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 年 《準備過年》 羅希賢作品 哥哥姐姐買長生果回家 火車站是“年味”開始的地方。 上世紀五十年代,一到春節(jié),上?;疖囌救藖砣送TS多上海年輕人到內陸支援經濟建設,不管路途多遠,都要趕回家過年。 遠歸的親人,總要帶一點土特產,北方的紅棗,或是南方的桂圓。上海人看到這些東西,覺得“好稀奇”。 不管路途多遠,都要趕回家過年 春節(jié)快到了,回上海之前,大家都有一件重要事情——到當地的集市上采購年貨。 農村的農副產品價廉物美,不需要憑票、憑證,價錢又便宜。當時的價格,有人記得清清楚楚:“河蝦便宜的時候才三毛五,鯽魚、鳊魚大概四毛五,老母雞才只有六毛五?!?/p> 還有帶殼的長生果,在上海,長生果難買,一年只能買到一兩斤。在當地,長生果大約三毛五分錢一斤,當時有人一口氣買了二十斤,回去送人。 長生果 到了上?;疖囌荆^年的序幕拉開。每個人都有好心情:快過年了,意味著可以好好玩幾天;對小孩子們來說,過年可以穿新衣裳,吃東西。 帶魚、咸肉、蹄膀在吹風 當年市場上,部分商品憑票供應,而且需要排隊才能買到。菜場早上六點鐘開秤。但人們半夜兩三點鐘就爬起來了,穿厚衣,戴口罩、圍巾。年紀大的人,就帶個小凳子,在旁邊坐著。 人群熙攘小菜場 排在前面的人,能買到花式魚,大黃魚、小黃魚……排在后面的人,就只能買個帶魚。買到帶魚,總有點可惜。用帶魚招待客人,似乎“不大上臺面”。買了魚又沒冰箱,怎么辦呢?只能早上擺在家里,夜里晾在外面。 買回來的年貨,需要再加工。從菜場回家,又是一通忙碌。自己做臘肉、做香腸,或者把鰻魚、雞鴨拿一點鹽腌一下,“拿進拿出,盡管還沒有開始吃,看看也覺得老開心?!?/p> 過年的味道,在弄堂里飄散開來。家家都買了家禽,吃不掉,也不舍得吃,就掛在走道里,從樓上到樓下,走廊里面吊著鰻鲞、咸肉、蹄髈,一只只在吹風。 鰻鲞高高掛起 弄堂旁邊的煙紙店也要提早備貨,迎接一年一度的購買高峰。過年時候,人們都是一條一條地買。買起糖來,也是論斤的——過年燒菜多,而且,上海人燒菜會放糖。 吃一點放糖的糯米飯 祭灶神的這天,被認為是真正進入年關的日子。有人認為這天是臘月二十三,也有人認為是臘月二十四。為什么要祭灶神? 民俗專家仲富蘭介紹:唐朝以后,神逐步世俗化。老百姓請灶神到玉皇大帝那里講點好話,就要在灶神嘴上涂一點麥芽糖、飴糖,讓嘴巴甜蜜蜜——實際上,這就是人與天的對話,也是人對天地的敬畏。 糯米飯 當時,除了祭灶神之外,家家戶戶磨水磨粉。他們會備好最大的“鋼種鍋”(鋁鍋),準備一缸糯米。磨兩下,雪白的糯米粉,乳汁一樣,稀里嘩啦地淌下來了。 磨水磨粉需要一個磨子,并不是每家都有,只能相互借,張家用完李家用。張家有石磨,一開工,隔壁鄰居就知道了。“張家媽媽,借給我們用用好嗎?”鄰居總得幫一幫。弄堂后的老太太開口借磨,不但答應借她東西,還幫她們端過去。 磨水磨粉 炸春卷、汆龍蝦片“大補油水” 轉眼就到小年夜了。這一天需準備年夜飯。小年夜里,上海人會做蛋餃、會做肉圓。蛋餃是個技術活。首先要打蛋,往一個方向不停打。有時候,蛋餃做碎了,大人會說,“你們小孩吃掉它吧”。 有時家里還會炒香瓜子,炒長生果,還會用黃沙一起炒,這樣炒出來的干貨不會焦。 做蛋餃 改革開放以后,至少有十年時間,上海人叫做“大補油水的十年”,大家都喜歡吃油炸的東西。油是珍貴的資源,燒好的油要倒到搪瓷杯里面,循環(huán)利用。平常積著油,到過年的時候,終于可以“開油鍋”了。一到開油鍋,準備好所有下鍋的食物,一起擺在鍋里炸:炸肉皮、走油肉,最后煎魚。 走油肉 油可以做許多美食,首先是炸春卷。年前就需買好春卷皮。老師傅像變魔術一樣,黏糊糊的面粉在平鍋上一轉,一張皮子就轉好了。 還有一樣美食叫作“氽龍蝦片”,龍蝦片一放下去,變得特別大。小孩子一看到氽龍蝦片,就立刻跑過來。還沒收工,已經被他吃了好幾片。 龍蝦片 小年夜里,全家人聚在一起包湯團。湯團往往帶有家鄉(xiāng)特色。比如,寧波湯團小,像玻璃彈子一樣大,但是里面包的東西比較精細,有豬油、黑洋酥、綿白糖。 本地人呢,圓子做得像乒乓球這樣大。湯團還會做成咸的,餡料里有菜和肉。 本地圓子 “十全十美”年夜飯 在中國的傳統習俗中,年夜飯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頓飯。上海市是移民城市,各家年夜飯各有特點。 年夜飯里最重要的東西是暖鍋。爐子太旺了,拿個酒杯加點水,把它壓壓涼。里面再放線粉、黃芽菜、菠菜、蛋餃、肉圓…… 暖鍋 如今,上海人過年習慣已改變,許多人把年夜飯擺進飯店。平時每天都吃得好,年夜飯也淡化了。不過,年夜飯“闔家團圓”的意義還在。