胡。但從嚴格意義上說,應(yīng)限于河北區(qū)域內(nèi)即今山西、河北間的新徙諸胡。朱鳳《晉書》曾指出:“前后徙河北諸郡縣,居山間,謂之羯胡?!豹M義之羯人,主要分布在并州上黨郡的武鄉(xiāng)(治今山西榆社縣西北社城)羯室及新興郡(治九原縣,今山西忻縣)一帶。后趙時,鄴城“胡羯”多達二十余萬。這說明羯胡分布地區(qū)既不限于羯室一地及其附近,也不包括關(guān)中秦地雜胡如屠各、盧水等。
從羯人姓氏考證,也含有不少西域胡成分。羯胡諸姓有石氏、張氏、爾朱氏、乙速孤氏等。有的學者將沮渠氏、彭氏等也歸為羯胡諸姓中,有的認為西域胡支氏、白氏、康氏等也與羯人有關(guān)。羯胡中占有大量西域胡成分,但在長期的遷徙中也不排斥西域胡與匈奴、漢人及其他雜胡融合的可能性,故其族源是多元的。羯胡,可以說是西域胡與匈奴及其他雜胡混合而成。
羯人入塞后,大都仍保留著部落組織,部有大小酋帥。如石勒父祖皆為“部落小率”,上黨羯人張智督為“胡部大”回。爾朱氏“常領(lǐng)部落,世為酋帥”,“其先契胡部落大人,代為酋帥”。
入塞羯人,有的與漢人雜居,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乃至貧窮淪為漢族地主傭工,常被晉軍掠賣為奴,有的也經(jīng)商。一般用漢姓,但常取本族名。如石勒祖名耶奕于,父周曷朱(又稱乞翼加)。石勒初名智(或稱匐勒),后汲桑命其以石為姓,勒為名。隨著漢化程度加深,后多取漢名,如爾朱榮、爾朱世隆等。有的部落仍主要從事游牧業(yè)或兼營農(nóng)業(yè)。
后趙末年,冉閔誅殺諸胡,羯族遭到浩劫,人口劇減。但南北朝隋唐時,爾朱氏及其他一些羯人仍活躍在山西、河北一帶,后大多融合于漢人。
羌族
羌是我國從殷商(或夏)時期至現(xiàn)代活動在西部的民族名。有的學者認為古代羌人中的一支約在春秋、戰(zhàn)國時從甘肅、青海地區(qū)絡(luò)繹遷居于岷江上游一帶生息繁衍,與當?shù)鼐用袢诤?,逐漸形成為現(xiàn)羌族。今羌族自稱“爾瑪”或“爾麥”“爾芊”“白瑪”等,意為本地人。
羌人來源,眾說紛紜。一說為羌人與華夏族同源而異流。在甲骨文中,男羌稱羌,女羌稱姜,即“羌”從人,作為族之名;“姜”從女,作為羌人女子之姓?;蛘J為羌是作為部族名,姜為姓氏,羌、姜互用。周代人以其姓氏觀念把羌人的祖先稱為姜姓。在傳說中的姜,多從事于農(nóng)業(yè),姜應(yīng)是羌中最先由游牧轉(zhuǎn)為農(nóng)耕的部落,故稱“姜姓出于西羌,非西羌出于姜姓”。
古代羌人很可能是河西走廊之南,洮、岷二州之西,尤其是青海東部古之所謂“河曲”(今青海黃河曲流處,即黃河九曲)土著居民,遠在新石器時代,羌人就是河曲一帶新石器文化的主人。當然后來由于戰(zhàn)爭及游牧遷徙,部分“三苗”也可能移向西北,成為羌人的來源之一。
羌人經(jīng)過先秦很長時間的遷徙分化,進入中原者基本上與華夏族融合。仍保留自己的特點,被稱為羌人的主要集中在河湟地區(qū)、塔里木盆地以南至蔥嶺的西域地區(qū)、隴南至川西北一帶。
