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悲劇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麗的東西我越不可碰。”你也許知道這是王菲的一句經(jīng)典歌詞,但你很可能不知道,這歌詞其實是“習得性無助”的一種經(jīng)典表現(xiàn)。
什么是習得性無助呢?
你也許有過這樣的體驗:發(fā)現(xiàn)自己努力了很久,但卻始終不能達到你想要的效果。因此,你開始覺得無能為力了,覺得自己擺脫不了“命運”。你開始覺得虛無,不再樂觀,仿佛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這種情況,心理學上稱之為“習得性無助”。
為了更好地解釋“習得性無助”,讓我們來看心理學上一個著名的實驗:
一只關在籠子里的狗,被反復電擊之后,只要電擊的信號音一響,它就會在電擊到來之前倒地不起,痛苦呻吟。即使人們把籠門打開,它也不會逃走。
這種情況放在人身上,表現(xiàn)則是當一個人在某件事情上付出多次努力但是反復失敗之后,就形成了“我怎么努力結果都不會改變”的想法,并把這種想法帶到新的問題中,甚至包括那些他本來可以控制和改變的問題。
本來可以采取行動避免不好的結果,卻選擇相信痛苦一定會到來,放棄任何反抗,這就是“習得性無助”。比如,你已經(jīng)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于孤獨中,你就會漸漸認為孤獨才是人生的真實,從而更加放棄與他人交流(結果更加難以逃離孤獨)。
習得性無助很容易導致抑郁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無法再去控制自己的生活,覺得自己付出的努力與最終的結果無關,那么可能就會變得無助和無望。這里的抑郁,不僅僅指持續(xù)一段時間的普通抑郁情緒,也包括更嚴重的抑郁癥狀。因此,習得性無助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對于抑郁癥的臨床研究中。許多抑郁癥患者的表現(xiàn)是,當他們失敗時,就會產(chǎn)生極大的挫敗感,放棄嘗試(即使事實上他們是可以改變現(xiàn)狀的),產(chǎn)生“做什么事都是無濟于事”的感覺。
那么,我們?yōu)槭裁磿a(chǎn)生“習得性無助”呢?
1. 一些極端環(huán)境會催生習得性無助
一方面,一些極端環(huán)境會催生習得性無助。受虐待的女性、孩子和人質,是習得性無助的高發(fā)人群——他們已經(jīng)接受了“嘗試是無望的”這樣的暗示。一個典型的表現(xiàn)是,當他們離開長期受關押、虐待的環(huán)境時,會因為無法面對任何事情(因為害怕可能的失?。?,而經(jīng)歷一段非常痛苦的適應期,無法正常生活。
2. 過度管教、過度溺愛的家庭孩子得習得性無助的可能性更大
研究表明,過度管教、過度溺愛的家庭孩子得習得性無助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在上大學之前還不會自己洗衣服,不會做一頓簡單的飯菜,或者在家庭的角色中,父母是非常嚴厲的(比如教師家庭),孩子在脫離家庭環(huán)境后(比如上大學后、就業(yè)時)往往會感到更加無助。
3. “歸因”方式上也存在問題
所謂歸因,可以簡單理解為人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結果所作出的解釋。同樣是經(jīng)歷了失敗或挫折,人們會有不同的歸因方式:
抑郁癥患者常常表現(xiàn)出“習得性無助”,他們的歸因方式更傾向于將壞的結果歸因于內在的、普遍的、穩(wěn)定的特質。例如,當面對學業(yè)上的困難時,他們會采取內在的、普遍的、穩(wěn)定的歸因(如自己的學習能力不足,而這種能力是無法改變的),而非外在的(某次考試比較難)、個別的(僅僅不擅長某科)、不穩(wěn)定(這次沒有認真復習)的歸因。
4.通過觀察別人的經(jīng)歷,也有可能產(chǎn)生習得性無助
人們不一定只會從自己的經(jīng)歷中習得無助。心理學上有一種現(xiàn)象被稱為:替代性無助。這是指,人類可以通過觀察另一個人的行為得到的結果(如受到獎勵或懲罰)而進行替代性學習。同樣的,人并不需要直接體驗不可控的事件,只要觀察到發(fā)生在其他人身上的不可控事件,也會產(chǎn)生習得性無助。
比如,目睹父母的婚姻困難的孩子,即使從未經(jīng)歷過戀情,也會有習得性無助,認為自己無論如何不會得到圓滿的感情。
我們之所以能夠且愿意付出努力改變我們的生活,是因為我們抱有一個信念,即“我們的行為會產(chǎn)生特定的結果,我們通過努力有朝一日可以達成自己的目標”。如果這一信念遭到了破壞,我們就失去了控制感,產(chǎn)生“怎么努力也沒有用”、“好結果是一定不會發(fā)生”的想法,這可能會使我們不再采取行動來改變。更糟糕的是,放棄努力和嘗試會導致我們的“壞想法”成真,從而導致惡性循環(huán)。
當悲哀發(fā)生時,請不要沉溺于無助。悲哀往往是一些新事物進入我們的生命的時刻。這些新事物會改變我們,從而改變我們未來會發(fā)生的事件。
以上。
想知道更多有趣又有干貨的心理學,歡迎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干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qū),在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