年夜飯會點十個冷菜,再加十個熱炒,意為“十全十美”。 吃年夜飯 吃完年夜飯后,一家人聚在一起守歲,辭舊迎新。 守歲時,母親還在趕制新衣——這是孩子們最期待的事情。每年春節(jié)前,母親總要給孩子做一雙新鞋子、一件新的衣裳。 趕制新衣 比起現在,當年的衣服很簡單。不過就是用藍的布,做一件棉襖罩衫、一條棉褲的罩褲,再配一雙新的鞋子,小孩子已經很高興了。如果再好一點,到南京路去買一頂帽子,就高興得不得了。 穿新衣、戴新帽 正月十五以前都算拜年 大年初一起來,貼春聯、穿新衣服。 除了新衣服,小孩子最關心壓歲錢。無論錢多錢少,寄托著長輩對晚輩的祝福。壓歲錢的風俗由來已久,在古代用銅錢。壓歲壓祟,這個祟就是一種不好的東西,要用銅把邪氣鎮(zhèn)住。后來,銅錢變成了鈔票,壓歲錢就真的變成錢了。 早晨天不亮,小孩就摸枕頭下面的紅包,里面包著壓歲錢。當然了,大人怕亂用,就講“意思意思啊,等到明天要還的”,當時的心情,不免有點郁悶。 收壓歲鈿 大人們對新的一年充滿希冀,希望新年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醒過來以后,還要讓孩子吃一片糕,意為“高高興興、高升”。 這糕點叫豬油年糕,這豬油年糕,平日不舍得得吃,切成一片一片,擺在打好的蛋里,再放在油里氽,香得不得了。除了吃糕外,還要“吃糖茶”:茶里面要放兩?;ㄉ祝瑑蓚€紅棗,放點糖,意為甜甜蜜蜜。吃了這個糖茶以后,一年里面都嘴甜。 豬油年糕 接下去就是拜年。小孩子都會在大年初一早上先給父母和隔壁鄰居拜年。 先跟爸爸媽媽說:“新年好,恭喜發(fā)財,恭喜恭喜。”接下來,輪到隔壁鄰居、伯伯、叔叔家拜年。到別人家里去,家里大人會關照小孩子們:到別人家里去,不能去隨便拿人家東西。但鄰居家的公公、婆婆卻講:不要客氣,塞過一把瓜子、一把花生、一把糖,在小朋友的袋子里裝上很多好吃的。 正月十五以前都算拜年。拜年有遠近親疏之分。一般來說,年初一,父母會帶著小孩去長輩家吃飯;年初二留給親戚朋友;再遠一點的親戚,就放在初三之后。 初二開始跑親眷朋友,總要拎點禮物表敬意。生梨、蘋果、蛋糕……滿大街都是提著禮物的人。東西拿得最多的,年輕的小伙子,手里提滿了東西?;鹜取⑾銦?、酒,必須全套。 主人也會很早就會準備好點心、糖果和茶水,款待前來拜年的客人。點心一般是豬油湯團。家里還有果盤盒,各種糖果都擺好。糖果盤叫作“什錦糖”,多種品種的糖果和在一起,大概五六種。 什錦糖 到了80年代,水果點心過時了,奶油蛋糕成為流行的禮物。 那時候奶油蛋糕還有個諢名,叫炸藥包。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張三送奶油蛋糕送到李四家里,李四把奶油蛋糕送到王五家里,王五又把奶油蛋糕送回張三家。張三一拆蛋糕:哎呀,是我送出去的蛋糕。 元宵拉兔子燈 初五迎財神是上海人比較看重的一個風俗,表達人們對天地的敬畏,對未來的美好期盼。上海是個工商城市,居民多是移民,大家祈求財運,總歸希望這一年能夠賺得多一點。 快樂的日子總是過得飛快,似乎剛過了正月初一,就到了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日——元宵節(jié)。新年的喜慶推上頂峰,也意味著節(jié)日已接近尾聲。 老城隍廟傳統燈會 元宵節(jié)也是中國的燈節(jié),到處張燈結彩。這一習俗從農耕折回來,農業(yè)社會需要對付自然災害。因此,人們點燈避害。人間的萬家燈火,表達了對光明的向往之心。 兔子燈 小朋友們上街拉兔子燈,很多都是自己做的兔子燈:劈開毛竹,制成兔子形狀,外邊用紙糊,里面擺一支小的蠟燭,兔子燈下面,裝兩個輪盤。拉著它上路,“蠻扎臺型的”。 有時,一家人還會到城隍廟去,看燈、猜燈謎,看城隍廟湖心亭當中的、各種各樣的造型彩燈。 元宵節(jié)過完,過年就算正式畫上了句號。 《新春快樂》 張樂平作品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很多舊時風俗已經逐漸消失了,年味兒也越來越淡了。但無論如何改變,在過年的那些天,人們享受親情、感恩祖先、敬畏天地的核心理念一直流傳著。除此之外,過年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 民俗專家仲富蘭這樣解釋過年的意義:哲學上講,宇宙是無邊無際的,時間是無始無終的。如果人不給它規(guī)定立法,不設置節(jié)日,你就感到日子沒有區(qū)隔了。過年,就是一種文化的力量——把漫長的歲月,分成一年又一年。 是啊,春節(jié)就是一個節(jié)點,提醒人們:要停下來,要加加油,為新的一年,注入新的希望。
信息來源:綜合自網絡