兩漢時,羌人生息繁衍,爰劍子孫發(fā)展分為一百五十部。還有屬于別部的先零、燒當、牢姐等二十余種,大多分布在今青海與甘肅西部。此外,在今新疆塔里木盆地以南至蔥嶺一帶,活動著婼羌等部落。婼羌西有蔥茈羌、白馬羌、黃牛羌。在蔥嶺以東、于闐南山以西,還有西夜、蒲利、無雷等與羌相類的行國。今西藏地區(qū)居住著發(fā)羌和唐牦(或作唐旄)。在西南地區(qū)尚活躍著牦牛羌、白馬羌、參狼羌、青衣羌及其繁衍之分支。
胡三省
漢代時,在今甘肅西北及與北相毗鄰的內(nèi)蒙古西部額濟納旗北境古居延海一帶也分布著不少羌人。至東漢安、順二帝時,已出現(xiàn)西羌與東羌的區(qū)分。西羌是泛指居于西陲的羌人,因其在隴西、金城塞外,亦稱塞外羌。胡三省在解釋東西羌時指出:“羌居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者、謂之東羌;居隴西、漢陽延及金城塞外者,謂之西羌?!?/p>
這種區(qū)分僅是從地理分布方面而言。實際上東羌是指被內(nèi)徙之羌人。溯其淵源,一是西漢時隨匈奴而來的“羌胡”之羌;二是東漢時從金城、隴西遷來的西羌,三輔(今關(guān)中地區(qū))之羌絕大多數(shù)來自西羌。東漢時,內(nèi)遷羌人深受官吏及地方豪強勢力的奴役,遂奮起反抗,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十六國時期,留在甘青地區(qū)的羌人,先后受前涼、后涼、西秦、南涼、北涼的統(tǒng)治。繼姚氏后秦之后,南北朝時期隴西羌水(白龍江)一帶的宕昌羌、白水江流域的鄧至羌等相繼興起,建立小政權(quán),成為羌人的政治中心。其處在南北朝之間,往往是“提挈于魏,時通江左”,與南北朝均有交往。
北魏時期有不少羌人散居北方。其中著名大姓有南安姚氏和雷氏、枹罕彭氏、馮翊王氏、黨氏及不蒙氏,關(guān)西屈男氏與莫折氏,上黨同瑞氏,夏州彌姐氏,天水罕千氏,寧州荔非氏等等。
羌人自后秦建國后,更廣泛地分布于北方諸地。后秦滅亡,秦州、涇州、河州、華州等地羌人,由于連年發(fā)生反抗北魏的斗爭,遭到鎮(zhèn)壓,流散四方,和漢族及其他民族接觸更為頻繁。北魏、北周也在甘、青、岷江上游等羌人聚居區(qū)設(shè)置郡縣以加強控制。
在此期間,羌人社會也進一步封建化,加速了與漢族等融合進程。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羌人內(nèi)部貧富分化更為明顯,官僚、地主逐漸增多,頻繁參加各項政治活動,以獲得封建官爵為殊榮。并在習俗上日趨漢化,在北方羌人中采用姚、董、鄧、梁、彭、舍、雷等漢姓甚為普遍。
其次,在宗教信仰方面,逐漸摒棄了信巫術(shù)的原始宗教,進而崇奉佛教,與漢胡一道建立寺宇,造像樹碑之風極為流行。
再次,羌人與漢人錯居雜處,互相通婚。至北周時,關(guān)中羌民比較集中的蒲城、白水、宜君、同官、宜州等地,漢村和羌村犬牙相錯,有的村邑漢人、羌民與其他族同邑而居,過著共同的經(jīng)濟生活,接觸面更為廣泛頻繁。同時,逐漸由同族異姓的內(nèi)婚制,變成與他族互相通婚。
通過郡縣設(shè)置,編戶齊民,錯居雜處及互相通婚,羌人逐漸與漢族等融合。因此,關(guān)中和隴東的羌人自北朝以來,雖往往聚族而居,但經(jīng)濟、文化方面與漢人已相差無幾,至唐中葉后逐漸與漢族融合。河湟和隴南的羌人初受吐谷渾影響頗深,其服飾、習俗等曾一度有鮮卑化的傾向,但從唐代以來,吐蕃統(tǒng)治這些地區(qū)后,逐漸代仍保持古羌語言、文化及習俗。
