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梓”為何指故鄉(xiāng)
革命烈士黃治峰早年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男兒立志出鄉(xiāng)關(guān),報答國家哪肯還,埋骨豈須桑梓地,人生到處有青山?!逼渲小吧h鳌币辉~是故鄉(xiāng)的代稱。
為什么用“桑梓”指稱故鄉(xiāng)呢?原來在我國古代,桑樹和梓樹是栽種最廣的兩種樹種。
我國是世界上種桑養(yǎng)蠶最早的國家,桑樹的栽培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
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現(xiàn)桑、蠶、絲、帛等字形,到了周代,采桑養(yǎng)蠶已是非常常見的農(nóng)活。春秋戰(zhàn)國時期,桑樹已成片栽植。
梓樹則是原產(chǎn)我國的樹種,是一種速生樹種,用途廣泛:嫩葉可以食用;根皮或樹皮的韌皮部(梓白皮)可以入藥,能清熱、解毒、殺蟲;種子亦可入藥,為利尿劑;木材可做家具。
因為這兩種樹用途廣泛,種植和生長容易,因此古人在房前屋后大量種植。
《詩經(jīng)·小弁》中寫道:“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币馑际?,想到桑樹和梓樹,我總是畢恭畢敬。我尊敬的只有父親,依戀的只有母親。
朱熹說:“桑、梓二木,古者五畝之宅,樹之墻下,以遺子孫給蠶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笨梢姟吧h鳌蹦烁改杆?,旅居在外或者客居他鄉(xiāng)的人們看到這兩種樹木,自然而然就想起了父母,想起了故鄉(xiāng)。
至遲到東漢時期,人們就已經(jīng)用“桑梓”借指故鄉(xiāng)或鄉(xiāng)親父老了。
張衡的《南都賦》中寫道:“永世克孝,懷桑梓焉;真人南巡,睹舊里焉?!薄吧h鳌焙汀芭f里”并舉,都是故鄉(xiāng)的意思。
三國時期流落匈奴的女詩人蔡琰有過更為沉痛的“桑梓之思”,在《胡笳十八拍》中,她痛徹肺腑地詠嘆道:“我非貪生而惡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歸桑梓,死當埋骨兮長已矣?!彼f我這么茍且偷生,只是想回到可以埋骨的故鄉(xiāng),“桑梓之思”,令人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