劉徹
在一部分羌人融合于漢族的同時,羌人匈奴化、他族羌化,也在部分地區(qū)進行著。羌人與匈奴等的關(guān)系源遠流長。漢武帝以前,許多羌人就加入了匈奴部落,河湟北部的羌人曾受占據(jù)河西走廊的昆邪、休屠諸王的直接統(tǒng)治。及昆邪王降漢,匈奴挾羌民俱來。漢武帝置五屬國于安定郡、上郡、西河郡等以處其眾,遂有羌胡之合稱(當然,羌胡之羌,也包括后來東遷的一部分西羌)。
并且,分布在居延海附近的一些羌人,新疆的部分婼羌也融合于匈奴之中。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一些其他族人羌化。如部分退居南山的月氏余種,通過與羌人通婚雜居,基本上羌化,“被服、飲食、言語略與羌同。亦以父名母姓為種,其大種有七,勝兵合九千人,分在湟中及令居”。
漢人也有融合于羌人之中的。如據(jù)《水經(jīng)注·河水》載,金城梁暉為漢大將軍梁冀后,冀誅入羌。后其祖父為羌所推,為渠帥,而居金城縣故城。
氐族
氐族自稱“盍稚”,氐是華夏人或他族對其之稱號。魏晉以來,也逐漸自稱為氐。氐之族稱,可能與分布在秦隴、巴蜀之間的地勢有關(guān)。《說文解字》云:“巴蜀名山岸脅之旁箸欲落墮者日氏,氏崩,聞數(shù)百里?!庇衷疲骸绊?,秦謂陵阪日低”。
應(yīng)劭進而解釋說:“天水有大阪,名曰隴坻,其山堆旁著,崩落作聲,聞數(shù)百里,故曰坻潰?!彪]坻,在今陜西隴縣、寶雞縣與甘肅清水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之間,北入沙漠,南止渭河,為關(guān)中平原西部屏障。山陵險阻,峻阪相接,加以河流眾多,溪谷回曲。因此,每當岸石崩潰,其聲隨溪谷遠播于百里之外。正如蜀人揚雄之賦所描寫的:“響若坻隤?!?/p>
這一帶恰好為氐人分布的地區(qū),由于氐與羌相鄰,先秦人乃視其為氐地之羌,但又感到與羌有別,因而稱其為氐羌,或單稱氐。
氐,乃由地名而轉(zhuǎn)為族名。其部落眾多,名目不一,因地而異,有白馬氐、清水氐、略陽氐、臨渭氐、沮水氐、稈氐、隃麋(糜)氐等。又以服色而名之為青氐、白氐、蚺氐(一說即赤氐)等。
關(guān)于氐族的起源,眾說紛紜,主要有兩種意見:氐羌同源而異派;另一種氐、羌雖自古關(guān)系密切,然而從來都是兩個不同民族。
第一種意見認為,殷代和西周,氐族尚未從羌族中分化出來。
由于羌先見于記載,氐羌又往往連用或混用,如白馬氐,又稱白馬羌等。再加根據(jù)《大荒西經(jīng)》記載,氐人與羌一樣都認為是炎帝之后裔,炎帝為姜姓,氐人酋帥與羌人相同,也多姜姓。因此,有些學者認為氐羌同源,氐出于羌。范曄在《后漢書·西羌傳贊》就明確提出:“金行氣剛,播生西羌。氐豪分種,遂用殷疆?!彼纬《鹊鹊摹都崱芬舱f:“氐,黎都切,音低,羌也?!庇械膶W者進而指出,氐族是漢化了的羌人。
氐族最終形成單一的民族,是由于有些羌人部落從高原遷徙河谷,由游牧轉(zhuǎn)向農(nóng)耕,并在與周圍漢族日益頻繁的接觸中,受漢族先進經(jīng)濟與文化的影響,使其語言、經(jīng)濟、文化發(fā)生變化所致。
第二種意見認為,氐、羌是既有密切聯(lián)系,又有重大區(qū)別的兩個民族。
由于古代氐與羌都是西戎,居住在西方,境地相鄰,且多混居雜處,關(guān)系十分密切。但從羌、氐原始分布、經(jīng)濟生活、服飾習慣等方面看,兩者差別很大,氐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風俗習慣、心理狀態(tài),與羌不同,故自古就是兩個獨立的民族。
氐族始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史籍中。其來源可能與三苗及街、冀、獂道之戎有關(guān)。同時,由于與羌族相鄰,又雜居共處,也吸收一些羌族成分。漢魏后,氐族已形成一個比較強大的共同體。
西晉末,巴氐族首領(lǐng)李特打響五胡亂華第一槍,其子李雄于永安元年(304年)在成都稱帝,建立五胡十六國時期第一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成漢。從此掀起五胡角逐中原的浪潮,其中略陽(甘肅秦安)氐最為強大,并崛起,建立短暫統(tǒng)一北方的前秦。五胡十六國時期,氐族先后建立過仇池、成漢、前秦、后涼等政權(quán)。
南北朝時期,除了一部分氐族置于仇池政權(quán)統(tǒng)治下外,大部分處于北魏或南朝統(tǒng)治之下。當時,北魏和南朝的統(tǒng)治者把隴蜀之間氐、羌居地劃分為許多州郡,各立州郡以爭地盤,同時把原來武都郡的白馬氐分入許多州郡,便于設(shè)官置戍,分而治之。
秦、南秦、東益、南岐、東秦、沙諸州的氐、羌等族人民不斷舉行起義,反抗北魏的暴政,據(jù)不完全的統(tǒng)計,從元嘉三年(426年)至天嘉元年(560年),一百余年中大小起義達三十七次以上,同時,由于各族錯居雜處,利害相關(guān),起義往往從地方性演變?yōu)楦笠?guī)模的各族聯(lián)合起義。
其中如盧水胡蓋吳領(lǐng)導的漢、胡、氐、羌等族起義;秦州天水郡梁會所領(lǐng)導的氐、羌、休官、屠各起義;羌民莫折大提為首的氐、羌、漢各族人民大起義以及南秦州蓋鬧等率領(lǐng)的漢、氐、羌人民起義等等,均打破地區(qū)和族屬界限,很快聯(lián)合起來反抗北魏的統(tǒng)治。處于南朝統(tǒng)治下的氐民也奮起反抗南朝的壓迫。如梁大寶元年(550年),黎州氐民圍攻梁黎州刺史張賁,逼賁棄城而走等等。
南北朝時期,除了外徙的氐人經(jīng)濟、文化已與漢人相同外,秦嶺以西、宕昌以東的氐族生產(chǎn)也跟內(nèi)陸漢族無多大區(qū)別。如前面提到的《梁書·諸夷傳》云:武興國“地植九谷……種桑麻,出納、絹、精布、漆、蠟、椒等”。通漢語,文化習俗受漢族影響也發(fā)生很大變化,至隋唐,氐族大多逐漸融合于漢族之中。
但有部分居住在四川北部及甘肅東南的氐人,因地理環(huán)境緣故,在唐蕃長期和戰(zhàn)不定中,未被雙方同化。有的學者認為今四川平武、南坪及甘肅文縣等的白馬藏人可能是其遺裔。
媒體來源:未央長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